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逻辑到符号逻辑——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当代性研究
定 价:58 元
丛书名: 中华女子学院学术文库
当前图书已被 3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王欢
- 出版时间:2016/4/1
- ISBN:9787516186619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C912.1
- 页码:226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中华女子学院学术文库:从资本逻辑到符号逻辑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当代性研究》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1YJC720040)成果。《中华女子学院学术文库:从资本逻辑到符号逻辑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当代性研究》分为六章:第一章,调解与斗争:黑格尔辩证逻辑与马克思的资本逻辑。第二章,异化与资本:马克思资本逻辑与人的解放。第三章,生活与景观:从资本逻辑到符号逻辑的演进。第四章,符号与消费:鲍德里亚的符号逻辑与人的解放。第五章,理论与工具: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当代意义。第六章,可借鉴模式: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的发展。
王欢博士新著出版,希望我为其写一篇序。我虽一向对写序颇为拒斥,但还是接受了这项“任务”。原因有二:其一,我刚到北师大哲学系工作时,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授较少,领导曾让我在那里负责一段时间,我也因此带过几届思政研究生。但我后来所招博士生都在科学哲学方向,虽然也有个别思政的同学转到这个方向来,但大多数人要在原专业继续求学却只能另奔高枝。我因此对这些同学多少怀有一丝歉疚感当然也更为关注,故而看到他们得以顺利成长格外欣喜。其二,王欢博士所研究的主题也是我感兴趣的。我思考人学问题二十余年,虽所得不多,文字甚少,却一直未曾中断。近十年来,我在京内外不少高校报告过系统人学问题,即是长期思考的一个概要。这种思考既是我随导师刘福森教授研究发展问题的一个逻辑延伸,也是受我的老师高清海先生晚年人学思想的启迪使然。而我的一个简单目标就是比着蒂利希的《系统神学》,写一部《系统人学》。在我的视野中,马克思是系统人学的主要开启者之一。马克思不但仿照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路,从整体性上勾勒出人的历史进程的三种状态——相互依赖、相对独立、充分自由,而且从关系的视角提出了人所具有的系统质——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指出了人类目前所处异化状态的实质及扬弃此种异化的系统目标——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王欢博士离校多年,虽未必熟悉我的人学思路,但她对马克思解放人学之当代性的定域化探索,确为系统人学的掘进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启示,值得庆贺和勉励。
统观王欢《从资本逻辑到符号逻辑——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当代性研究》一书,其主旨是以历史时段所造成的时代跃迁状况为基础,而对马克思人学思想所做的层位性揭示。作者首先从总体上概述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解放性质及其在当代消费社会中的现实意义,该书正文六章随后沿着两条线索展开了这一论断。这二条线索是,社会形态历时演进的线索,人自身成长的逻辑线索。
社会形态这条线索主要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内部展开的,即从生产社会进入消费社会。作者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逻辑的批判无论对生产社会还是消费社会都是适用的,因为他们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展开形态,特别是商品形成与流通的不同环节。当然,从生产社会进入消费社会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经历过多次情境“变换”形成不同的界面系列,因而批判的方式和尺度也都有了变化,但问题的实质却仍然是连贯一致的。研究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而要把握内里深层的逻辑线索,这也是黑格尔的逻辑学所给予马克思的理论力量。
人自身成长这条线索主要是揭示不同社会状况下人的处境及其解放形式。确实,就具体性而言,马克思主要关注的是生产社会中人的异化及其解放形式,那是他自身置于其中的生活,他不可能对后来的消费社会也象生产社会那样做精细的探究,但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状态下人之状况整体批判的逻辑是一贯的,自然从总体上也适于这个社会阶段。消费社会的倡导者只是看到了生产与消费的表面差别,却没有看到它们的本质联系,导致一叶障目,这是他的视野局限造成的。何况,最近法国年轻的经济学家皮凯蒂所出版的《21世纪资本论》再次印证了马克思关于科技、生产与社会公平现实分叉的论断依然是强劲而适用的。当然,既然说到消费社会,它与生产社会毕竟是有差别的,假使马克思还活着,他的理论作为发展着的学说也会进行自我调整和补充,以通过不同细节甚至模式的调整而充实完善起来。无疑,这样一项艰巨任务都落在今天的学者头上了。
王欢,辽宁沈阳人,中华女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及北京社科项目,出版专著1部。在《比较教育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引论 理性与现实:马克思解放人学的科学性和当代性
一 马克思解放人学的历史变革
二 马克思解放人学对当代社会还有用吗?
三 学界研究现状
四 本书内容结构
第一章 调解与斗争:黑格尔与马克思的辩证逻辑
一 黑格尔的辩证法:概念辩证法
二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逻辑的批判
三 马克思的辩证法:资本辩证法
第二章 资本与劳动:资本逻辑与人的自由的冲突
一 资本逻辑的形式
二 资本逻辑的构成
三 资本逻辑的本体论
四 资本异化与资本拜物教
第三章 符号与消费:符号逻辑与人的生存的博弈
一 符号与符号价值
二 符号逻辑的本体论
三 符号异化与符号拜物教
四 符号逻辑能取代资本逻辑吗?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与景观:从资本逻辑到符号逻辑的演进
一 从生产社会到仿真社会
二 从符号学到日常生活批判
三 从经济批判到宗教批判
第五章 未竟的事业:马克思解放人学的当代境遇与责任
一 资本逻辑的全球化与工人解放的可能性
二 资本逻辑的全球化与女性受压迫
三 当今社会超越资本逻辑的必然性和结果
第六章 人的逻辑: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努力
一 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解放人学的理论发展
二 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的发展的制度保障
三 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华女子学院学术文库:从资本逻辑到符号逻辑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当代性研究》:
(一)以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为开端
马克思的辩证法要解决人的生存与解放问题,这就使马克思的分析方法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把现实的人的存在作为辩证法的根基,从而实现了辩证法的根本变革,这就是马克思在辩证法史上所做出的最为根本的贡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客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段话被认为反映了马克思和以往哲学的本质区别,即在于它的全部哲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也就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
(二)扎根于真实的历史运动
不同于黑格尔用范畴来解释辩证法,马克思将辩证法扎根于真实的历史运动中,通过资本对人的奴役的真实历史过程的揭示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空洞的哲学教条,而是唯物的实践的辩证法。第一,马克思将辩证否定扎根于真实的社会历史之中。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思辨辩证法。表现在,黑格尔用绝对精神取代唯物主义建立了以思辨辩证法为核心的庞大哲学体系。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能动的实体或主体,由于它自身包含的矛盾,必然要外化为自然界,这是第一个否定;当绝对观念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界不过是自身的异在时,就扬弃了自然界而回复到自身,这就是否定之否定。马克思说:“由于黑格尔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所以他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他将否定之否定扎根于真实的社会历史之中,从本质和形式两个方面把握住了这一规律。
第二,马克思将矛盾扎根于真实的社会历史中。黑格尔对矛盾的理解是矛盾首先是一个过程,他第一次把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认为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的是矛盾的,无论是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其次,黑格尔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说矛盾不可设想那是可笑的。”黑格尔的矛盾中包含着超越的因子,他认为,每一个矛盾必须同时被作为这一整体系统的元素超越和保存,“黑格尔辩证法抓住了历史和知识的跳舞节奏。”再次,黑格尔认为矛盾是普遍的。黑格尔把事物描述为不断运动的过程,并且在揭示这种过程的内在矛盾时,把矛盾同运动、发展联系起来,深刻地说明了运动发展的动力或源泉在于过程内部的矛盾性,这是对辩证法学说的重要贡献。但是,黑格尔所说的自然界或历史都是绝对观念的外化或异在,他所说的运动不过是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的矛盾思想,认为其深刻之处在于他处处都承认矛盾的存在,但是其“主要错误在于把现象中的矛盾理解为本质中的理念中的统一”。马克思把矛盾思想建立在真实的历史运动之中,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促使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