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志》以乡愁这个看似飘渺、感性的情感为题,寄托于有形的在茶、瓷器与自然山水中,将这种苦涩的情感化为优雅、细腻的生活情绪和状态。全书分为:子曰,瓷语,茶话,所收录的文章基本来源于作者对画家郑云一瓷器作品的解读、体会和升华,辅以图片,以图文并茂地形式展开。全书文字清新淡雅,图片优美精巧,让人读起来隽永深刻,爱不释手,在看似闲散中感悟人生的哲理。文字之中有100多幅与之相配的图片,风格雅致。
风是无形的,但它可以借助细柳、野花、落叶、飞雪展示自己的姿态。
乡愁也是无形的,但它可以在春茶、丝绸、瓷器、美酒以及琴棋书画乃至自然山水中消遣,在苦涩的美感里展现人类精神的姿态。
艺术,如果没有哲学的体味,它将是一堆邋遢的色块或杂乱无章的点线。艺术哲学给了艺术一个样式,有了这种样式的结构,我们便可以欣赏并进入艺术本身,用思想触摸点、线与色块组合的审美世界。
艺术家给出形象的人生诠释,而哲学家则用文字演绎理性的逻辑,诠释形象给出的人生勾勒。
当文字的足尖,点击着伟大绚烂的画面,如大珠小珠,落入青花晕染的艺术江山时,一个有关人类乡愁的对话,便在一位赏者、一个思想者与一个艺术家的精神撞击中拉开了序幕,一个有关艺术的生活态度,便来到人生的窗前。
人是逐利的,必沦为工具,人也是纯粹的,亦必是人自己的目的。艺术是人作为工具过程的润滑剂,也是人以自己为目的的证据。如果这一逻辑成立,那么艺术就应该贯穿我们生活的始终。
司’是,生活常常会把这“证据”丢失掉,于是,没有艺术实证的生活,粗鄙、简陋、苟且、无趣,人的精神沦丧了,只为一个本能的存在而生存,只为功利而忙碌。从生到死,就像奔驰的列车,将路边美好的景致统统甩掉,只为飞快到达目的地。生命个体在灰色忙碌的时间流逝中过滤掉了缤纷而美的历程,走向死寂。
有一天,推开门窗,很想歇歇脚,喝口茶,苦涩之后的余香里,有一股乡愁的味道,从齿缝中沁出,仔细端详手中的茶盏,一朵青花莲枝在茶汤里摇曳,真是一碗见乡情,那被尘封心底的带有美感的生活趣味,在茶汤里重现了,那种恬淡的东方式滋味,在舌尖上浅浅低徊回甘了。就这样,丢失已久的精神父老,在瓷与茶的审美品味中复兴了。
李冬君,独立历史学者,人称“文化江山一女史”。代表作:《文化的江山》《通往立宪之路》《自由的款式》《落花一瞬》《一年景》等。在《经济观察报》《新京报》《中国经营报》等多家报刊开专栏,发表历史文化、人物、考古等文章。
子日
文化江山一女史
名画者的窑之舞
人行草木中
瓷语
乡愁是一场华丽的寂
一面徽州老墙的青花记忆
乡愁的背影
乡愁的围墙
电线杆广场时代
回忆在流釉
故乡的“黄花染”
紫藤花下人生如戏
太阳的后花园
一颗存在主义的莲蓬头
思想者的头颅
穿透死亡的枯剑
花开人世经纬中
茶话
收藏春天的风雅
茶席上的人生
故人何时来品茶
青白瓷上的宋人格调
温润到天青
魏晋风度的缥瓷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