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诗经》的告诫:千年智慧诗三百
西汉儒学大师韩婴解读《诗经》智慧---------------------这是一部独具国学气质的解读《诗经》作品。立足于西汉儒学大师太傅韩婴《韩诗外传》,解读《诗经》里蕴藏的千年智慧。《诗经》的每一首歌谣,都凝聚着先民对人生之道的深刻理解。重读《诗经》,你会发现,在它古老优雅的诗句里,不仅仅歌颂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更展示了一念间超越苟且的广阔境界,提供了辨得失、知进退、明取舍的鲜活智慧……----------------------《诗经》不是只有爱情之美,更有立身之道、沟通之法、处世之方、成功之门……
西汉儒学大师韩婴解读的《诗经》千年智慧,《诗经》里不只有爱情之美,更有立身之道、沟通之法、处世之方、成功之门……
前言千年智慧诗三百一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庭院,儿子孔鲤快步走过,孔子问他:你学诗了没有?孔鲤回答:还没有。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孔鲤马上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孔子问孔鲤:你有没有学礼?孔鲤回答:还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孔鲤马上又去学礼。这就是著名的孔鲤趋庭的故事,它既反映了孔子是如何进行家教的细节,又说明了诗礼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兴于诗,立于礼。不过,孔子让儿子所学的诗,并不通指一切诗歌,而是专指《诗经》。《诗》被尊为经,是汉朝时的事儿了。作为中国先民最富有灵气美感的言说,《诗经》以丰富的人文内涵,潜在的绘画美,优美动听的韵律,以及风姿绰约的意境,在几千年间一直被当作不可替代的素质教育基础读本,影响了无数人的性情与命运,让他们活得洒脱而优雅。孔子评价《诗经》的作用说: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见《论语阳货》)大意是说:《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一言以蔽之,无论是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还是进行各种类型的交际活动,《诗经》都是必修的一课。在著名的申包胥哭秦廷故事中,秦哀公就是以一首秦风《无衣》来表态的。当时是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了楚国的郢都,楚国大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被秦哀公婉言拒绝,于是申包胥站在秦庭之中抱着柱子大放悲声,哭了整整七天七夜,日夜不绝,滴水未进。秦哀公最终被其忠心所打动,同时也意识到救楚对秦国的战略意义,于是以一首《无衣》表态愿意与楚国同仇敌忾:
00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申包胥这才止住悲声拜谢。秦军出师,一举击退了吴兵。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又有什么样的语言能比它更适合表达出对楚国的同情,以及那种慷慨激昂的无畏呢?二到了汉朝初年,汉文帝、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也就是设立了《易》《书》《诗》《礼》《春秋》五位经学学官,其中一位专门负责讲授《诗》。《诗经》已然成为一门显学,最为著名的有齐、鲁、韩、毛四家。毛诗出现较晚,但被立为学官之后,齐、鲁、韩三家便逐渐衰微,北宋后基本亡佚,只有韩婴所撰《韩诗外传》尚存于世。韩婴是燕人,主治《诗》,兼治《易》,是西汉韩《诗》学的开创者。根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韩婴在汉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的太傅,武帝时曾与董仲舒有过交谈与辩论。综合各条线索,他肯定生活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20年之间。《韩诗外传》作为一部与《诗经》联系紧密的史传著作,既是关于《诗经》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以处世智慧的角度来解密《诗经》的故事集。书中生动地叙述了200多个历史人物故事,在不少故事性极强的章节中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擅长叙事过程中巧设悬念,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多用对话发议论、露神情、见性格,语言简练生动,其论述则多节录诸子,在取舍剪裁中见出己意,文辞清婉,有先秦风。作为历史轶事、处事规范以及生活忠告等组成的杂编,《韩诗外传》只有很少的几章讲《诗经》某一篇的诗旨或本事(如卷五第一章讲《关雎》等),大部分篇幅是先讲一个故事或道理,然后引用《诗经》引句作结,或引《诗经》后略加阐发,论述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所选《诗经》引句进行的。《韩诗外传》不是《诗》篇字句的训解与本义的探求,明人王世贞等据以认为它系引《诗》以证事,并非述事以明《诗》,但是倘若从经学史的视角细加观照,《韩诗外传》继承孔门说《诗》的精神,注重贯通经、史、诸子百家,古今言论事迹皆可与《诗》义相触发,联想发挥以说《诗》,应列为一部说《诗》之作,且带有比较显著的今文经学通经致用的特点。《四库全书总目》经部《诗》类将《韩诗外传》与《易纬》《尚书大传》等同视之,这一认定是比较准确的。三韩婴学识渊博,贯通经、史、诸子百家,取譬引类以说《诗经》,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一方面为管理者提供治理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则启发学《诗》者,为他们提供修身处世和议论的智慧。活色生香的孔子轶闻、诸子杂说和春秋故事,与经典的《诗经》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微言大义,令人过目不忘,给读者以历久弥新的智慧启示。如第七卷楚庄王赐其群臣酒章,楚庄王与臣子一起饮宴,在大家喝醉之时,殿上的火烛熄灭了,有人暗中牵扯宠妃的衣服,宠妃把那人的帽带子扯断了,并把这件事告诉了楚王。牵扯王妃衣服,这无疑是对君王尊严和权威的挑战。如果拿火来照,那个牵扯王妃衣服的人必定要受到严惩甚至会被处死。然而这时楚庄王却网开一面,下令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为乐也。到后来却敌杀吴大将后,楚庄王才知道绝缨者是一位气贯三军的勇士。韩婴引用《诗经》里的有漼者渊,雚苇淠淠一句,形象地表达了楚庄王的胸襟宽广,并暗示由此带来的功业。这是表现管理者胸怀的一面,还有很多反映普通人生活智慧的故事。如第九卷齐王厚送女章:齐王用丰厚的嫁妆,要把女儿嫁给一位杀牛的屠夫屠牛吐。这一点够让人奇怪了,更出人意料的是,屠夫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地接受,反而借病推辞了。因为屠牛吐依据自己卖肉的经验,推测齐王的女儿非常丑陋,随着情节的推进,这个结论最终得到了证实。屠牛吐的先见,相信会令不少现代人都自叹不及。作为一位关心现实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易学家,韩婴对易学智慧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并把这一理解融汇到对《诗经》的讲解之中。比如《韩诗外传》卷三中解谦卦,把谦细致地析立为恭俭卑畏愚浅六种品德。并且说:德行宽裕而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而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而守之以浅者不隘。六种品德分别会导致荣安贵胜哲不隘(智)六种非常好的结果。这一剖析,与《易经》专立谦卦六爻皆吉的宗旨一致,极为精湛,对后人运用易学智慧极有帮助。作为一部诗教作品,《韩诗外传》既深刻又优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开启心智、熏陶气质的作品。我们选择其中对现代生活有切实教益的200节,诠释为现代白话文,并将其中的《诗经》引句出处文本列于文前,以便于读者参照体味。这一努力,庶几能贴近汉太傅韩婴在2000多年前落笔时的发心。曾子不择官而仕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小小星儿发微光,三三五五在东方。急急慌慌连夜走,为了官家早晚忙,只因命运不一样!光线微弱那小星,还有参昴大星辰。急急慌慌连夜走,只好抛弃裯和衾,只因命运不如人![太傅开讲]曾参是春秋时代鲁国南武城人(山东费县),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6岁。他开始出仕时,做的是鲁国莒邑的地方官,薪俸仅48斛粮食(古代以10斗为1斛,16斛为1秉)。在这个时期,曾参是只注重待遇的收入,而对于自身的发展似乎并不挂怀。父亲曾皙去世以后,曾参从鲁国辞职了。得到这个消息,齐国表示欢迎他去做宰相,楚国也派人请他去做令尹,晋国也请他去做上卿。但曾参都推辞了。他表示,自己已经没有孝养父母的负担了,所以待遇好坏没什么影响了,只想找到能施展自己理想抱负的位置。这段时间,他每天穿着破旧的衣服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听说后,就派使者找到他,表示要封赠他一个城镇作为食邑。使者很客气地对他说:请您用这座城镇的收入,来置办一些像样的衣服。但是曾参坚决不肯接受。使者不理解地问:这又不是先生主动求国君给您的,而完全是他自己愿意赠给您的,您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笑了笑,回答说:因为我知道,人一旦接受了别人赠送的东西,就会因为心存感激而怕得罪人家;而送东西的人也会免不了要露出一点傲慢。纵然鲁国君主赠送我采邑以后,对待我也并不骄慢,可是我又怎么能做到不担心得罪他呢?最终他还是没有接受鲁君的封赠。孔子听说后,赞叹说:曾参能说出那样的话,我相信他以后也一定能够保全气节了。如果本身怀有高尚的学养,却不肯出仕挽救自己国家的危乱,那就没有资格谈什么仁心仁术了;如果故意自命清高而安于穷困,也不顾父母生活困难的痛苦,又谈得上什么孝道呢;一个人本身挑着重担,前途又很遥远时,他就不会挑剔休息的地点,而是随地休息以保持精力;家里贫穷,父母年老体衰,为了孝养父母,就不要挑选官位大小,只要收入足够赡养父母,便去做了。所以说,真君子在有迫切需要时也会不择官而仕。古书上说:一个人生不逢时,但若不得已还是要出来做官做事。既然有了这份职业,就必须尽量尽心做好,可他只会听命去完成任务,而并不愿主动参与他的谋划。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这种选择只是谋生的不得已!所以《诗经》上说: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循礼则知分寸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南方高树路旁生,树下少荫没行人。汉江之上有游女,要想追求不可能。茫茫汉水宽又宽,要想游过难上难。滔滔江水长又长,过渡难靠小木船。丛丛杂树多枝权,砍那荆条趁闲暇。如果姑娘肯嫁我,喂饱马儿去接她。茫茫汉水宽又宽,要想游过难上难。滔滔江水长又长,过渡难靠小木船。丛丛野树杂又杂,打柴选取芦蒿打。如果姑娘肯嫁我,喂饱马驹把马驾。茫茫汉水宽又宽,要想游过难上难。滔滔江水长又长,过渡难靠小木船。[太傅开讲]孔子带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一路向南到了楚国。他们从阿谷的南面经过,看见一位佩着半璧形瑱玉的少女正在河边洗衣服。孔子说:应该和这位女子交流一下,了解一下这里的民风。于是,他拿出杯子给弟子子贡,对他说:你好好想一下怎么和她交谈,看看她是怎么回答的。子贡就拿着杯子对洗衣服的少女说道:我们从北方来,要去南方的楚国。今天的天气真热啊,就像火烤一般,所以我想向您讨一口水喝,清凉一下我的身心。少女回答道:阿谷之南到处是弯曲的河流,既有清流也有浊水,你想喝水就自己喝好了,何必要问我这个女人家呢?说完,她接过子贡的杯子,逆流盛满了水,把杯子洗干净,然后又把水倒了,再顺流把水盛满,放在沙滩上,跪坐着对子贡说:请原谅我不能亲自递给你,因为我要遵循礼法的规定。子贡回去告诉孔子,孔子点了点头,又拿出一把琴,把琴轸(琴上的横木)去掉后交给子贡,让他再去试探一下那位少女。子贡拿着琴来到少女面前说:刚才您说的话像清风一般和畅,很合我的心思,让我非常畅快。这里有一把没琴轸的琴,希望借您的手调试一下。少女拒绝道:我是一个见识浅薄的乡下人,没有什么学问,对音律也一窍不通,哪里能给你调琴呢?子贡回去告诉了孔子,孔子点头,拿出五匹葛布交给子贡,让他去交给那位少女。子贡对少女说:这有五匹葛布,我不敢冒昧地直接送给您,就把它放在水边了。少女回答说:你这位客人真是怪僻,居然把财物丢在野外,太不合情理了。我年纪轻轻的怎么能接受呢?你还是早点离开吧,我家那位脾气不好的人就在这附近呢!他看到以后会教训你的。《诗经》说: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论三死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请看老鼠还有皮,可是有人没威仪。既然做人没威仪,不死还干什么呢?请看老鼠还有齿,可是有人没行止。既然做人没行止,等待什么还不死?请看老鼠还有体,可是有人不懂礼。既然做人不懂礼,何不赶快死了去?[太傅开讲]鲁哀公姓姬名将,是春秋时鲁国第26任君主,在位27年。哀公在位时,鲁国大权被士大夫家族把持,史称三桓,即所谓政在大夫。鲁哀公曾经试图恢复君主权力,同三家大臣冲突加剧,终致流亡国外,通过邾国逃到越国。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有智慧的人会长寿吗?孔子答道:是的。一个人如果能尽天年便是长寿,是需要智慧的。因为如果没有智慧的话,会因为三个原因而无法尽享天年。第一,一个人如果不能约束自己按时起居和调节饮食,或者不能劳逸结合,那么就会死于疾病;第二,一个人如果不能约束自己的嗜欲和贪求,而与社会为敌,那么就会死于刑罚;第三,一个如果不能约束自己的情绪,经常动怒而不自量力地挑战别人,就很可能在冲突中丧生。鲁哀公点点头,孔子接着说:上面的这三种死法的人,都是因为缺乏智慧而失去生命,并不是命中注定的。反之呢,仁义而智慧的人生活起居都很有规律,行为举止也从不越轨,喜怒哀乐都有所节制,这样他们的身心自然不会受损,不是水到渠成就能长寿了吗?《诗经》说: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穷不悯,辱不苟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荡着小小柏木舟,随波上下泛中流。长夜不安难入睡,如有烦恼万般愁。并非要喝没有酒,也非想游没处游。我心不是那明镜,不能好丑都照尽。也有同胞亲兄弟,要靠兄弟也不行。也曾向他去倾诉,他反向我大发怒。我心不比那磐石,更比磐石难转移。我心不比那草席,更比草席难卷起。人人各自有威仪,哪能随便让人欺。满心烦乱如火烧,面对小人我心焦。受到痛苦既已多,遭到侮辱也不少。痛定思痛静静想,双手捶胸气难消。请问月亮和太阳,有时为啥不放光。烦恼在心洗不掉,好比没洗脏衣裳。痛定思痛静静想,恨不奋起高飞翔![太傅开讲]商纣王的叔父比干为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从而成全了他的忠心;尾生为守约,水涨不去宁可被淹死,从而成全了他的诚信;伯夷叔齐不吃周朝的粮食,饿死在首阳山,从而成全了他的气节。这三人都属于天下间非常通达事理的人,难道不知道爱惜自己吗?但是道义不能树立、名声不能彰显,会让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感到耻辱,所以他们会冒死来践行自己的理想。从这里可以看出,士人并不把地位低下和生活贫穷当作耻辱,可是如果他的忠义不被人们所推重,诚信也没有被大家推崇,社会所推崇的有节操的人中也没有自己,这才被他认为是最大的耻辱。凡是有忠义、有诚信、有节操的士人,一般会被所有人推崇和传诵,这种品行就如同日月一样恒久不息,天地间的外力既无法消减一分,也不能使其增长,就算是桀纣统治的大环境也无法将其玷污掩没。这样的士人,并不是喜欢厌生求死,也不是喜欢贫穷。如果能在符合情理的原则下给予他们高官厚禄,他们也不会推辞的。孔子曾经说:如果能得到富贵,即使是拿起鞭子做马夫,我也不会拒绝。所以他们在穷困潦倒而得不到尊重的时候不会感到忧愁,在疲惫不堪的时候也不会消极苟且,这才是君子的境界。《诗经》说: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00原宪安贫乐道[太傅开讲]孔子逝世以后,原宪隐居在鲁国,子贡做了卫国的国相。有一次,子贡肥马轻裘去看望原宪,车却进不去巷子。他只得下车,步行穿过成片的杂草,才看到原宪住的小房子上盖着新割下的茅草,用蓬草编成的门四处透亮,桑条做的门轴摇摇晃晃,窗户是用破了底的大瓮做的,粗布衣堵在瓮上挡风。可是他再一听,原宪正在屋里弹琴唱歌。看到子贡来访,原宪整理好破旧的衣帽出迎。子贡问:呵呵,你怎么困窘到这样呢?原宪回答:我听说,人没有钱财叫做贫乏,学了道理而不实践的才叫困窘。我只是贫乏,哪里是什么困窘呢?子贡惭愧无语,原宪笑着说:迎合世俗而行事,比附小人而交友,为求夸赞而学习,为了利益而教人,举手投足看不到半点仁义修养,却讲究高车大马和华丽的衣衫,这些事情我都不愿去做。子贡驾车离去,走出很远还能听到原宪在弹着琴唱《商颂》,金石一般的声音充满天地之间。像原宪这样的人,就是天子也不能用权势让他臣服,诸侯也没法凭借地位让他做朋友。一个人的修心养性的工夫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不介意物质条件和肉身的欲望。如果他连这些都不在意了,还有谁能用其他事情来影响他呢?《诗经》说: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我心不像石一块,哪能任人去转移,我心不是席一条,哪能打开又卷起)(出自《柏舟》)孔子不式小人[太傅开讲]楚国攻打陈国,陈国西门被破坏,于是楚国政府就征召那些投降的陈国人去修城门。孔子乘车经过这些人面前时,并没有如往常那样把身体靠在车的扶手上以对这些人致意。为他驾车的子贡问:礼法规定,士人乘车遇到三人就需要下车行礼,遇到两人就要把身体靠在车把手上表示敬意。现在陈国那么多人正在修门,先生您为什么没有对他们致意呢?孔子回答说:这些人或者是不知道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这是缺乏明智啊;或者是知道了却没有不抗争,这是不够忠诚啊;或者是反抗失败了却没有力战牺牲,是不够勇敢啊!所以在这儿修门的人虽然很多,但却都是不明智、不忠诚或不勇敢的人。这就是我不对他们致意行礼的原因啊!《诗经》上说: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出自《柏舟》)对着这样一群小人,有什么好行礼的。贤母不哭失礼之子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月亮月亮和太阳,光辉昼夜照四方。就是这样一个人,与我相处变了样。他的性子哪有准,不曾顾我把我忘。太阳太阳和月亮,日夜普照大地上。就是这样一个人,对我不好变了样。他的性子哪有准,不报答我把我忘。月亮月亮和太阳,东方闪闪露光芒。就是这样一个人,品格实在不高尚。他的性子哪有准,已经完全把我忘!太阳太阳和月亮,光芒四射出东方。我的爸啊我的娘,何不把我终身养。他的性子哪有准,对我无礼不像样。[太傅开讲]鲁国的大夫公甫文伯去世了,可是在举行丧礼的时候,他的母亲却没有为他哭泣。另一位鲁国大夫季孙听说这件事后,十分奇怪地说:我知道公甫文伯的母亲是一个智慧正直的女人。可是这次她儿子死了,她却没有哭泣,一定是有什么原因吧?于是他就派人去她那儿询问。这位母亲听到这个问题,很严肃地对季孙的使者说:我这个儿子啊,不值得我为他哭泣。使者很惊讶,她解释说:以前我让我儿子去追随孔子学习,可是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他去送行却连城都没有出。在赠给孔子礼物的时候,他又不舍得把家里珍贵的东西送给孔子。他生病的时候,我没有看见有士人来探视他;他死的时候,也没有看见有士人为他流泪。可是他死了以后,自愿穿戴丧服为他殉葬的女人就有10个。这说明他对士人不够尊重友好,对身边的女人却又好得过分。这样的儿子死了,哪里值得我为他哭泣呢?《诗经》上说: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君子不以私害公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有弥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不涉卬否,卬须我友。葫芦叶苦难入口,济水深处也能走。水深连衣把河过,水浅双手把衣兜。茫茫济水涨满河,野鸡叫唤声咯咯。水满岂不淹车轮,求伴叫唤是鸡婆。鸣声相和是雁鹅,初升红日照清波。你如有心来娶我,别等冰散先渡河。船夫摇船下小舟,别人过河我不走。别人过河我不走,我要等待我朋友。[太傅开讲]楚国的白公胜发动叛乱,带兵包围了王宫。有一个叫庄之善的士人得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向母亲诀别,要去抗击叛军。他的母亲问:你抛弃母亲而效死国家,这样做合适吗?庄之善回答说:我听说,服务于国家的人既然接受了俸禄就要贡献自己。现在我用来供养母亲的是国家的俸禄,就让我去为国效劳吧。他乘的车快要到王宫前时,他好多次吓得瘫倒在车上。他的侍从十分同情地对他说:你既然这么害怕,为什么不回去呢?他回答说:害怕是因为我个人原因,为国效劳却是公事。我听说有德行的人不会因为个人原因而妨碍公事。结果,他死在了保卫王宫的战斗中。国中的君子听说这件事后,都感慨道:他真可谓是一位矢志不渝的义士啊。《诗经》上说:深则厉,浅则揭。说的就是这样啊。诛逆存顺者昌谷风(节)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比了渭水泾水浑,泾水停流也会清。快乐新婚迷着你,不屑再近我这人。不要动我捕鱼梁,不要打开我鱼筐。我身尚且不相容,难顾身后日子长。过渡遇到河水深,用桨用篙把船撑。过渡遇到河水浅,下水游泳往前行。家里东西无何有,不惜劳苦去寻求。邻里若有灾和难,走着爬着也去救。[太傅开讲]春秋时,宋国有大臣作乱并杀掉了宋昭公。消息传到晋国,大臣赵盾马上找到晋灵公,请求即刻发兵征讨不义。晋灵公说:对宋国这件事儿,我们晋国用不着这么急啊!赵盾说:不能这么说。在这个世界上天地最重要,其次就是君臣关系,这是伦理秩序的根本。而现在宋国人杀了他的国君,没了天理,失了人伦,所以上天必定会惩罚他们的。晋国作为诸侯的盟主,而不去征讨救援,恐怕上天的惩罚马上也会轮到晋国头上啊!《诗经》上说: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人民遇到了灾难,就是爬着也要去救)何况是宋国的一国之君被杀害呢?晋灵公听了,马上命赵盾率领军队前往宋国,平定了叛乱。宋国人知道后,都发自内心地感慨道:晋国日益强大,原来是有原因的啊。就是因为它能征讨不义维护正常的伦理秩序啊!《诗经》上说: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说的就是赵盾这样的人啊!仁道的四个等级北门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我从北门走出来,心烦意乱想不开。既受苦来又贫困,谁人理解我愁怀?算了吧,老天这样安排下,我能怎样奈何它!王侯差事派给我,公家苦役加给我。我从外面回家来,家里人人责骂我。算了吧,老天这样安排下,我能怎样奈何它!王侯差事逼迫我,公家苦役全给我。我从外面回家来,家里人人讽刺我。算了吧,老天这样安排下,我能怎样奈何它![太傅开讲]申徒狄是一个鄙弃利禄、洁身自好的高士,有着士人睥睨王侯的几分傲骨,经常被人与许由、务光、伯夷、叔齐等人相提并论。在《墨子》中载录了申徒狄与周公的两段对话,大概意思是说:周公作为贵族,看不起贱人,认为他们惯于犯上作乱,只能用刑罚来对待他们。申徒狄表示反对说:人之贤愚并不是由出身决定的,古之贤人好多出身低贱,就像周国的灵珪是从泥土石头里出来的,随国的明月珠是从蚌壳里出来的,蔡国的神龟也是从污泥里爬出来的。但是周公固执己见。申徒狄也不愿屈服,昂然不顾地拂袖而去。后来,申徒狄因为看不惯世道,要去投河。崔嘉知道后就去阻止他,对他说:我听说圣明有仁心的人存在这世界上,就如人民的父母一样,现在为了保全节操,而不去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合适吗?申徒狄说:我不这样认为。夏朝的君主桀杀了关龙逢,商朝的君主纣杀了比干,所以失去了天下。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陈灵公杀了泄冶,从而灭亡了自己的国家。所以那些丢失天下、亡国灭家的君主,不是因为没有圣贤,而是因为不用圣贤。说完,他抱着石头跳进了滔滔河水。但是有德行的人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个人真是清高啊!可是他这样做够得上仁吗?我看他没有这方面的品德。仁道有四个等级:圣明的仁道、智慧的仁道、道德的仁道和清高的仁道。在这其中,清高的仁道是最低的一等。上知天时,能遵循自然规律;下知地利,能物以致用;中知人和,能让人民安乐,这是圣明的仁道。上知天时,能遵循规律;下知地利,物以致用;中知人和,能引导人民正直生活,这是智慧的仁道。宽和而能包容,能得到人民的信任;能够不被世俗所羁绊而实践道德,这是道德的仁德。为人清高方正,看到人民处于灾难中却不去管理,看到社会黑暗却不去矫正;赋闲与乡下人交往就像坐在炭灰上,到政府中做官又像下油锅入火海;不愿管理不喜欢的民众,拒绝食用不对胃的食物,愤世嫉俗而漠视生命,也不顾及自己的亲人,用礼法去衡量,他的行为近于不吉利,这是清高的仁德。古书上记载:过于尖耸的山峰一定不是高山,过于笔直的河流一定不深,过于清高一定是没有厚度的,心比天高的人肯定得不到善终。这就是伯夷、叔齐、卞随、介子推、原宪、鲍焦、袁旌目、申徒狄等人的行为,他们被命运所限制,至死不改,即使困苦贫穷也不放弃。《诗经》上说: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清高的仁德虽然是最低一等,但圣人却不排斥它,因为用它做示范能够矫正人们的行为,使他们学会坚持原则。不以一身劳百姓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棠梨茂密又高大,不要剪它别砍它,召伯曾住这树下。棠梨茂密又高大,不要剪它别毁它,召伯曾息这树下。棠梨茂密又高大,不要剪它别拔它,召伯曾歇这树下。[太傅开讲]以前周礼昌盛的时候,召伯在朝中当官。有一次,管建筑的官员请求为他建新宫室,召伯拒绝说:唉!因为我一个人让百姓那么劳累,这肯定不符合周文王当初立国的初衷啊!于是,召伯离开宫室,来到田间百姓中间处理诉讼,冒着太阳在山野田地中探察,在树下盖起的简陋房子里休息。百姓因此感到非常愉悦高兴,耕作的人民互相勉励,加倍努力地工作,所以一年的收成很好,人民家用充足。然而,召伯的继任者在位的时候,却非常傲慢奢侈,也不体谅人民,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百姓耕作时间得不到合理安排,生活十分困苦。诗人看见召伯以前所休息过的树,就写了一首诗歌怀念和赞美他。诗歌中说:蔽茀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卷二君子贵以诚相告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旄牛尾飘那旌旗,行行到了浚郊区。白色丝缕编缝好,良马四匹为前驱。那个美好的人啊!用些什么赠送伊?画着隼鸟那旌旗,行行到了那浚邑。白色丝缕组织好,良马五匹为前驱。那个美好的人啊!用些什么赠给伊?鸟羽为饰是干旌,行行到那波都城。白色丝缕来编好,良马六匹往前行。那个美好的好人! 用啥忠言告他们?[太傅开讲]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军围攻宋国的都城。因为久攻不下,最后只剩下七天的军粮了,庄王于是对部下宣布说:如果等军粮吃完还不能攻克宋国,就班师回去。庄王派司马子反爬上登城的军械查看宋城内的情况,恰巧宋国的将军华元也正在城头上察看敌情,于是两个人打了照面。子反问:你们城里现在情况怎么样了?华元叹息说:困难得很啊!百姓已经开始交换着孩子当食物吃,而且连死人的骨头都拆开当柴烧了。唉!真够难的!子反说:不过我听说被围困的国家,为了假装粮草充足,会钳住马嘴喂它们草料,而且安排身材肥硕的人来应对敌方。可你现在怎么实话实说了呢?华元回答:我听说君子看见别人身陷困境时,就会有恻隐之心,而小人见到别人身陷困顿,却会幸灾乐祸。我看你像是一位君子,所以就实话实说了。子反说:好吧,你们好好坚持吧!我们楚军也只剩下七天的粮食了。说完两个人行礼致意以后就分开了。子反回到大营向庄王汇报情况。庄王问:宋国情况怎么样?子反就讲了了解到的情况。庄王说:呀!宋国真是很衰惫了!我们马上就可以拿下宋国回师了!子反说:不行啊,我已经告诉他们,咱楚军也只有七天的军粮了。庄王大怒,训斥他道:我让你去观察宋国的情况,你怎么把我们的军情告诉他们了?子反答道:区区一个宋国,在这样的困境里还能有不欺诈的臣子,我们这么大一个楚国怎么能没有呢?所以我就告诉他实话了。庄王说:即便这样,我还是要拿下宋国再回去。子反说:那就请大王你自己待在这里吧,请允许我先回国。庄王无奈地说:你如果离开我回国,我和谁在这儿作战呢?我还是和你一起回去吧。庄王班师回国。人们都赞扬子反、华元讲和的功德,特别是华元把宋国的实情告诉子反,反而使宋国解围,保全了两国无数人的性命。《诗经》上说: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有德行的人认为以诚相告是一种美德呀!善见祸福之端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轮儿快转马儿不停蹄,赶回祖国慰问我的兄弟。车儿奔过漫漫的长途,来到漕邑祖国的土地。大夫们赶来不辞辛苦,我的心儿里不免忧疑。即使你们都说我不好,你们也不能把我扭转。比起你们不高明的主张,我的眼光难道不长远?即使你们都说我不好,你们也不能阻我前进。比起你们不高明的主张,我的考虑难道不谨慎?登高来到那山冈,采摘贝母治忧郁。女子心柔善怀恋,各有道理有头绪。许国众人责难我,实在狂妄又稚愚。我走到祖国郊原,绿稠稠好一片麦田。我要把国难向大国控诉,谁和我相亲谁赶来救援。诸位大夫高贵的长官,不要尽埋怨说我荒唐。你们就是千百个主意,不如我自己决定的方向。[太傅开讲]鲁国有个守城门小官的女儿叫婴,跟别人一起纺线织布,织到半夜突然伤心地哭了。她的同伴问:你为什么哭呢?婴回答说:我听说卫国的世子是一个不贤德的人,而且喜欢攻伐别人,所以为此而哭泣。同伴又问:卫国的世子不贤德和攻伐别人,是诸侯们所操心的事情,你为什么哭呢?婴又回答说:我听说的跟您说的不一样啊。以前宋国的司马桓魋得罪了国王,逃到鲁国去了,他的马跑到我家的地里打滚,又吃了我家田里的菜。这一年,我的园子里少了一半的收成。越王勾践发兵去攻打吴国,其他的小诸侯十分害怕他的威名,鲁国就派人向越国进献了美女,我姐姐也在其中。我哥哥前去越国看望她,因为道路险阻,死在半路。越国的兵骁勇善战,它威胁的是吴国,而死的却是我哥哥,悲伤的却是我呀。由此看来,祸与福是没有绝对的,俗云:福兮,祸之所伏。现在看来,卫国的世子不贤,而且好兵黩武,必然引起战端,我还有三个弟弟,能不担忧遭遇灾祸吗?《诗经》上说:大夫跋涉,我心则忧。这说的是一个道理呀!守道通变乃为贤[太傅开讲]在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由自由恋爱而共结连理的故事,最早当追溯到尹吉甫和仲姬。尹吉甫是周宣王的近侍之臣,是宣王中兴中功勋卓著的军事家,同时也是《诗经》的编撰者,又被尊为中华诗祖。他年轻时能文能武,又懂建筑、善音律,吸引了比他小十多岁的卫国小公主仲姬的注意。仲姬聪明伶俐、能歌能舞,两个人很快成为一对恋人,并于宣王六年冬结婚。在二人恋爱和结合期间,虽然聚少离多,但二人感情很深,仲姬也为我们留下了40多首爱情诗,保留在《诗经》之中。由于双方身份和年龄的差异,二人的自由结合始终得不到尹吉甫父母的支持。宣王九年夏,尹吉甫参加东征,仲姬留在尹家,由于不受尹的父母待见,仲姬只得自劳自食,生活十分辛劳凄苦。而宣王十二年尹吉甫刚刚回家,其父母又强迫他迎娶姜氏,引起仲姬的强烈不满。尹吉甫多方努力试图留住仲姬,最终无果,仲姬一怒之下携儿子伯奇回了娘家,并于第二年嫁给了南燕蹶父的儿子伯士。到了周幽王六年,年逾古稀的尹吉甫辅佐仲姬的第二任丈夫伯士西征。伯士因不听尹吉甫的谋划而惨败,回国后却把责任推到尹吉甫身上。尹吉甫申诉,伯士最终被杀。然而,尹吉甫却也因此而遭到了卫国的驱逐,只好携妻子姜氏和子女南迁至房陵(今湖北省房县),最后抑郁而逝。有一次,高子问自己的老师孟子:我们常说的婚嫁迎娶,都不能够自己就下决定,而一定要与家人长辈商量。可是为什么卫国公主自己决定嫁给尹吉甫,她的诗却能被收入《诗经》呢?孟子回答说:如果有卫国公主那样的志向,便可以自己决定嫁给谁;如果没有,就不能这样做。再比如,有人想效仿商朝名臣伊尹废除太甲帝位那样的做法,这人如果有伊尹忠贞为国的心志就可以做,如果没有,就变成篡权夺位了。所以,为人处世的方法有两种:经久不变的原则我们称为经,变通以顺应时势称为权,如果能持久坚守原则,并在合适时懂得变通,才被称为贤能。卫国公主行为上能够符合孝道,思想上符合圣人的标准,临时变通一下又能怎样呢?。《诗经》上说: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出自《载驰》)樊姬论忠贤[太傅开讲]有一次,楚庄王结束朝堂议政,回到宫中时已经很晚了。樊姬走出房间来迎接他,并问道:今天上朝怎么结束得这么晚?您是不是又饿又累呀?楚庄王说:我今天听了忠臣贤士的话,觉得很满足,并没有感觉饥饿和劳累。樊姬又问:大王您所说的忠臣贤士,是从其他诸侯国来的客人呢,还是我们自己国内的贤士?楚庄王说:其实就是沈令尹!樊姬掩口笑出声来。楚庄王奇怪地问:你为什么要笑呢?樊姬止住笑回答说:自从我有机会服务于大王,为您铺床叠被,服侍您洗澡沐浴并亲自为您拿毛巾和梳子,一晃已经11年了。我自认对您照顾得够细致了,但我还是经常派人去梁国、郑国物色一些美女来服务您;到今天,和我一起侍奉您的有10人,其中有2人比我还要贤惠。难道我不想让大王您专宠我吗?我只是不愿意因为想得到专宠,就把其他人藏起来,而是更希望大王您得到更好的照顾。庄王点头,樊姬转入正题说:如今沈令尹在楚国任宰相已经多年了,却从没见过他招来更多的贤达人士,也没有辞退过那些能力不强的人。这样的人,又怎么能说是国家的忠臣贤士呢!第二天,楚庄王上朝,把樊姬的话告诉了沈令尹。沈令尹听了十分惭愧,辞去相国之位而举荐孙叔敖接任。孙叔敖治理楚国井井有条,仅仅三年就使楚国成为诸侯的霸主。楚国的史官在竹简中记录这件事情时,评价说:楚国能成就这样的霸业,有樊姬的一份功劳呀。《诗经》上说: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比起你们不高明的主张,我的考虑难道不谨慎?)学问之乐,可以润身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看那淇水河湾,翠竹挺立修长。有位美貌君子,骨器象牙切磋,翠玉奇石雕琢。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有此英俊君子,谁能忘得了他!看那淇水河湾,翠竹青青葱葱。有位美貌君子,耳嵌美珠似银,帽缝宝石如星。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有此英俊君子,谁能忘得了他!看那淇水河湾,翠竹聚合竞茂。有位美貌君子,好似金银璀璨,有如玉璧温润。气宇旷达宏大,倚乘卿士华车。妙语如珠活跃,待人体贴温和![太傅开讲]闵子骞刚开始向孔子学习时,脸色干枯,经过一段时期,才变得红润起来。子贡发现了他的这一变化,于是问道:最近你的脸色好像变得红润了,是什么缘故呢?子骞回答:我生长在鄙陋的村野,到老师门下受教。开始的时候,老师告诉我孝顺父母,教给我治理国家的方法,我心里觉得很喜欢。但是我到外面去,看到那些达官贵人坐在豪华的大车上,前后彩旗飘扬,衣着华美的官吏在后面跟随着,心里又很羡慕。这两种情绪在我心中激烈交战,所以脸色干枯。子贡点头,子骞接着说:到后来,我慢慢接受了老师说的道理,又跟各位同学在一块研讨,学问长进了,心里能够明辨是非了。现在再在外面看到豪华的车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所以就跟看到泥巴一样无动于衷了。心里安定,脸上也自然就红润起来了。《诗经》上说:如切如瑳,如琢如磨。曾子论君子三言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慨其叹矣。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歗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山谷长着益母草,天旱不雨草枯焦。有位女子被遗弃,抚胸长叹心苦恼。抚胸长叹心苦恼,嫁人嫁得太糟糕!益母草长山谷间,天旱不雨草晒干。有位女子被遗弃,唉声长叹心里酸。唉声长叹心里酸,不幸嫁个负心汉!益母草长山谷中,天旱草枯地裂缝。有位女子被遗弃,呜咽悲泣心伤痛。呜咽悲泣心伤痛,后悔莫及叹也空。[太傅开讲]作为孔子的学生,曾参从孔子那儿曾经得到过一句批评是参也鲁,可见他不是那种特别机灵的人。不过,这个有些鲁的人性格却非常厚重、笃实、刚毅,说出的话也总是那么简洁有力,掷地有声。比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等。有人评价说:孔门心传居然被这个愚钝的人得到了!有一次,曾参和子贡二人在一起讨论学习心得。曾参对子贡说:一个正直的人,有三句话应该持之以恒地坚持:一是不要疏远了亲人而亲近外人,二是不要因自身行为不正却怨恨他人,三是不要在灾难降临的时候呼天喊地。子贡问道:为什么呢?曾参回答说:疏远亲人而亲近外人,这不颠倒了吗?自身行为不正而怨恨他人,二者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呀!当灾难降临的时候才呼天喊地,这不是为时已晚了吗!子贡点头称叹。《诗经》上说:啜其泣矣,何嗟及矣。理国有道则民安大叔于田大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大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纵送忌。大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叔到围场去打猎,四匹马儿拉车跑。一把缰绳像丝组,两匹骖马像舞蹈。叔在湖边草地,几处猎火齐烧。赤膊空拳捉虎,捉虎献给公爵。不要常常这样,防它将你伤着!叔到围场去打猎,四马拉车毛色黄。中央两马领前奔,两旁马儿像雁行。叔在湖边草地,一片猎火高扬。叔是射箭神手,赶车他又高强。一会勒马不进,一会马蹄奔放。叔到围场去打猎,四匹花马来拉车。中央两马头并头,两旁马似左右手。叔在湖边草地,猎火高高烧起。马蹄越跑越闲,箭杆越飞越稀。箭筒盖儿打开,弓儿装进袋里。[太傅开讲]春秋时期,人们要学习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这里的御就是驾车。孔子在乡校的时候,也就是相当于咱们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就已经学会了驾车的本领了,而且很注意车上的礼仪,不会东张西望,不会很快地讲话,也绝不指指点点: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古时候,有一户颜家三代都从事驾车的工作。颜无父的驾车技术很棒,马知道身后面有车却感觉很轻松,知道马车上的人喜欢它们,马儿行使着它的职责,并且喜欢它自己的工作。如能让马说话,它肯定这样说:现在能拉着车儿跑这么快,是多么高兴的事呀!到了颜沦这一代时,驾车就不如颜无父了。马知道身后面有车却感觉很轻松,知道马车上的人尊重它们。马儿行使着它的职责,并且敬重它自己的工作。如能让马说话,它肯定这样说:快跑呀,那个人正指挥我这么做呀!而等到颜夷这一代时,驾车就更加等而下之了。马知道身后面有车,且感觉很沉重,它们知道马车上有人,而且心里很畏惧他,马儿行使着它的职责,但是害怕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能让马说话,它肯定会这样说:快跑呀,快跑呀,如果你不快点,他就杀死你的。所以说,驾驭马车要有一定的方法,治理民众有遵循正确的方法啊。有了正确的方法那就能使马儿和平相处,马儿拉起车来就很欢畅。施行好的政策那么民众就会安乐聚集起来。颜渊陪着鲁定公坐在高台上,东野毕驾驶着马车在台下奔驰,鲁定公就说:好棒啊,东野毕的驾驭技术真是好呀。颜渊说:好,的确是不错,但是他的马恐怕要逃掉呀。鲁定公马上现出不高兴的样子,跟身边的人说:听说行为高尚的君子一般不诽谤别人,难道行为高尚的人也一样诽谤别人吗?颜渊听完就告退了,不一会,东野毕的马儿就逃跑了。鲁定公惊诧地从席间站了起来,说:赶快驾车召颜渊来见。颜渊到了,鲁定公就说:前面我说了,好棒呀,东野毕的驾驭技术。你就说:好是好啊,但是他的马恐怕要逃掉呀。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颜渊回答说:我从当朝的道理就知道这件事了。以前舜帝善于用人,造父善于使用马,舜帝不会过度地驱使他的百姓,使国民穷乏困顿,造父不会过度驱使他的马匹,使马精疲力竭,因为这样舜帝时期百姓没有逃离的,造父也没有逃逸的马匹。如今东野毕在马车上拉着缰绳,用力使马的身体端正,驱使着马儿快速地转圈,快步地行进,都按照鲁国的礼仪完成了。又让马车跑在崎岖的山路上做长距离的驱使,马儿的力量用完了,但还是不停地用鞭子抽打着马儿,我就是因为这样知道马儿将要逃逸啊。鲁定公说道:说得好啊。请再多讲讲。颜渊接着说道:野兽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会咬人,鸟儿逼到极点也会啄人,人被逼急了就会使用奸诈的手段。从古代直到现在,把自己的国民逼得走投无路而国家没有危险的,还从来没有过呀。《诗经》上说:执辔如组,两骖如舞。这说得正是善于驾驭车马的人呀。鲁定公恍然大悟地说:这都是我的过失呀!(出自《大叔于田》)晏子舍生取义旱麓(节选)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清酒已经摆上了,黄色公牛已备好。祭祀神灵齐献上,祈求大福快来到。柞树白桵洁又鲜,人们焚烧祭上天。君子和乐又平易,神灵抚慰保平安。茂茂密密野葡萄,爬满树干和枝条。君子和乐又平易,求福从不违正道。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己之子,舍命不渝。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己之子,邦之司直。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己之子,邦之彦兮。身上羊裘润如膏,行为端正品德好。他是那样一个人,舍命为国守善道。羔裘袖口豹皮镶,非常勇武有力量。他是那样一个人,执法如一有名望。羔皮袍子美无比,三条缨饰增艳丽。他是那样一个人,国家俊贤数第一。[太傅开讲]春秋时,齐庄公与国相崔杼的妻子棠姜有私情,结果被崔杼察觉。公元前548年,庄公又前往崔家,崔杼趁机埋伏下刀兵,等庄公进入内室以后,率领军士一拥而上围住了他。齐庄公逃上高台,请求免于一死,崔杼不答应;齐庄公又请求与崔杼结盟或者让他到太庙里自杀,崔杼均不答应。庄公无奈翻墙,被军士用箭射中大腿跌落地,旋被杀死。崔杼杀了齐庄公,马上召集朝中的士大夫举行盟约大会,要求参加会盟的人都把佩剑解下来,并且把发誓时表现犹豫的人以及手没醮到血的人都杀死了。轮到晏子时,已经杀了十多个人。参加会盟的人都看着晏子,不知他会怎样做。晏子坦然捧起歃血的杯子,举首向天叹息:可恶啊!崔杼做了违背正义的事情,杀害了他应该效忠的国君。崔杼威胁晏子说:如果你和我结盟,我会和你共享朝政;如果你不和我结盟,我会让士兵用刀砍死你、用戈刺死你。我希望你好好考虑这件事!晏子回答说:保全性命和利禄而背叛国君,这样做是不仁义的;被兵刃胁迫就改变志向节操,这样做称不上勇敢。《诗经》上说:莫莫葛藟,延于条枚。恺悌君子,求福不回。我难道能轻易放弃吗?哪怕被刀砍死、被戈刺死,我也不会改变刚才所说的。崔杼无可奈何地说:放了他吧。晏子起身走出大门,拉着车绳登上马车。马夫紧张地马上驱车飞驰。晏子拍着他的手说:麋鹿在山中树林游玩,性命却终结在厨房里。既然生死取决于他人,跑得再快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他们就按照礼仪,安稳平和地驾着马车离开了。《诗经》上说:羔裘如濡,恂直且侯;彼己之子,舍命不渝。这说的就是晏子啊。正直即为所当为[太傅开讲]楚昭王手下有个官员叫石奢,为官公正而忠诚,被昭王任用做了大法官。某一天,官吏报告说有人在路上杀了人,正在逃跑。石奢于是便率兵吏追赶,等追上以后,却发现那人是他的父亲,于是放走他,然后来到朝堂上请罪。他对昭王说:杀人者是我的父亲。如果把他抓来,牺牲他的性命来提升我执法公正的美名,这就是不孝;可是不执行法令,这是对国家不忠;我私自释放罪犯触犯了法律,自愿受到惩罚,这是我恪守的原则。说完,他就主动伏身到行刑的刀斧前说:我这条命任由国君处置吧!昭王替他打圆场说道:你已经尽职追赶罪犯了,虽然没有抓住,又怎么算是有罪呢?你回去干好你的本职的工作吧!石奢拒绝说:不是这样的。如果不袒护自己的父亲,就是不孝;不执行国家的法令,就是不忠;我把犯了死罪的人放跑,是我执法不廉明。国君您想要赦免我,我感谢您的这种恩惠;但是我不能因此枉法,这是我作为臣下的道义所在。说完,他就自己撞向刀锋,死在了朝堂上。有道的君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道:石奢确实能严格执行法令啊!孔子评价说:儿子替父亲隐瞒罪行,父亲为儿子隐瞒罪行,这也是人要遵循的原则呀。《诗经》上说:彼己之子,邦之司直。(他是这样一个人,执掌司法有原则)(出自《羔裘》)说得就是石奢呀。
王春永,畅销书作家,现居深圳,曾出版《博弈论的诡计Ⅰ,Ⅱ》等书。
目录卷一曾子不择官而仕循礼则知分寸孔子论三死穷不悯,辱不苟原宪安贫乐道孔子不式小人贤母不哭失礼之子君子不以私害公诛逆存顺者昌仁道的四个等级不以一身劳百姓卷二君子贵以诚相告善见祸福之端守道通变乃为贤樊姬论忠贤学问之乐,可以润身曾子论君子三言理国有道则民安晏子舍生取义正直即为所当为君子之行美天下大德不逾,小节不拘君子不尸位素餐贤士易失难复得任人者佚,任力者劳子路论施道行义志士唯仁是求读书见里,方为精微卷三大道容众,大德容下为善祸不至,为不善福不臻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李克之选才五策修礼者王天下人能克己,方能制人知治身,则能治国包容乃安天下有来学无往教过而改之显其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私方能成其私不教而诛谓之虐子贡论暴治智者如水,知进知止仁者如山,安定包容晋文公之行赏观持满之道,抑而损之周公一饭三吐哺言要则智,行要则仁圣贤之风格荀子论兵卷四谏者不惧死论臣民之忠用人如调弓驯马察言观色即可知人不使他人为己失礼合人情未必合法度礼为强国之本礼中又有礼仁爱乃固民之本王者以民为天是非不辨者,吉凶不察言有诸中,必行诸外君子有不言之说卷五论大儒心法可意会,不可言传学习在于求索不止民安则天下归服以史为镜,知古鉴今拒无类之说,慎不赞之辞明君与贤士为伍圣贤皆有师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卷六智者见微知著仁君不轻布衣之士孔子三赞子路治蒲辩者不失其守周公论服人之心先知者自省,执迷者自亡君子安命依贤人方可脱困孟子辩善之为善王者不欺弱避强子夏论勇圣贤以德解忧见其诚心,金石为开立威三术贤士在精不在多卷七君不如父重慎其所之,不任以辞荐人之术周公三变以应时孔子谈务学与机遇千羊之皮,不若一狐之腋晏子论社鼠之患权柄不可轻授于人爵高禄厚,人妒怨归明君之三惧容人即是容己得贤者昌,失贤者亡欲得之,必先予之君子先择而后种正直者正道如一孔子论人下之道高比广德,下比狭行荐贤者贤于贤孔门言志为父之道卷八人以气节为贵救世之论德化天下,凤凰于飞孔子谈治国孔子之圣君子不掠人之美不出俎豆之间,折冲千里之外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士必学问,然后成君子人子之道莫邪虽利,不能独断进谏之术君欲治,从身始良乐宜人孔子论谦德老马不可弃勇者知进而不知退富能分贫,穷土弗恶卷九贤母以不欺教子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论孝子之道孔门论处世晏子论礼君子尊贤容众明君不因怒杀士解狐外举不避仇观其朋友,知其前程观相评孔子君子之居不自若自在胜于名利精神的安适无法外得有贤而不用,必致灭亡曾子论三费三乐以仁义为做事底线理性让人客观辩论之道卷十老叟三言之祝管鲍之交,贵在相知不念旧恶安人心授天子三策温俭求仁,恭让求礼明君以人才为宝勇不在刀剑将心比心收人心士不逞血气之勇有争臣者国昌日省则无患克己保无忧辱人必受辱于人君子不以貌取人修养之至境国不可一日无主寓言止兵戈王者藏富于民多战伤国忠孝难两全圣人以微知远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