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不知病理,何以治愈?正如医生需要通过各种仪器来检查、治疗病患,心理治疗也需要对来访者进行精确的评估、诊断后才能治疗。但是,心理问题看不见摸不着,不像生理疾病那样可以借助抽血化验或磁共振等方法进行检查,因此心理分析师只能根据经验对病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推测和诠释:病人心理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心理如何运作?针对问题怎样进行治疗?由于个人经验的不同,不同的心理分析师可能会对同一个病人的心理问题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是心理治疗中十分基本又非常关键的问题,它涉及心理病理及治愈原理。遗憾的是,心理治疗目前仍然无法给出系统的回答。想一想,假如我们去医院检查,专家们的诊断结果各不相同,那么究竟应该相信谁?难道要让我们自己来判断哪位医生说得更有道理或是试遍所有的药?想想就觉得非常恐怖!
唯有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如何对症?对于心理疾病的病因、机制的理解,目前形成的主要理论包括生物医学模式、心理动力学模式、行为主义模式、社会学模式等。此外,还有众多小理论,甚至有经验心理学或伪心理学的解释。可以说,心理治疗界鱼龙混杂。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这正是因为缺乏对病理的理解!面对病人的症状,怎样才能对症下药呢?这的确让不少心理分析师伤透了脑筋。在心理治疗理论中,我认为弗洛伊德(Frued)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对病理的理解最为精妙且具有说服力。精神分析的魅力在于它不满足于对病人的症状做简单表面的理解和诠释,而是深入探讨病人的早期经历和人格的无意识部分。它希望通过理解症状背后的心理动力,从根本上进行治疗。为此,精神分析十分重视治疗过程中的阻抗、移情与反移情。精神分析的理念吸引和折服了无数的心理治疗师们。在共同的目标和追求下,他们进行临床实践并不断探索。
不过,由于精神分析师们自己的人格特点、成长经验以及所接触案例的不同等,他们对病理和治愈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甚至相互矛盾。在精神分析的历史中,阿德勒(Adler)、荣格(Jung)就因为与弗洛伊德在病理与治愈理念上的不同而导致关系的破裂。其中,荣格与弗洛伊德分裂的影响尤为深远!有人说,自从荣格与弗洛伊德分裂之后,他们及其追随者们各自占领着一片领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师们占领了中年危机之前的心理世界,而荣格学派占领了中年危机之后的心理世界。
自弗洛伊德后,精神分析学派从古典精神分析发展出众多的分支: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依恋理论及主体间性。精神分析师们坚持还原论,他们根据临床经验不断完善对心理病理的理解,甚至追溯到婴儿期去寻找心理病根。荣格学派学者与精神分析其他理论学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坚持目的论。荣格认为个体的心灵存在着集体潜意识,而自性作为集体潜意识最为重要的原型推动着个体走向完整。所以在他的理论中,整合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对立,协调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的冲突,发现自性原型成为工作的重点。为了达成认识原型和整合原型的目标,荣格使用积极想象技术和扩充技术,并且引用不少宗教、神话,甚至炼金术方面的知识来理解原型。自荣格之后,心理分析因对理论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从而形成了经典学派、原型学派和发展学派。但遗憾的是,后荣格学派仍未能给出关于个体早期发展较为成熟的病理理论。心理分析学派基于集体无意识原型的病理观,对充满理性的现代人而言,难免给人留下神秘莫测或玄之又玄的印象。
可以说,精神分析倾向于医学模式,精于病理和机制的解释,却缺乏对意义的探索;心理分析采用人文或艺术的方式,擅长于促进生命意义的领悟,缺乏关于病因学细致且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弗洛伊德与荣格分裂之后的巨大裂痕,至今仍然需要弥合。
近来,精神分析趋于加入生命意义、自尊甚至灵性方面的理解,如引入东方神秘学的思想,如禅、内观和冥想等,心理分析也进一步探索早期经历对个体的影响,特别是自性功能损伤的病理机制,其中沙盘游戏治疗、曼陀罗绘画疗法根植于此。虽然荣格学派在此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但我认为心理分析在心理病理这块的重视仍十分不足。虽然存在不足,但心理分析深入原型层面的病理理解,可以从根源处对人类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所以,在各种心理流派关于心理病理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的背景下,心理分析把原型动力受阻作为心理病理的基础,这无疑具有更强大的包容性和解释力。它可以对更多的人群和心理疾病进行解析,因此具有整合各种矛盾观点的兼容性。此外,荣格学派所坚持的病理中的目的论,使心理分析师在治疗中不局限于采用消极的态度对待病症及其发展,而拥有从病症中洞悉生命意义的转化能力,这对来访者而言才是真正的人本,也无疑是心理分析无限魅力所在。
心理疾病的根源往往在于早年创伤,因此研究儿童的心理病理机制及心理发展特点,无疑是心理治疗的重中之重。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儿童尚未掌握较复杂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难以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心世界,这不仅造成了对儿童心理病理理解上的困难,也大大增加了治疗难度。有什么方法可以克服这个困难呢?目前,儿童心理治疗多采用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陶塑、心理剧等。在众多的方法中,曼陀罗绘画疗法作为心理分析学派的核心技术,不仅具有理论依据,还符合儿童天性,因此深受分析师和儿童的喜爱。绘画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自发地涂鸦中会自发画出曼陀罗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心理困扰神奇地得以缓解。因此,即便是儿童,曼陀罗绘画也能在心理投射中具有治疗的功能。
那么,造成儿童心理困扰的是什么?曼陀罗绘画能投射出儿童什么心理?为什么曼陀罗绘画具有缓解或治疗心理困扰的作用?这就涉及儿童心理分析的病理及治疗观。所以,基于心理分析的理论与实践,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建构一套心理分析的病理观及相应的治愈方法,从而更为有效地运用于儿童临床心理治疗。我们认为,心理病理的内容必然包括心理结构理论、心理动力观、心理发生特点、创伤及影响、症状及归类等。只有在此基础上,分析师才能形成相应的心理治疗目标并制定出治疗方案。
从病理角度来说,首先,我们规范了专业术语并且更加强调这些术语的操作性定义,比如把自我定义为自我力量、心理类型及自我功能等。其次,我们建构出自我情结自性轴模型,并以此作为心理的核心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系统地阐述早期创伤所形成的情结对自我、自性的影响。最后,我们认为在自我情结自性轴中,情结是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而自性动力受阻才是心理病理的根源。此外,我们还进一步分析自性动力受阻可能的原因、导致的结果等。
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说,我们提出了曼陀罗绘画相应的心理评估和治疗功能。曼陀罗绘画作为心理投射工具,具有心理评估功能。因此,我们建立了儿童曼陀罗绘画测评系统(简称为SCMD)。作为治疗技术,它又具有激活与修复自性的治疗功能。我们提出儿童曼陀罗绘画的标本兼治的治疗模型。所以,曼陀罗绘画可以实现理解心理病理与现实治愈的双重目的。
总体而言,本书围绕着建构心理分析病理与治愈模式的总目标,以儿童曼陀罗绘画为内容进行展开。从结构上,本书遵循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分为理论篇及实践篇两个部分。
在理论篇中,我们重点介绍心理分析的病理观:自我情结自性轴理论及自性发展阶段理论。第一章介绍绘画作为媒介具有心理投射和治愈的功能,而曼陀罗绘画具有特殊作用。第二章介绍荣格学派儿童心理发展及心理治疗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是本书心理病理及治疗观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重点介绍自我情结自性轴模型。该模型以荣格的意识、个体无意识及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结构理论为基础,充分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动力关系及其对个体的心理病理的影响。第四章系统介绍了自性动力发展的七阶段模型。我们阐述了每个阶段自性动力的功能及受阻的原因以及如何运用曼陀罗绘画来修复。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每个阶段的自性动力,我们还做了相关的理论延伸。第五章以自我自性轴模型为基础,系统描述了儿童绘画发展的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教育。这一部分是临床心理评估的基础。
在实践篇中,我们围绕着如何运用曼陀罗绘画进行儿童心理评估和治疗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第六章介绍了儿童曼陀罗绘画的具体操作及工具的使用。第七章介绍了儿童曼陀罗绘画测评系统,它是基于理论篇的内容所形成的儿童心理评估系统。该部分可运用于儿童心理评估之中。第八章介绍了儿童曼陀罗绘画治疗的关系游戏同盟、治疗中的移情反移情、阻抗等核心因素。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曼陀罗绘画治疗的实际运用,第九章和第十章我们介绍了两名儿童的案例。第九章介绍了一名接受一年多曼陀罗绘画分析的2岁半儿童(小K)的案例。通过小K的案例,读者可更好地理解儿童曼陀罗绘画治疗的具体过程。第十章介绍了一名阿斯伯格儿童(小D)通过绘画曼陀罗而获得心理成长的案例。通过该案例,读者可对曼陀罗自愈功能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我们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把握曼陀罗绘画在儿童心理分析及心理治疗中的运用。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是我们在理论学习、临床治疗及心理培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儿童曼陀罗绘画治疗的系统观点。本书中所提出的自我情结自性轴、根源情结、自性发展阶段理论、自性原动力、儿童绘画发展六阶段、游戏同盟等都是具有原创性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在儿童曼陀罗绘画治疗实践中也得到相应支持。我们也希望通过本书的介绍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儿童曼陀罗绘画治疗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同时又能够扎扎实实地运用于儿童心理治疗中。不过,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本书可能存在不少错误的地方,我们真诚欢迎读者们批评指正。
陈灿锐 高艳红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