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葛鲁嘉教授撰写的一部系统阐述心理学作为资源的性质与内涵的理论著作。全书由十章构成,具体为“心理学的资源”“后现代的资源”“形态化的资源”“本土化的资源”“全球化的资源”“文化学的资源”“原创性的资源”“学科性的资源”“多元化的资源”和“心性论的资源”。本著作是“心理学形态研究系列”之一,该系列是作者二十年来系统研究和探索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具有系统性、原创性和学术性等特点。
适读人群 :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教师、研究者
本书探讨和论述心理学未来发展的基本形态。对于心理学的学科发展来说,所谓的资源或学科资源,是指学科生成或演化的基础条件,或指学科创生或创造的前提条件。学科的生成、发展、进步和拓展,需要文化历史和思想理论的资源,心理学同样如此。无论是关于心理行为的探索,还是关于心理科学的建设,无论是对学科对象的考察,还是对学科自身的规范,心理学都需要挖掘和提取学科的或学术的资源。心理资源体现为多样化的存在,具有多元化的形态。可以按照人的生活领域、思想领域、学术领域等,对心理资源进行界定和分类。资源形态的心理学是科学形态的心理学的进步、扩展和提升。资源形态的心理学探索是把心理学的文化、历史、思想、理论和学术资源的挖掘、开发、累积、运用等作为核心任务。
葛鲁嘉,1956年生,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本土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等领域具有独特的学术建树和重要的学术影响。主持教育部、吉林省、吉林大学等各类机构的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得多项部省级科研奖。主要学术思想和研究构想涉及: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包括心性心理学、儒家心理学、道家心理学、佛家心理学、智慧心理学;新心性心理学研究,包括新心性心理学、心理资源论析、心理文化论要、心理生活论纲、心理环境论说、心理成长论本、心理科学论总;心理学形态的研究,包括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心理学、类同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资源形态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包括新理论心理学、心理学科学观、心理学新思潮、心理学本土化、心理学方法论、心理学价值论;心理学新探的研究,包括科学心理学、本土心理学、东方心理学、文明心理学、体证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分支的研究,包括新文化心理学、新历史心理学、新民族心理学、新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的资源
第一节 心理学的未来形态
第二节 心理资源的内涵
第三节 心理资源的确立
第四节 心理资源的考察
第五节 心理资源的分类
第二章 后现代的心理学资源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的主张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的走势
第五节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第六节 后现代心理学的体现
第三章 形态化的心理学资源
第一节 常识形态的心理学
第二节 哲学形态的心理学
第三节 宗教形态的心理学
第四节 类同形态的心理学
第五节 科学形态的心理学
第六节 资源形态的心理学
第四章 本土化的心理学资源
第一节 心理学本土化的兴起
第二节 心理学本土化的原则
第三节 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
第四节 心理学本土化的创新
第五节 本土心理学的资源化
第五章 全球化的心理学资源
第一节 心理学全球化的潮流
第二节 心理学全球化的出路
第三节 心理学全球化的影响
第四节 心理学全球化的研究
第五节 心理学全球化的资源
第六章 文化学的心理学资源
第一节 心理学的文化历史资源
第二节 中国本土的心理学资源
第三节 心理资源的挖掘与提取
第七章 原创性的心理学资源
第一节 心理学创新的资源基础
第二节 心理学创新的学术基础
第三节 心理学创新的思想氛围
第四节 心理学创新的理论资源
第五节 心理学创新的历史使命
第八章 学科性的心理学资源
第一节 大科学时代的新趋势
第二节 不同学科的研究取向
第三节 不同学科的基本性质
第四节 神经心理学研究进程
第五节 进化心理学研究论述
第六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
第七节 民族心理学研究方式
第八节 文化心理学研究定位
第九章 多元化的心理学资源
第一节 多元文化的潮流
第二节 多元文化的探索
第三节 多元文化的取向
第四节 多元文化的框架
第五节 多元文化心理学
第十章 心性论的心理学资源
第一节 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
第二节 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
第三节 新心性心理学的创新
第四节 新心性心理学的建构
第五节 新心性心理学的扩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