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情结具有深远的精神脉络,本书力图还原历史现场,彰显民国底色,从民国文人的文化立场、精神结构、人格追求、著书立说等维度来梳理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立足文化生态,透视民国文人的精神景观,意在揭示魏晋文化的隔代传响,有利于建构中国文学和学术古今演变的文化谱系。本书突破了以往民国文人研究中过重的政治视角,展现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开阔的研究理路,具有一定的范式重构和意义重释的色彩。
贺根民,1971年生,湖南邵东人,文学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有专著《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金瓶梅>评点美学》《中国诗学的道德批评维度》《文学教育识小录》,编著《读懂王国维》,参与《明清散曲鉴赏辞典》的编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教育部人文规划项目各一项。
绪论
第一节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民国文人魏晋情结研究述评
第三节 思想先导:章太炎揄扬魏晋六朝文
第四节 观念重构:刘师培的魏晋文化发现
第一章 魏晋情结的文化立场展示
第一节 陈寅恪:固守传统文化本位
第二节 钱穆:崇本开新、文化招魂
第三节 汤用彤:极高明而道中庸
第四节 冯友兰:旧邦新命、中西兼通
第二章 魏晋情结的精神结构凸显
第一节 鲁迅的魏晋感受
第二节 郁达夫的名士风度
第三节 朱光潜的“魏晋人”理想
第四节 宗白华的“晋人之美”
第三章 文化向标:民国文人的宗陶情结
第一节 躬耕自己园地的周作人
第二节 生活艺术化的林语堂
第三节 桃源幻梦中徘徊的废名
第四节 超越隐逸情怀的朱自清
第四章 著书立说:魏晋情结的动态呈现
第一节 刘大杰:体认魏晋文化的过渡地位
第二节 郭绍虞:张扬六朝文论的存在价值
第三节 《文心雕龙》:体系建构的本土资源
第四节 《文选》:传统学术变迁的民国底色
第五节 《诗品》:文论专门化的现代侧影
文化生态:透视民国文人魏晋情结的一个重要维度(代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
宋明理学作为影响中国社会的一代之学,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嬗变之中。宋儒言理,远袭魏晋,钱穆操持大文化史观,上下求索、左右逢源,从思想史脉络中去考察魏晋玄学与后世思想的影响,每有出乎寻常的发现。王弼注《易》、郭象注《庄子》,打破先秦两汉关于“理”范畴论述的零杂状态,具有思想史上的不可磨灭之价值:“弼注《周易》与《老子》,象注《庄子》,乃始时时提出此理字,处处添人理字以解说此三书之义蕴。于是遂若缺此一字,天地间一切变化,皆将有无从解说之苦。此一理的观念之郑重提出,若谓于中国思想史上有大功绩,则王郭两家当为其元勋。亦不得谓宋儒绝不受王郭之影响。”“理”范畴进军思想史领域,王、郭厥功甚伟。钱穆高标王、郭的言理学说为治中国思想史一重大题目,凸显了魏晋玄学对宋明理学形成的重大作用,彰显其学术传承价值与地位。宋儒的理一分殊、万物一太极之说,皆源自王弼的统宗会元之说:郭象言顺理、由命通理之论,与朱熹“天即理也”之说遥相呼应,魏晋与宋儒说理,学术上有诸多相近可通之处,就此而论,“程朱则可谓又自王郭而求重反之孔孟。后世尊程朱,斥王郭,是为未脱门户之见,实未足以与语夫思想演进之条贯也”。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孔孟取法于天,老庄以道为则,王、郭则推本于理,构成宋明理学的思想渊源。后世揄扬宋明理学却贬抑与其有思想渊源的王、郭之学,其实尚未了解思想演进的条贯,钱穆此论高屋建瓴,允称确评。
魏晋玄学是魏晋文化存在的基本理论形态,玄学思想构成魏晋士人社会人生的具象表达。民国文人集体聚焦于魏晋文化,除了历史境遇的惊人相似以外,不无人格近慕、学术求真的考虑。汤用彤的魏晋玄学研究,借王弼的“言意之辨”,窥斑见豹;冯友兰提炼魏晋玄学的“辨名析理”之法,借重郭象的《庄子注》来体认玄学的新道家色彩。二者各取所需,针对各自的学术兴趣重新发现了魏晋玄学大家。在一定程度上说,汤用彤重新发现了王弼,冯友兰则再次体认了郭象。相较汤、冯二人的魏晋玄学研究,钱穆对王、郭均进行了重点关注,体现多重发现的色彩。钱穆认为王弼在中国哲学界的贡献,盖有两端,其一为理事对立,其二为体用对立,开后世论学诸多法门。王弼言理,或以事理对举,或情理并称,魏晋士人的好言名理之风,遥开宋明理学先河。《论语》重道,自汉以降,以理代道的观念演变,王弼是一个关键的人物。钱穆云:“大率言之,唐以前人多言道,宋以后人多言理,以理的观念代替出道的观念,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为一大转变。王弼可谓是此一转变之关捩也。”王弼的理事对举、体用之分,开启了宋明理学的诸多命题,其在中国思想史的地位不可小觑,诚不可以清谈好虚而误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