暴露在野外的众多大型石质古迹,包括建筑、洞窟、石碑等,由于自然因素的风化作用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许多文物的表面都已发生严重的劣化现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许多珍贵的实物记录将不复存在。所以,研制性能良好的石质文物保护功能材料已成为文物保护研究领域的迫切任务之一。但是,目前所使用的保护材料几乎都不能完全满足保护者的要求,这源
《南方民族考古(第8辑)》收录发掘报告3篇,研究论文10篇,书评1篇。2010年11月,四川成都天府广场出土两通罕见的汉碑,内容丰富,保存较好,是近年来我国汉代考古的重要发现。本刊编辑部约请了六位学者撰写论文,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两通碑刻的年代、性质、碑主以及碑刻所反映的职官制度、在成都乃至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等
玉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化出了不同的风貌。然而,中国古代玉器的鉴赏与研究还未像青铜器、陶瓷、书画等门类那样,发展出一套处理与理解相关材料的科学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文物中国鉴赏系列:中国古代玉器》的目的并非是依据年代序列来呈现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史,也不是要对中国古代玉器的制
一般认为,1949年之后的中国考古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1928年开始的安阳发掘基础之上的。但是,过度夸大安阳传统很可能会忽视安阳之外的发掘、史语所以外的学人、有计划的科学发掘之外的意外发现、田野调查和发掘之外的理论和方法的输入和阐发等,而这些都是1949年之后中国考古学基础知识、田野方法和阐释理论的重要来源。由于这些
全书共10册。出土壁画资料丰富的省区单独成册,或为上、下册;其余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地域相近或所收数量多寡,编为3册。全书设前沿、中国出土壁画分布示意图、中国出土壁画分布地点及时代一览表。每册有概述。本册内容包括北京、江苏等地区的壁画。
由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写的《南方民族考古(第7辑)》共收录论文14篇,发掘报告4篇,书评1篇,对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宋明时期考古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如川西地区马家窑风格彩陶的产源,东南亚青铜技术起源及东山文化年代、青铜铸造技术及分布格局的重新认识,蜀文化尖底器,三星堆文化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是继《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之后,科学出版社推出的又一项以出土文物为内容的大型图录。全书以省分卷,共设16卷,其中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江西、陕西单独成卷。每卷按照时代顺序,精心挑选出地下出土的各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瓷器共近4000件,并辅以相应的文字说明。
中国是世界文化史上长盛不衰、大放异彩的玉器之邦。早在一万年前左右,原始先民就开始用玉料制作工具和装饰品,以后历朝历代更是将玉器广泛用于祭祀、礼仪、丧葬、装饰等生活的各个领域。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玉文化成为*一只与中华文明同生存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玉器在其自身发展的历程中,给世人留下了难以数计的艺术品,同时,以它丰富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