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诗歌走
——2016中国诗歌年选序
周所同
编定2016年度诗选,按惯例要有些交待文字,给读者也给自己。而编辑这类诗歌读本,遗珠之憾不可避免,推卸或承受都令人难堪。稍感宽慰的是,经过近一年来的追踪、翻阅、遴选和甄别,从数以千万计作品中,终于挑选出300余件,略去卷轶浩繁的工程及辛劳不说,掩卷之余,这些散着墨香的诗篇,便有了重量。
跟着诗歌走,这话听起来有点矫情,其实,是想说我们更重视诗歌的文本意义与诗学精神;入选作品尽量本着这一标准,进行考量;无疑,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序,关系到一首诗生成的秘密,涵盖的内容,达成的高度,以及可能辐射的面积和产生的美学效应;当然,更不能或缺应有的文化自信。当前,就数量、传播途径、呈现方式、关注视角而言,诗歌确是多元格局,群雄争锋,空前繁荣;但不可否认的另一种现状是:为数多多的作品,穿着同样颜色、式样、质地的衣服,以时尚、流行、趋同为美,却不自知;这类盲目泛滥的作品,举目皆是,仿佛传染病,有病或无病呻吟的患者愈来愈多;如果诗一味甜腻、闲散,一味自吟自怜,势必会缺盐少钙、直至软骨,遑论走远?又如何与生活、生命中的意外相遇?
作为读者或者编者,在期待与忧心中选择,辨识真伪、祛除暗疾、厘清杂音,做出准确判断,仅凭阅读经验或感觉,远远不够,还需要有自己的主张:尽力选择那些有血液、有温度、有呼吸、也有烟火气色和审美能力的作品,我们的取舍还要符合广大读者的审美习惯,精神指向,要有时间长度、美学品质和时代气象;如果说,我们的努力已经初步达成,选入本书的诗人和作品,就会向我们靠近,就是离读者最近的人。
这部选本送到读者案头时,应该是来年的初春时节了。选本中的诗人和作品大多数是新鲜的,甚至也是陌生的,与春天气象应是吻合的;那些多年来一再出现在各种版本里的重量级诗人,反而少见了,这也是我们的苦心。不是他们没有新作,而是我们想更多地推出新人,新人更需要发现、培植,也更重视初次亮相,并送他们一程;此外,我们有意识地格外关注到少数民族诗人的作品,尽管他们也是汉语写作,但由于地域风情不同,生存环境或经历不同,有些诗人宗教信仰也不同,所以,他们的作品会带给读者更多异样的感觉;而艺术的本质,则是求异不求同的,这也是我们编辑本年度诗选的初衷。
最后,要感谢花城出版社,多年来一直关注诗歌的编选出版工作,年度诗选在读者中具有广泛影响和品牌效应,作为合作者,责任与压力同在,这也是我们须臾不敢懈怠的原因;还要感谢诗人吕达,每首诗都由她鉴别和挑选出来,并做了大量案头审读、录入工作,应该说,没有她无私付出,就没有这部年选;而我只算一个陪读者,我品尝了她摘来的果实,有些不劳而获,如果不说出来,心会不安,脸会更红啊。余下的就是期待,期待读者认可并喜欢这部年选吧,而从现在起,明年编选工作,其实已经向我们走近或开始了。
周所同,1950年生于山西原平,大半生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过几本薄薄的诗集,偶尔也获过一些诗歌奖;爱诗依旧,写诗却不成气候,只能算是半个诗人。
吕达,女,1989年生于安徽太湖。中国诗歌学会编辑出版部主任,《中国新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