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共收录41篇讲演稿和访谈,按其内容,分为“哲学与科学”、“大学与教育”、“中国与世界”、“文化与人生”、“文学与艺术”、“经济与社会”和“人文访谈”7个部分。每部分中都有十分精彩的演讲稿。
代序 文化素质教育要在“素质”、“思想”上下功夫 周远清
哲学与科学
周光召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国科协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历史的启迪与科学发现的条件
丁肇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
寻找宇宙中的基本粒子
王太庆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
张世英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评析
何兆武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及其他
吴国盛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回首百年科技——世纪之交的历史总结与哲学分析
倪梁康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理念人——一项哲学的考察
大学与教育
杨振宁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
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与未来教育的改革
杨叔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
田长霖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原校长
知识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樊明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人在旅途:探索、创新与失败——兼谈创办世界一流大学
刘兆汉 台湾中央大学校长
高等教育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义遒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 教授
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及其未来的发展
中国与世界
何芳川 北京大学副校长 教授
“华夷秩序”论(上)
何芳川 北京大学副校长 教授
“华夷秩序”论(下)
许倬云 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中国历史看世界未来
林安梧 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宗教与哲学教授
儒道文化与台湾现代化
李洪山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
美国人的中国观——国民形象与中美关系
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重要性。第一,从卢梭本人来说,这篇文章使他一炮走红,是他发迹的开始。第二,这篇文章从正面提出了一个自古以来就有的问题,对近代化、现代化国家来说,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确实,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社会生活的很大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类的精神就更美好更纯洁了呢?这个问题是非常难回答的。我们可以说今天的人确实比过去的人在精神上更高尚了;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至少也可以说并不见得就比过去更高尚更伟大。比如说,今天小偷很多,外出要锁门,而在50年代,是不用锁门的,是不是我们进步了几十年,我们的道德风尚也随之进步了?第三,也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就是人类所追求的幸福是什么东西?是物质享受呢还是某种精神状态的满足?假如你追求的是物质享受,那么我们说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有助于人类的进步;但是如果我们说幸福是一种精神状态的满足,那么我们就很难说他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或者是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我们很难找出一个肯定的答复了。而这个问题困扰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就是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追求什么样的状态。我引两位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大师的话:孔夫子赞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室,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尽管物质生活贫困,但他精神是快乐的,他始终享受追求精神、追求道、追求思想的生活快乐。我再举一个庄子最有名的故事。别人用机器来吸水,他反对,他还是自己去打水。为什么呢?操机械者必有“机心”。老子也主张归真返璞,回复到自然状态,不要那些虚假文明。卢梭的这篇文章就主要谈这一点,说人类文明的进步,特别是科学与技术的进步,都是出于一种要不得的动机,即怎样能够满足自己的物欲或利益,而这种东西并不是人类所应该追求的东西。所以他最后否定了一切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我想,否定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大概是不可能的事情。近代化这个东西是很奇怪的一个东西,在近代化以前,大概世界上的人都没有想到有近代化的一幕,中国人,包括孔孟老庄也没有想到过社会要近代化。但近代化的特点是,一旦有一个国家或民族近代化了,那么别的民族就必然也要近代化,只能走这条道路。香格里拉也好,桃花源也好,那都是诗人的幻想,都是不可能的。一个国家进入了近代化,别的国家也会进入近代化,就像一个国家有了飞机,别的国家也要有飞机一样。
近代化趋势是不可抗拒的,这是从物质层面来说。就精神层面上来讲,是不是这样?我想是比较复杂的。就精神层面来说,我想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来说,大体上也要近代化。例如戊戌变法,它的目的就是要立宪,不能再搞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不符合近代化的要求。走近代化道路,不仅仅是要有近代科学技术,还要有配套的近代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因此首先要废除君主专制,第一步要立宪,用宪法约束皇权,立宪就要设议院,开国会,选出人民代表来。政治民主化,大概这个方向也是人类共同的方向。还有精神、思想、道德、哲学层次。比如说,各个民族有各自的宗教,这些宗教大概不必统一为一个宗教。但宗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化。例如,中世纪时伽利略是被判了刑的,但前几年罗马天主教会给他平反了。所以上层建筑如宗教、思想、理论体系都要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科学、宗教是完全不变的,总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
我想他这篇文章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涉及到近代化一个根本的问题。他的结论大概是不对的,但是他提出的一些问题非常有价值,就是近代科学的进步怎么样才能够配合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比如说,我们现在面临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像这样继续发展的话,子孙后代都无法生活。你把整个地球的自然平衡都破坏了,连你自己都活不下去了。那么怎样能够做到不仅考虑到自己的生活,而且考虑到子孙后代也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成长,那这个环保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为近代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太厉害了。卢梭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过去几千年所不曾面临的问题。因为传统社会几千年来形成了一套与传统社会生活相配套的思想、理论、社会风俗、习惯。现代生活日新月异,传统的那一套就不可能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配套了,我们就需要有一套新的东西。这新的东西是什么?卢梭没有提出答案,但是提出问题了。我觉得提出问题的贡献不亚于给出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讲,卢梭的这篇文章很有价值。
过了几年以后,第戎学院又提出了第二篇征文的题目:什么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又去应征,但没有得奖。不过这次应征是他的第二篇论文,题目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篇论文里也有一些创见。最大的创见是,他认为自从有了私有财产后,就有了人类的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总是非常赞美卢梭,说他充满辩证法。在这两篇论文后,卢梭就开始设计一个理想的社会。每一个思想家、哲学家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国。卢梭考虑了很久以后写了一本书,这就是经典的《社会契约论》。这部书在中国最早叫《民约论》。
国家是什么?卢梭认为国家是人民之间订的契约。中世纪认为君权神授,中国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西方认为王权神授;到了近代社会,则发展出主权在民的学说,或者说是人民主权论。这个思想在近代最早是英国霍布斯提出的。他比卢梭早一个半世纪。是个大哲学家,还是一个机械唯物论者。他提出的理论就是契约论。这个契约论简单地说,是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处于一种动物世界的自然状态。但这种状态是不能长久的,于是大家同意,找一个人作为领袖,把权力交给他,由他来支配、统治,这样大家可以过一个平安B子。这个是霍布斯最早的社会契约论。霍布斯之后,过了半个多世纪,英国出了一个有名的哲学家洛克,他写了两部《政府论》。洛克和霍布斯的看法有些不同。他也认为在没有国家之前是处于一个自然状态,但这个自然状态是非常美好的。可惜美好的自然状态不能老维护下去,因为总有些不太美好的因素冒出来,比如总有人想损人利己,想发点财、侵害别人利益。在这种状态下,便同意建立一种契约,建立一个国家。洛克的契约论和霍布斯的有所不同,用中国话来说,一个是性恶论,一个是性善论。卢梭的思想又与前两位有所不同。研究近代政治思想史,主要就是看这三个人的著作。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1761-1762年写成的,这个时候距法国大革命只有不到30年的时间。这部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法国大革命的“圣经”,也可以说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圣经”。法国大革命是近代民主革命的样板,就好像十月革命是现代社会革命的样板一样。在这个意义上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就是给近代的民主奠定了一个理论的基础。卢梭也同意过去人的说法:人类在建立国家之前是处于自然状态,但是后来人类觉得这种自然状态不能够存在了。这一点他没有交待明白,只是说人类不能够维持了,于是就立一个契约。他的主要思想是:人类本来是自由的,是平等的,人类订立契约的前提也是要保障人民作为主人的自由和平等。假如一个政权违反了这一点的话,人民有权废黜这个政权,推翻政府。这一点奠定了法国大革命的基础。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现在联合国的《人权宣言》基本精神是继承了这两个宣言的),就是建立在卢梭的人民主权的理论基础上的。
这个理论到19世纪,受到实证主义的批判。实证主义的根据是什么?是历史。你说有契约,你把契约拿出来,大家什么时候订立过这个契约?当然没有这个契约,这只是个理论的假设。所以这个实证派,也叫历史学派,非常振振有词地说这些都是空想,根本没那么回事,人类从来就没有这样一个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