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基础 科技特色 多元发展:北京市第四中学自主课程建设的创新探索
定 价:42 元
丛书名:“六位一体”课程创新系列
- 作者:刘长铭,谭小青 编
- 出版时间:2016/12/1
- ISBN:9787303213382
- 出 版 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632.3
- 页码:309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人文基础 科技特色 多元发展:北京市第四中学自主课程建设的创新探索》讲述了北京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北京四中)始终把文化建设、价值观引领作为课程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把北京四中教育价值体系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实践,将推进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作为特色发展创新试验的切入点,确立了“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学校课程建设发展的新方向,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和转变教师行为模式。构建师生平等互动、共同发展、多元发展的学习共同体。
我们着力构建有北京四中特色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精化必修、完善选修、探索特修、指导自修”的探索。设置“情境化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体验性、过程性、发展性”为主要特征,探索以问题、情境、兴趣为中心三种形式的特色课堂。
在实践中,我们研究聚集于具有北京四中特色的实验班平台,尝试进行*前沿的特色素质教育,改革教与学的模式,促进师生行为方式转变——从教学素材设计到情境设计,再到项目式学习设计。同时积极完善课程的特色管理评价方式、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形式和教师队伍建设。经过六年两轮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师生发展成果斐然。
本套丛书是2007年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整体设计中的自主课程实验第一批实验学校的周期成果。该实验基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课程自主创新为核心,围绕“课程目标自主、课程排课自主、课程内容自主、课程实施自主、课程评价自主、学生选择自主”促进学校课程整体创新,逐步形成“六位一体、整体创新”的北京市高中课改特色。实验成果先后获得北京市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受到各级教育部门及实验学校的广泛关注。
教育的终极价值是关注人的生活
我们今天探索的课题是“价值引领下的高效课堂”。这里涉及两个重要概念,一是教育的价值,二是高效的课堂。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一谈自己浅陋的看法。
什么是教育价值问题?所谓教育价值问题就是这样几个简单问句: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老师?什么是好学生?什么是好课堂?归根到底就是: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的价值观念决定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行为模式的转变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教师的行为模式发生转变,教育改革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北京四中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近期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要使学生在学科知识与能力上达到优秀标准,还应当体现对学生的终生关怀。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生活、正确对待职业、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人生。因此,北京四中(即北京市第四中学)构建了以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教育价值体系,通过贯彻这一体系来实现全面育人。正是对人的教育的深入而全面的思考,促使我们去构建北京四中教育价值体系。这个体系分为四个领域,即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教育。这四个领域相互交织,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每个领域又分为四个层面,即技能认知、情感态度、精神信仰和终极价值。这个价值体系是粗略的,是不完整的,是不全面的,但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一个重大的生活命题或教育问题。例如,正确理解亲情、友情、爱情、婚姻、家庭等,正确理解成功、幸福、伦理、羞耻以及不幸、苦难、挫折、死亡等,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热情、豁达的生活观和事业观,形成淡定、坦荡、崇高的心灵。我们努力将这些教育价值和内容渗透到学科课程之中,尤其要结合人文课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人性、理性、崇高、自觉、使命等精神境界与追求,理解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我们之所以构建教育价值体系,而不是构建课程编写教材,缘于我们对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以往我们固有的思维习惯是学科分类模式。我们常认为,要进行什么教育,就要有什么样的课程和教材与之对应,就要安排出专用的时间。例如,我们习惯上认为,德育要有德育的课程和教材,需要安排德育的专用时间;美育要有美育的课程和教材,需要安排美育的专用时间,等等。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这种学科分立的教育方式是低效的,往往不能使我们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实际上,学校生活中处处有德育,处处有美育。德育和美育的元素本身就存在于一切学科教学和学校活动之中。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也是如此。从来就没有脱离教育的纯粹的知识教学和活动,也从来没有不依赖于知识与能力的教学活动的教育。我们构建价值体系的目的是提倡融通式的教育,也就是要将教育的元素作为一种价值体现于和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活动当中。这样的教学才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
刘长铭,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西城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副主席、国家督学。
从事教育工作近四十年,1987年起在北京四中任教,先后任物理教师、教研组长、教学处副主任、主任、副校长、校长。长期从事物理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参与辅导的学生中多人获得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牌,数十人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奖。曾编写和出版大量的教学资料和音像资料。
1994年获得北京市科技园丁称号:2007年获得市教育学会“北京市杰出校长”荣誉称号;2010年获“中国具魅力校长”称号。
谭小青,北京市第四中学教学副校长,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学化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化学竞赛培训及科技教育工作,辅导学生参加省、市及全国化学竞赛共有近百人次获一、二等奖;多次获得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园丁奖”;积极辅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数十名学生在省、市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在各种刊物和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合作编写了《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发与方法指导》等多部著作。2009年9月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
第一章 学校课程改革的历史回眸
一、提倡教学民主,追求“完全人格教育”
二、贯彻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实践
四、北京四中课程历史发展的启示
第二章 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发展定位
一、学校自主课程实验的背景分析
二、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
三、学校育人目标和发展定位
第三章 构建“人文基础,科技特色,多元发展”的自主课程体系
一、课程建设定位和路径
二、构建“人文基础,科技特色,多元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课程设置
第四章 课程实施——课程内容的重组
一、以实验班为平台进行学科课程知识模块的重组整合
二、整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四中特色学科课程
第五章 课程实施——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改革教与学的模式,促进师生行为方式转变
二、教学创新异彩纷呈
第六章 教师队伍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的结合
一、课程研究开发促进教师个人成长
二、校本课程研究开发与教师培养结合
三、校本课程特色开发方式
第七章 学校课程特色管理和评价方式
一、课程实施的特色管理方式
二、课程特色评价方式
三、自主排课、自主会考提供了深入推进学校新课程的制度基础
结语 回顾与展望
一、师生发展成果斐然
二、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