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散文集,是著名作家张长先生前些年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文学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的新作集结。竹楼是他对曾在那里工作17年的西双版纳的回忆:晓雾朦胧的村寨、月光下的凤尾竹以及僾伲山上那伴着蝉鸣的歌声……那个年代,那些纯净的山水、纯净的人在作品里皆有描绘。青瓦则表达了他对故乡亲人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风土人情的思念之忱。春城故事则是他定居城市后的生活记录,读来又是一种感受。
边寨城市历史,从自然、社会、人文的反差中,但愿读者能找到阅读兴趣。又是一种感受。
这本散文集是张长近几年散文创作新的收获,他将散文集命名为《 竹楼、青瓦与春城故事 》,竹楼部分写西双版纳,青瓦部分写他的故乡大理州,春城部分是作者在昆明的生活记录。这次有机会集中读他这些散文,让我再一次深感他的散文仍然如同抒情诗的延续和扩展,保持了他一贯的散文写作的风格和品质,而文字却更趋于朴实和简洁。在这些散文中,他能够将诗歌的意象散漫地转化为物象,散落在他的文章中,成为了他散文中清晨的露水、夜晚岩石中忽明忽暗的玉,是天地间荡起的一阵大雾。那些物象,荟萃了诗人对故乡森林山川的沉醉与迷恋之情。
吉狄马加
一只稀世之鸟
吉狄马加
还是在前段时间,与北京几位文友谈到当下中国的散文创作,特别是对那些身处文坛闹市的边缘,而一直忍耐着寂寞,坚守着自己写作方式的作家,都有着很好的评价,毫无疑问,云南作家张长就是其中的一位。说到张长,大家对他的诗、散文、小说都有过阅读,应该说他是一个写作的多面手,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步入文坛,他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我一直认为他是新时期以来一位实力派作家,虽然他不曾大红大紫过,但他的作品却一直保持着一种高尚的美学特征,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这一方面源于他最初是从写诗进入文学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他所有的文字中,诗性的表达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我经常对一些朋友说,张长是我喜爱的在文字上最为讲究的作家之一。需要说明的是,这绝不仅仅是友情使然,我和张长相识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最让我难忘的是,我们一道参加过一次《 民族文学 》杂志在贵州花溪举办的笔会,在那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中,让我对张长的写作和人生都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可能因为我们都是来自西南的少数民族作家,在许多问题上都能找到共同语言,加之他生性敏感,对事物的判断又非常独特,尤其是他写作的细腻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把张长视为我的一位兄长,并经常关注他的生活和写作。这次能为他的这本散文集写一个序言,我以为并不是一个简单、客套的导读类文字,而是对我们三十多年友谊的一个最好的纪念,我相信张长也会这样想的。
这本散文集是他近几年散文创作新的收获,他将散文集命名为《 竹楼、青瓦与春城故事 》,竹楼部分写西双版纳,青瓦部分写他的故乡大理州,春城部分是作者在昆明的生活记录。这次有机会集中读他这些散文,让我再一次深感他的散文仍然如同抒情诗的延续和扩展,保持了他一贯的散文写作的风格和品质,而文字却更趋于朴实和简洁。在这些散文中,他能够将诗歌的意象散漫地转化为物象,散落在他的文章中,成为了他散文中清晨的露水、夜晚岩石中忽明忽暗的玉,是天地间荡起的一阵大雾。那些物象,荟萃了诗人对故乡森林山川的沉醉与迷恋之情。他在《 一大一小的回忆 》一文中,写自己对于一座大山和一只小鸟的记忆,让人产生许多遐想。关于大山:那无边无际的山峦仿佛都争相往上生长。山,在这里变成海,滔天的波浪被凝固、被定格了。而关于那只鸟:一忽儿像是在箐沟里的一棵树上,一忽儿又像在对面那架大山的山坡上。好听极了!我真想要,却怎么也找不见。母亲说,这叫吹箫雀,很小很小的,一张树叶就能把它盖住,少有人见到这种小鸟,更别说能逮住它了。……山太大,鸟太小,我终于没能找到这种小鸟。此后,从长白山到岭南,这种鸟的叫声我就再没听过。一种记忆中的鸟,因不能再次相见,而成为稀世之鸟。
这只稀世之鸟,成为了他散文中种种物象的象征。
这只鸟如果因其小而不得见,难道他笔下的那座大山,因其大而能得以窥其全貌吗?从他的文章中看,确实,此山因其高大,也难以见其全貌。物象的神秘与丰富,就体现在其被一层又一层外表所包裹的内核以及节外生枝的意义之中。
比如岭南的荔枝,唐杜牧在诗中描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杨贵妃在深宫中,看到由驿站快马更递远道送来的新鲜荔枝,那种开心一笑又岂止是胃口的满足,恐怕还有其他的含意。到了宋代苏轼被贬岭南后,在无奈和遮掩中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恐怕,通过这种物象,表达的又是另外一种寓意。而今日吃惯了荔枝的人们,又何尝见过这样的荔枝?唐诗人王翰写西北沙场征战中,战士在生死摇摆的黯然回光中顷刻间攫住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又是怎样近似梦幻般的美物?至于那些沙漠中的甜瓜,在高原稀薄的氧气中能滋补人生命的虫草、黄河滩上如红豆般的枸杞子,都给人带来多少神奇的想象与抒情?弥尔顿在《 失乐园 》( 第四章 )中写道:
这地方
全是千变万化的田园美景
有珍奇树木渗出的汁液
又有金黄发亮的果实
悬挂在枝头,真可人赫斯伯罗斯寓言
只在梦境里实现滋味如此鲜美
潜藏在我们记忆深处这些如神话般的事物,因为重读张长散文而又一次闪现在我们的幻觉中。特别是他在《 漕涧记 》一文中所记述的故乡的云,竟与其他地方的云不一样:皆因流入太平洋的澜沧江和流入印度洋的怒江,两洋季风沿两江峡谷北上,就在漕涧一带与青藏高原南下的冷空气交汇,形成凉爽而又湿润的气候。丽日蓝天下,风起云涌时,一朵朵白云跑得快,变得快,像影视里的特技画面。可只要往南一出漕涧坝子,沿途就再也见不到这明亮的阳光和蓝天上飞驰的白云了。如果说这白云还不算最为奇特的,那么,接下来有一种植物,却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说,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了:随外婆、姨妈、母亲到马会坪找酒药。我至今不知道那些酒药的植物学名字。只知道把这些酒药发酵后用以酿酒,酒香无比( 这些酒药想已失传 )。还有他小时候迎来送往的观音,也与平常我们所看到的美女观音迥然有别:唯有我家乡供奉的观音,是个笑眯眯的白胡子老头。据说这是观音变化无穷的化身。从记叙民俗风物的不同,以至对于宗教的理解,其实作者都是在貌似散淡的语言里进行着浓墨重彩的抒情写意。终于他写下了《 北京的霾与西双版纳的雾 》,这是一种在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一同到来的霾的压迫下,自然涌现的再也难以按捺的批评的激情,他借用狄更斯在《 荒凉山庄 》开篇对伦敦霾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当下都市的霾时的心情: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作者认为霾与雾是不同的,雾是大自然的杰作,霾是人类制造的垃圾气体,与作者笔下所描述的大自然以及大自然给人类馈赠的那些无比靓丽的事物相比,是多么黑暗、可憎与浅薄。但作者并未缠绕于此,他笔锋所指,在批评的锋芒中,那种坚如磐石的铺陈依然是自己记忆中西双版纳的雾:这蒙蒙的雾气就这样在菩提、芭蕉、榕树……所有的树叶上凝聚成一滴滴的水珠滑落,嘚嘚地敲响了下面的叶子,从午夜直响到第二天中午。这样的雾,就像一场每天按时到来的小雨,洗净了空气,也滋润了土地草木。西双版纳的大森林里还有这样的雾,但是离它不远的景洪城已少见这样的雾。
在这些优美的散文中,那些美好的物象越来越成为记忆,也渐渐成为过去,在往后的现实中越来越不可见,成为稀世之物,成为对未来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一种提醒和教化。此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因此这样的散文,也越来越有阅读的价值与魅力。当然,我同样希望读到这本散文集的朋友们能同我一样,爱上这些美丽的文字,因为在这样一个物质和消费主义的时代,毋庸置疑,它们都是我们精神世界中的一只只稀世之鸟。是为序。
2016年5月23日
于北京书斋知了屋
这本散文集,是从我前些年发表在《 人民日报 》《 光明日报 》《 文汇报 》《 文学报 》《 人民文学 》等报刊上的新作集结。竹楼是我对曾在那里工作17年的西双版纳的回忆:晓雾朦胧的村寨、月光下的凤尾竹以及尼山上那伴着蝉鸣的歌声……那个年代,那些纯净的山水、纯净的人在作品里皆有描绘。青瓦则表达了我对故乡亲人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风土人情的思念之情。竹楼与青瓦荫庇并成就了我的人生。春城故事则是我定居城市后的生活记录,读来又是一种感受。
西方古典音乐是我唯一的业余爱好,故事的记录中也记录了我的音乐生活。我曾将我的听乐感受编过一本小册子:《 另一种阳光 》(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现从中选出3篇收入,因为这也是我的春城故事。
从纸媒到网络,文学的写作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古汉语写作已日渐式微。我曾应约用古汉语写过两篇碑记,盖因碑记这一古老形式用大白话写似乎不协调。两篇古文碑记,文字浅显,未免贻笑方家,现一并收入,聊备一格。
边寨城市历史,还有音乐,两两对照,从自然、社会、人文的反差中,但愿读者能找到阅读兴趣。
谢谢吉狄马加先生为此书作序。赖卫华小友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也给予了帮助。
张 长
2016年4月14日于昆明翠湖畔
张长,男,云南云龙人,白族,就职于云南省作家协会,一级作家,已退休。
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讫今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文汇报》、《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长中短篇小说约400万字。出版诗歌、散文,长中短篇小说集20种,约300万字。另有《张长文集》6卷。
四次荣获由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文学奖。即:
《空谷兰》(短篇小说):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纳入鲁迅文学奖);
《希望的绿叶》(短篇小说):获1981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后改为骏马奖)。
《最后一棵菩提》(短篇小说):获1985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后改为骏马奖)。
《太阳树》(长篇小说):获1997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骏马奖)。
十次荣获省级及省、部级报刊奖。即:
《爱伲人的老师》(散文):获1961年《羊城晚报》全国业余文学创作奖。
《希望的绿叶》(短篇小说):获1981年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奖。
《蚯蚓》(散文)获19811982年云南文学创作奖。
《月光下》(小小说)获19841985年《小说界》全国微型小说大奖赛奖。
《月亮与火的舞蹈》(歌词):获199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广播新歌银奖。
《永远的文学》(散文):获1995年第二届《云南日报》文学奖。
《太阳树》(长篇小说):获1995年第二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
《另一种阳光》(散文):获1997年第四届《云南日报》文学奖。
《不敢说出的美丽》(散文):获2002年《人民日报》新游记征文一等奖。
另有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文。《中国作家大辞典》、《世界华人当代名人大辞典》(中国)、《世界华人文化名人传略》(香港)、《国际剑桥名人辞典》(英国)等海内外十余种辞书均收有张长及其作品辞条。
竹 楼
北京的霾与西双版纳的雾
近乎无限透明的绿色
版纳往事
不死绿
鸡们
赕坦
班章
青 瓦
母亲的苞谷粑粑
漕涧记
一大一小的回忆
新奇的节日
胖了小路,瘦了山溪
苍山怀古
文笔指蓝天
石宝山识宝记
阿央白
满贤林
鸟的神话
在水波上
蕨菜
重建玉皇阁碑记
巂唐广埸碑记
春城故事
喧嚣与静谧
城里人下乡,乡下人进城
往昔三牌坊
哑鸟
小贩与城管
昆明的雨
今日昆明人
一只斑鸠的歌唱与语言
翠湖周边写生
左脚舞
翠湖的浪漫之夜
买菜
春城说菌
再说云南的菌子
忧拆迁
翠湖留下的心影
城市上空的童话
期望长寿,却又怕老
飞翔的爱
土地的依恋
一支唢呐的快乐
喜洋洋
最初和最后的杜鹃
我听《 希伯来祷歌 》
阳光和船
生日和死日
记住这位日共党员
腾冲的儿时记忆
手机教你窃听
手机教你撒谎
象鼻山温泉碑记
野藤
新桃花源记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