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49 元
丛书名:全国高等院校中药类专业“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
- 作者:姜大成 编
- 出版时间:2016/1/1
- ISBN:9787565511639
- 出 版 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H31
- 页码:35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中药鉴定学》为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分为18章(总论6章,个论12章),共收载常用中药375种,其中包括重点品种109种,一般品种205种,附药61种。为便于学习,重点品种和一般品种在体例上有所区别,重点品种主要论述中药的基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质量评价和功效,一般品种中药只简单介绍中药的基源、性状鉴别、化学成分和功效,并且内容尽量从简。
《中药鉴定学》可供普通高等院校中药学及相关专业本科教学使用,也可供从事中药研制、生产、经营、检验等工作的药学工作者学习参考。
随着我国中医药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高等院校不断增设中药专业,特别是大量选修课的不断增加,使原来的中药专业的专业课学时不断减少,为了适应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材的适用性,由全国16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高等农业院校的长期从事中药鉴定教学工作的专家编写了这本《中药鉴定学》教材。本教材荟萃了中药鉴定学科的精华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力求实用,具有内容简明扼要、重点和知识点突出明确、易于复习和自学等特点。本教材主要供普通高等院校中药学及相关专业本科教学使用,也可供从事中药研制、生产、经营、检验等工作的药学工作者学习参考。
本教材分为18章,其中总论6章,个论12章。总论中在突出中药鉴定学基本概论和基本理论的同时,增加了有关中药资源、中药质量标准等内容,特别是增加了药用植物栽培与中药材质量一章,内容比较新颖,知识性强。在个论中共收载常用中药375种,分为重点品种和一般品种,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简洁实用。重点品种中药分为基源、植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质量评价、功效及附注等项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一般品种中药主要记述基源、性状鉴别、主要成分和功效等。从而使得本教材内容详简有别,便于学习和掌握。本教材注重强调中药鉴定知识的系统性、传承性、科学性和适用性,重点品种中药增设了“质量评价”一项,以突出中药质量的内涵,包括性状指标(以……为佳)、检查内容(水分、灰分、浸出物、挥发油等,以及个别药材重金属、农药残留)、含量测定指标等。此外还增加了大量薄层色谱图,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中药的薄层鉴别。
本教材图文并茂,编排合理,翔实规范。在药材品种的选择及品种论述的内容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改变,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进行了品种调整,确定重点药材109种,一般药材205种,附药61种,全部为常用中药。对于来源于同科同属的同一类药材,选择其中最常用、具有代表性的1~2味药材加以详述,其余药材则简述;一般药材文字叙述精炼,简洁明了。根据新版《中国药典》,注意在理化鉴别项增加液一质、DNA分子鉴别等新的鉴别方法和内容。特别是在每章前面增加了教学目的与要求,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接受知识,得到能力、智力的培养训练。
本教材编写分工如下:姜大成、雷钧涛负责总论(第1~6章)的编写,编者有张红瑞、朱键勋、于洋;乐巍负责第7章根及根茎类中药(概述一南沙参),编者有王丽瑶、赵杨、侯嘉;何忠梅负责第7章根及根茎类中药(木香一白及)、第8章茎木类中药、第9章皮类中药,编者有祝洪艳、丛登立、蔡恩博、黄建军;范巧佳负责第10章叶类中药、第11章花类中药、第12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编者有汪晓辉、邓可众、张丽梅;代丽萍负责第13章全草类中药、第14章藻、菌、地衣类中药、第15章树脂类中药、第16章其他类中药、第17章动物类中药、第18章矿物类中药,编者有杨晶凡、罗容、郝宁。姜大成负责全书的统稿和校对,肖井雷、王哲参加全书的校对及附录部分。
编写过程中,我们努力汲取相关各版本教材的精华,并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对部分内容做了一定删改和补充。在本版教材即将出版之际,正逢2015年版《中国药典》出版并正式实施之时,我们参照新版药典对本教材相关内容作了全面修改’,使本教材更具时代性,以维读者。由于水平有限,缺漏难免,不足之处敬请广大师生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修改和提高。
编者
2015年11月
第1章 绪论
1.1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1.1.1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1.1.2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1.2 中药的命名
1.2.1 中文名称
1.2.2 拉丁文名称
1.3 中药鉴定学的产生和发展
1.3.1 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1.3.2 中药鉴定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2章 “中药的采收、产地加工与贮藏
2.1 中药的采收
2.1.1 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2.1.2 中药的现代采收原则
2.2 中药的产地加工
2.2.1 产地加工的目的
2.2.2 药材产地加工通则
2.2.3 常用的加工方法
2.3 中药材的贮藏
2.3.1 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及其防治措施
2.3.2 中药的贮藏与保管
第3章 中药的鉴定
3.1 中药鉴定的依据和一般程序
3.1.1 中药鉴定的依据
3.1.2 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3.2 中药鉴定的方法
3.2.1 基源鉴定法
3.2.2 性状鉴定法
3.2.3 显微鉴定法
3.2.4 理化鉴定法
3.2.5 生物鉴定法
第4章 中药资源与可持续利用
4.1 中药的天然资源
4.1.1 中药天然资源的概况
4.1.2 中药天然资源的分布
4.2 中药的人工资源
4.2.1 植物类中药的栽培
4.2.2 动物类中药的养殖
4.2.3 中药的组织培养
4.2.4 中药饮片的加工与炮制
4.2.5 中成药的生产
4.2.6 药材产地与道地药材
4.3 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4.3.1 中药资源的保护
4.3.2 中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5章 中药质量标准及其影响中药品质的自然因素
5.1 中药质量标准
5.1.1 药品质量标准
5.1.2 中药质量标准
5.1.3 中药(含饮片)质量标准研究的内容
5.2 影响中药内在品质的自然因素
5.2.1 中药品种对品质的影响
5.2.2 植物生长发育对中药品质的影响
5.2.3 植物遗传与变异因素对中药晶质的影响
5.2.4 环境因素对中药品质的影响
第6章 药用植物栽培与中药材质量
6.1 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的基本概况
6.2 道地药材
6.2.1 概述
6.2.2 道地药材形成的自然因素
6.3 药用植物栽培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
6.3.1 中药材GAP
6.3.2 商品为栽培来源的中药材质量
6.3.3 野生变家种后的中药材质量
6.4 自然条件和栽培技术等对保证中药材质量的作用
6.4.1 种质
6.4.2 自然条件
6.4.3 栽培技术
6.4.4 采收和加工
6.5 中药材栽培品的鉴别特点
6.5.1 外观性状
6.5.2 显微特征
6.5.3 活性成分含量
第7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
第8章 茎木类中药
第9章 皮类中药
第10章 叶类中药
第11章 花类中药
第12章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第13章 全草类中药
第14章 藻、菌、地衣类中药
第15章 树脂类中药
第16章 其他类中药
第17章 动物类中药
第18章 矿物类中药
附录1 中药及动、植、矿物中文名索引
附录2 中药拉丁名索引
附录3 植物、动物拉丁学名索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