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肱之臣(魏征)讲述了魏征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被俘虏了四次,凭借自己的才学以及一心为主、一心为民的政事思想,得到了“政敌”的器重.成了一代名相。魏征在李世民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是因为他爱君.能全心全意为君王办事,帮其巩固江山;在人民心中也一直享有美名,是因为他爱民,能全心全意为百姓做实事,帮其过好生活。本书主要讲述了魏征的故乡传说、军中落魄命运、勇救秦琼和秦王、贞观年间辅唐皇、以古谏言等历史事件。
魏征,字玄成,钜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他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父亲魏长贤,曾为隋朝官吏,素有贤名。魏征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有妻裴氏,有三子,名叔玉、叔磷、叔瑜。
魏征的一生就是传奇,被俘虏了四次,凭借自己的才学,一心为主,一心为民的政事思想,得到了‘政敌’的器重,成了一代名相。
关于魏征35岁前的事,史料不详。魏征从道观出来之后,开始踏人政治生涯。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喻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勋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在太子门下洗马宫。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李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问魏征:“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贞观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做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
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唐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十六年,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公元643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并亲书碑文。魏征葬礼按死后遗愿,极其简单。但之后不久,唐太宗认为其可能与侯君集有联系,亲自至魏征坟前,将其墓碑推倒,并取消衡山公主与其长子魏叔玉的婚姻。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为什么太宗对死后的爱卿魏征恨得如此切?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后分析,在唐太宗心目中,因魏征既非山东贵族,又非山东武人,其责任仅是接洽山东豪杰,监视山东贵族及关陇集团,以供分合操纵诸政治集团之妙用。如果魏征的行动越过唐太宗赋予的这种权力,就犯了唐太宗大忌。
魏征推荐杜正伦为相,而杜正伦出自山东之盛门,则太宗赋予魏征监视山东贵族之作用消失,转过来有联合山东社会文武两大势力之嫌疑。侯君集这人在两唐书本传虽没有详载其家世,只说他是个武将,据陈寅恪考证,候君集与太宗都属于六镇胡汉关陇集团,史书上说,他的才能出将人相没有问题,魏征举荐杜候二人,等于集合了当时东西文武三大社会势力,而他自己身为其枢纽,这是太宗最不能容忍的。
贞观十八年初,李世民君臣在商议是否对高丽用兵时,再次提到已经去世一年多的魏征。李世民自负地说,魏征生前劝他不要东征高丽是个错误,过后很快就后悔了。李世民东征高丽失败后耳边重又响起自己大言不惭地批评魏征的话,十分丢面子,不得不对群臣说出了“如果魏征在,绝不会让我有今天”的反省话,一边承认错误,一边又下令重修了魏征墓,并且让魏征的儿子承袭了国公的爵位。
魏征在李世民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是因为他爱君,能全心全意为君王办事,帮其巩固江山;在人民心中也一直享有美名,是因为他爱民,能全心全意为百姓做实事,帮其过好生活。关于魏征有很多传奇故事,也有很多美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前言
第一章
故里存疑家世赫
故里存疑,史料有载
魏征的先世
家庭变故
魏征传说之赵魏村
第二章
军中落魄命运舛
文才和智慧遭赏识
虽赏识却无重用
瓦岗战役败落
被俘踏人长安
劝降徐世勋
魏征再次被俘虏
被赦免反加封
魏征传说之堵北门
第三章
化险为夷引器重
无罪赦免甚感恩
主圣臣直,太宗器重
复杂的君臣关系
魏征传说之救秦琼和秦王
第四章
贞观年间辅唐皇
教化问题占上风
三类人的不满和嫉妒
拉帮结派案
鼓励和提倡谏言
魏征传说之香椿树
第五章
忠言纳谏无畏惧(上)
反复劝谏出兵征讨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以古谏言
阻纳郑氏女
挺身而出,大胆论诤
魏征传说之除霸王
第六章
忠言纳谏无畏惧(下)
论太宗封禅
论厚薄人伦
论杀身之险
论皇亲犯法
论一针见血
论多管闲事
论王子大臣
论太宗骄慢
魏征传说之爷爷魏彦
第七章
分封不妥理据胜
继承和改革政府机构
论战分封诸侯好坏
打消复古倒退的做法
魏征传说之魏征谷
第八章
苦口婆心巧谏言
放纵帝王的专制本能
为爱妃寻鹞鸟
太宗日益骄逸
高居深视,以暗观明
进谏被采纳和赏赐的原因
魏征传说之药王庙
第九章
陷害不成反功高
千方百计找漏洞
张扬婚事引陷阱
诡计得逞太宗怒
陷阱密布迟知晓
亦有对策应陷阱
魏征传说之拒收寿礼
第十章
委派太师著朝典
修史博文,以古为镜
检讨和归纳身亡国灭的
沉痛教训
对太子由喜爱转为厌恶
委任太师,重任难辞
魏征传说之紫城村
第十一章
以民为本执政事
“民本”始源
论民心民力
论及时修政
论文德治国
君臣关系理论
君何以待臣
总结六正和欺邪作为用人标准
为政务在宽简,明德慎罚
魏征传说之灭蝗虫
第十二章
死后遭唾怜碑文
病重辞掉宰相一职
最后一次训斥儿子
临终前不忘皇上和江山社稷
生前死后落差大
魏征传说之无字碑
故里存疑,史料有载 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据史料记载而推算,魏征出生年份应是公元580年,即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南朝陈国太建十二年、后梁天宝十九年。
那么魏征故里位于何处?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史书中较普遍的记载是“钜鹿曲城人”,后来迁居到相州内黄。据学者考证,钜鹿曲城即今河北省晋县,相州内黄即今河南省内黄县。由此可得出结论,魏征的祖籍为河北晋县,这个地方在河北省中部偏西,滹沱河流域,德石铁路经过境内。汉置下曲阳县,隋改鼓城县,明人晋州,1913年改晋县。
虽然史书中较普遍的记载是“钜鹿曲城人”,但是馆陶和晋县却在个别记载魏征是“钜鹿下曲阳人”。下曲阳即是属于钜鹿,遍观从隋朝、唐朝到今天,历代政府所设钜鹿郡钜鹿县的辖境都在邢台市范围,而且唐时的馆陶和晋县不属于钜鹿郡巨鹿县管辖。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中记载: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唐代欧阳询书《唐京兆开元寺钟铭》碑刻铭文中记载: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魏征撰。唐代杜淹《文中子世家》中记载:门人自远而至,河南董常、太山姚义、京兆杜淹、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清河房玄龄、钜鹿魏征、太原温大雅、颍川陈叔达等,咸称师,北面受王佐之道焉,《九成宫醴泉铭》也记载魏征为钜鹿人。唐宪宗时魏征玄孙魏稠生活贫困,欲卖掉太宗时赐给魏征在京师的房子,节度使李师道想买,白居易劝朝廷买下后又重新赐给其玄孙魏稠。
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魏征本传》中记载:生于周大象庚子,名征,字玄成,钜鹿(今河北钜鹿)人。
《太平寰宇记》中记载:魏征钜鹿人。《资治通鉴》也记载魏征为钜鹿人。
元人虞集所撰《顺德路魏文贞公宋文贞公祠堂记》说记载:魏文贞公征,钜鹿人。元代王守正所编《道德真经衍义手抄》中记载:宰相魏征,钜鹿人也,时上疏谏之。元代王守正所编《道德真经衍义手抄》记载:“宰相魏征,钜鹿人也,时上疏谏之。”钜鹿即为今邢台钜鹿。
明代《魏相祠记》中记载:此钜鹿为公桑梓,铜马之墟,印垄榛莽。明代《顺德府志》、《钜鹿县志》记载魏征为钜鹿人。
清代台州市《魏氏宗谱》记载魏征为顺德府钜鹿人,“魏征厥里居固直隶顺德府钜鹿县人”,直隶顺德府钜鹿县即为今河北省邢台市钜鹿县。浙江省台州市魏玉生先生于2004年给邢台钜鹿县来信谈:我在一份资料上看到有关魏征故里的争议,现将我们台州魏氏族谱中的记载,提供参考。
1.台州魏氏在清光绪十年(1884)修谱序言中记载:“魏征厥里居固直隶顺德府钜鹿县人”(河北省邢台市钜鹿县)。
2.台州魏氏始祖魏宗谅是魏征的曾孙,也是钜鹿县人。其《魏氏族谱》中记载:魏征子叔瑜、孙华、曾孙宗谅。族谱中记载魏宗谅的家乡是“直隶顺德府钜鹿县”。
这封信已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魏征故里是现今之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同时也揭开了一个谜,即《贞观政要·魏征传》载“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其“近”在何时?据查《贞观政要》约成书于720年,而魏宗谅于710年之任台州刺史,由此推断则徙家当为710年至720年之间,方可谓“近”。
二、清代光绪年间兰溪市《魏氏家谱》明确记载,兰溪魏姓始祖系唐代名臣魏征,出于钜鹿郡(唐代钜鹿郡为今邢台市),这套家谱共分四卷,前三卷为清光绪年间的印刷本,后一卷为手写本。据介绍,该家谱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家谱记载了初唐至清朝光绪年间兰溪游埠魏家村魏姓家族的繁衍、生息情况。家谱中不但有魏征等家族中名人的介绍及画像,还收录了清代皇帝对魏家所下的诏书。据家谱记载,魏姓最早出于河北钜鹿郡,而兰溪魏姓则是在宋代由福建建宁迁入。
民国时期邢台钜鹿古城发掘出的唐代时期的魏征祠堂和魏征铁像也证明魏征是邢台钜鹿人。
1918年,河北邢台钜鹿县遇大旱,漳河水干,民众打井自救,无意中挖出大批古陶瓷,顿时引起国内外轰动,知识界与考古界极为震惊,天津博物院于1920年亲临钜鹿进行考古调查,1921年,北京历史博物馆对钜鹿故城三明寺进行正式发掘。
考古发现:钜鹿南门内路东靠北有一处唐代建筑物“魏征祠堂”,祠堂内有唐代所铸的魏征铁像。有人要发掘该祠堂,因南门外有一小村村民皆姓魏,言称为魏征后人,前来阻止发掘,所以保存未毁。魏征像于唐代用铁铸成。
1999年版《辞海》对魏征词条记:“魏征,唐初政治家。字玄成,巨(钜)鹿人,后移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西)。”依据不是新唐书也不是旧唐书,而是《贞观政要》,可以说还了邢台钜鹿一个清白。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