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是作者对其人生的感悟,通过一篇篇散文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态度、以及社会责任的观点和思考。并重点阐述了作者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知,以及对当下社会转型期种种现象的思索。
有人用悲剧写了一个名字,有人用欢乐写了一个故事,还有很多人用沉默写了一个自己,而作者用思想写下了生命的体温。该书用散文随笔的手法,配合优美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对生活的追求和生命的意义展开了思索和\"正能量\"的引导,有较强的可读性和一定的思想性。
1、该书文字优美,故事生动,充满\"正能量\"。
2、该书由著名作家六六作序推荐。
3、该书用思想针砭时弊,能引发读者深思。
尝试一个人去思考,不是为了营造气氛,不是为了阅读未来,而是找到自己。觉悟的时候是一个人,等待的时候是一个人,思考的时候还是一个人。慢慢地,学会打理自己内心的烦躁,躲避失去和衡量错觉。是著名作家六六专序推荐的心灵鸡汤。
代序(六六)
尝试一个人去思考,不是为了营造气氛,不是为了阅读未来,而是找到自己。觉悟的时候是一个人,等待的时候是一个人,思考的时候还是一个人。慢慢地,他学会打理自己内心的烦躁,躲避失去和衡量错觉。
他是这本书的作者。
智慧是一个人语言的象征,那么格局就是一个人内心的表达,对于外在的美,还是内心的沉默,很多人都想知道那份沉默里的故事。但是没有人知道汗水后面的孤独。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个故事,他用自己的信念去支撑命运的或得或失,有了双肩的责任,就有了生命的精彩。于是,有人用悲剧写了一个名字,有人用欢乐写了一个故事,还有很多人用沉默写了一个自己,而作者,用文字写了自己和生活中芸芸众生。或许我们不需要去感受他文字后面的那份沉甸甸的付出,只需要去感受他文字中淡淡的温度,不是赠送的许诺,不是赠送的感知,而是花开花落的风景,不等不追,沁人心扉。
他叫张一鸣,他是一个商人,他是一个学者……他有很多的身份,然而在文字中,他只是一个思想者。
思想有对翅膀,愿我们能靠它飞翔在灵性的云端。
六六
张一鸣,1982年9月9日出生;黄山学院客座教授,大学生创业导师,黄源集团董事会主席,黄山新安书画研究院院长,黄山喜相随集团董事长,他是一个商人,他是一个导师,他有很多身份,但是在他的文字中,他只是一个思考者。
代 序 ……………………………………………………… 六六 1
自 序 ………………………………………………………………2
第一章 自鸣 ……………………………………………………
1 心起一念,福喜相随 ……………………………………… 2
妈在哪,家在哪 …………………………………………… 8
二子的剃刀 ………………………………………………… 13
要么死,要么精彩 ………………………………………… 19
做人与做事 ………………………………………………… 26
道不同,不相为谋 ………………………………………… 32
国足之殇 …………………………………………………… 38
第二章 和鸣 …………………………………………………… 43
放下手机,拿起书 ………………………………………… 44
英雄之冕非成败 …………………………………………… 50
男人的定义 ………………………………………………… 56
把大象装进冰箱 …………………………………………… 62
给体面一些分量 …………………………………………… 68
造就自己的圆满 …………………………………………… 74
取舍之间天地宽 …………………………………………… 81
第三章 一鸣 …………………………………………………… 87
别让老虎吃掉你的善良 …………………………………… 88
风口浪尖上的那头猪 ……………………………………… 94
扶与不扶 ………………………………………………… 100
尊重中获得对自己的审视 ……………………………… 107
“中国式司机”与“路怒症” …………………………… 114
文化与低俗的较量 ……………………………………… 121
取长补短 ………………………………………………… 128
第四章 共鸣 ………………………………………………… 135
淡薄之念,岁月静好 …………………………………… 136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142
似水流年 ………………………………………………… 148
一念生般若 ……………………………………………… 154
缘分,那场盛大的相遇 ………………………………… 160
愿你始终相信爱情 ……………………………………… 167
守着善念,不动初衷 …………………………………… 174
后 记 ……………………………………………………………181
渠成,但愿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我们有的时候会忘记,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着各种的不堪和脆弱。
很多人提到孝道的时候会提问:你有多久没有给老父亲洗过脚?你有多久没有给老母亲剪过指甲?……
这些貌似有道理的问题总是让人猝不及防,又含愧于心,只是人们忽略了,孝心不是一种仪式,不是让别人观摩的范本,而是两代人心与心的沟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美德都被遗忘了,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二十四孝的故事,很多人都不知道“闻雷泣墓”的典故,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弟子规》这本书。前几年的一则新闻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位25岁的留日大学生,因为向母亲索钱未果,居然在上海虹桥机场连捅母亲九刀,后来,母亲被送往医院紧急救治,儿子则被抓起来了。后来,这位母亲被治愈出院后,因为不想让儿子坐牢,居然宣称儿子有精神病。
就是这种对文化的遗忘,让现在许多人都没有了感恩的心,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只知道利益,不懂得温情……
我们是一个非常崇尚“孝道”的国家,古圣先贤无一不教导人要孝顺父母,又无一不是以自身作为示范。为人之善,首先就是要懂得感恩。因为,人做得最崇高的行为莫过于行孝,最纯洁的动机就是感恩。
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为人子女最好的回报就是能静静看着他们挂在脸上的笑容,轻松而深刻,爱意浓浓。
总是有新朋友问我,家在哪里?我总是会告诉他们,家在山东。其实,我心里总是在告诉自己,妈妈在哪,家在哪。在父母眼里,我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在父母眼里,我始终都在他们的襁褓之中。尽管我是即将步入中年的人,但在他们面前,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长大过。我还深深知道,不管走的有多远,父母身边才是家,那里是最温暖的归宿,那里有我最亲最爱的人。
对于父母而言,一桌山珍海味或是一个馒头、一座豪宅或是一处陋室,只要有面前儿女一点笑容,便毫无区别。
对于我而言,不管怎样的恩惠或给予,都不如父母的一杯白水、一碗面条更让我觉得穷此一生都难以为报。这些年有了点成绩,总想好好孝敬父母,发现给爸爸的钱他分文未动的存起来,发现给妈妈买的衣服她总是整整齐齐地压在箱子里。每每如此,更觉得作为儿子的我,有万般幸运,有万般汗颜。
照片中的妈妈已经华发丛生了,恰恰是一个冬天,背景中的树又显得格外沧桑。每每看到这张照片,总是泪眼婆娑。
我在她的关爱中一点点长高,在她的期望中一点点成长,又是在她的切盼中离开了故乡。我总是会想起妈妈在替我收拾好行囊后告诉我的话:“在外边,别想家。”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念及此句,不禁泪眼模糊。
可是,我又怎么能不想家呢?从嗷嗷待哺到为人父母,从蹒跚学步到步入中年,一点点的成长中,一点点体会到了父母的爱是多么无私。每每念及于此,怎能不想家?怎能不想妈妈?
可是,我又发现我是多么的幸运,这些年的漂泊,正是父母的爱感染着我,总能怀揣一份感恩之心,对待亲人,也看待世界。前些年,父亲生病住院,我站在父亲的病床前,白的墙、白的床单、白的被子,还有父亲苍白的脸。父亲看见我的到来,微微地笑着,脸上竟泛起一片红晕。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在我心里如山般坚强的父亲原来也会如此脆弱,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一只手用力攥着,无比疼痛。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也就是那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脸上的皱纹那么深刻,那么动容。
突然之间,我领略了爱的信念和力量。拥有它,生命会因爱而美丽,因爱而充实,因爱而温暖,因爱而懂得感恩生命的历程。父母为子女撑起了一片天空,当我们伤心时、哭泣时、忧郁
时、惶恐时,可以随时回到他们身边,享受他们的关怀和爱。懂得感恩父母,是对自己人生最深刻的解读。世间千万种恩赐都不及父母养育之恩,“百善孝为先”,内心善良的全部释义就在其中。
懂得孝道,是对自己的珍视和尊重。有生之年,不要让自己在生命中留下缺失的遗憾,“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何等的沉重!
知道了“孝道”,才会有仁爱之心,才会有感恩之心。如今,我也是为人之父了,可是见到母亲,心底依然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孩子,在她的羽翼之下,无比放松,无比坦然。
如果你此时在读这些文字,如果你此时想起了父母,那么拿起你的电话,跟他们说说话吧。
要知道,这样做,不是给予,而是回报。而且,这个回报,不过是沧海一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