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教材由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命题组原组长、资深考录专家周盈教授主编。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标准预测试卷及真题详解》、《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及真题详解》、《公共基础知识标准预测试卷及真题详解》和《面试》。本套教材具有三大鲜明特点:
一、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本套教材根据2010年考试大纲,按照简编精华的取舍标准,确定编写范围和深度,既要知识面宽广,又要突出重点、难点,即:“普遍撒网,重点捞鱼”;文字表达精炼,简洁明快。这是在总结13年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出版的精品教材。
二、与时俱进。素材新颖。本套教材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新成就,以及跟踪近年来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新变化、新动向和命题规律特点,采集新内容、新素材,布篇谋章,章节分明,层次清楚,让考生能在最短的复习时间内得到最大收获,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深入浅出,形式灵活。本套教材理论联系实际,在详细剖析各类典型例题的基础上,从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出发,设计了众多灵活多样、由浅入深的训练题以及全真模拟试卷,并从中央、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建立的国家级和省级公务员考试笔试面试专家题库中,抽取了部分试题补充其中,具有预测性和实战性,使考生在复习中得到强化训练和提高。
《申论》是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的一种能力倾向测试,就是给广大考生一个虚拟的空间进行一次虚拟的公务行为。它相对于其他考试更加综合、更加随机,主要是通过考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它的选材通常是社会的一些重点、热点问题,不会涉及太多的政治敏感问题或尖锐不好解决的问题,所以大家在平时的准备中也应尽量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而不是犄角旮旯的小问题。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申论》考试题型的几个部分,其中包括总结归纳、提出对策方案和进行论述的三段论等,有时也会将这几个部分有机重组,要求考生作答两个部分乃至一篇大文章,或者提出问题让考生判断分析并答出原因。所以,测查的内容、目的不变,但具体题型结构和作答要求方面是随时变化的。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准备,应该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不要死死地抓住三段论不放,要善于适应各种变化。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以来,由于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打破了身份和地域的界限,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用人效益,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公务员录用考试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考试的试题难度也逐年增大。因此,要想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顺利通过,必须认真复习准备、严肃对待。另外,近年来一些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存在着低水平复制、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甚至误导报考者。正是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时事出版社组织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从提高报考者的复习效率和考试的成功率出发,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颁布的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编写、推出了这套教材。
本套教材由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命题组原组长、资深考录专家周盈教授主编。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标准预测试卷及真题详解》、《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及真题详解》、《公共基础知识标准预测试卷及真题详解》和《面试》。本套教材具有三大鲜明特点:
一、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本套教材根据2010年考试大纲,按照简编精华的取舍标准,确定编写范围和深度,既要知识面宽广,又要突出重点、难点,即:“普遍撒网,重点捞鱼”;文字表达精炼,简洁明快。这是在总结13年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出版的精品教材。
二、与时俱进。素材新颖。本套教材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新成就,以及跟踪近年来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新变化、新动向和命题规律特点,采集新内容、新素材,布篇谋章,章节分明,层次清楚,让考生能在最短的复习时间内得到最大收获,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深入浅出,形式灵活。本套教材理论联系实际,在详细剖析各类典型例题的基础上,从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出发,设计了众多灵活多样、由浅入深的训练题以及全真模拟试卷,并从中央、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建立的国家级和省级公务员考试笔试面试专家题库中,抽取了部分试题补充其中,具有预测性和实战性,使考生在复习中得到强化训练和提高。
《申论》是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的一种能力倾向测试,就是给广大考生一个虚拟的空间进行一次虚拟的公务行为。它相对于其他考试更加综合、更加随机,主要是通过考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它的选材通常是社会的一些重点、热点问题,不会涉及太多的政治敏感问题或尖锐不好解决的问题,所以大家在平时的准备中也应尽量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而不是犄角旮旯的小问题。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申论》考试题型的几个部分,其中包括总结归纳、提出对策方案和进行论述的三段论等,有时也会将这几个部分有机重组,要求考生作答两个部分乃至一篇大文章,或者提出问题让考生判断分析并答出原因。所以,测查的内容、目的不变,但具体题型结构和作答要求方面是随时变化的。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准备,应该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不要死死地抓住三段论不放,要善于适应各种变化。
第一部分 申论备考必备知识
第一章 全面了解申论考试
第一节 申论考试的内涵及测试目的
一、公务员考试为什么要考申论
随着公务员考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大部分的地方公务员考试中,申论已经成为了必考科目,但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并没有对申论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普遍的考生认为申论就是写议论文,这也是导致申论成绩普遍偏低的根本原因。要想申论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我们首先必须对申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申论第一次进入公务员考试,是在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当年公务员考试的笔试由《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三部分构成。其中的《申论》部分是新增加的内容,因此也更为广大考生所关注。在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中,申论再一次出现。从2002年起,国家录用公务员考试分为A、B两类。A类公共科目考试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B类只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而2005年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则将录用的职位分为甲、乙两类。其中甲类职位要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乙类职位的公共科目只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2007年以来公共科目笔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两个科目。
增加《申论》部分,是公务员考试所作的一种尝试。这种考试是根据目前机关工作的需要,对考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考查方法。当然,申论考试只是公务员选拔考核的初选,考生来自社会方方面面,专业不尽相同,尽管申论考试所给出的材料涉及面很广,但所列试题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合理性,也就是说问题的解决一定具有可行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关工作人员更需要具备搜集、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常的写作考试基本上已形成固定的模式,难以真实地表现出考生的实际能力。申论考试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的各种能力。申论一词来自于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即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其基本的涵义可以从“申”和“论”两个层面来分析。
所谓“申”,就是申说、议论的意思。“申”字当“说明”、“申述”讲,大家并不陌生,如“申明理由”、“三令五申”等。一般字典、词典都把“说明”、“申述”列为“申”的基本义项。因而,如果从字面的一般意义来讲,“申”是对材料、事件或问题有所说明、阐释的意思。
“论”则是在申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个更高层次的发挥与阐释,至少包括观点、逻辑和结构三个组成部分。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讲述文章体式的一本权威著作,其中《论说》篇指出:“论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可见,凡融通种种见解而深入阐发某些道理的文辞,一概都可称之为“论”。但每种“论”又各有特点。
由此可见,“申论”一词最本质的涵义就是要在“申”的基础上“论”,即在实然性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应然性的阐释。申论考试首先要求考生读懂材料,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现问题症结所在,进而提炼出核心概念,然后在这一基础上通过发掘自身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理论功底,对这一事实加以系统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方案,论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所以,只要我们深刻理解了“申论”一词的涵义,也就已经掌握了一半的申论答题方式和技巧。
古代的策试,是指被选拔者(应试求仕之士)根据一定的问题,在竹简上逐条应对,故“策试”也称“策问”或“对策”。
作为一种文体,刘勰这样概括了策论的特点:“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文心雕龙·议对》)译成现代汉语,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策论”要求所论的事理要反映出对政治的深刻理解,要紧密联系时下重要的事务;要考虑时代的发展,熔铸出合于当世的见解,而不是脱离时代的高谈阔论;要通权达变来克服世俗的不良风气,而不是发表刻薄的伪谬之论;文辞要有气势,像吹得很远的劲风和流淌的江河,但又毫不远分(注:“三五”,语出《史记·天官书》“为国者必贵三五”。旧注解释为: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故现译为“考虑时代的发展”)。这里谈了“策论”文体的四个特点:
第一,从内容上看,要深刻反映政务需要;
第二,从观点上看,能够反映出作者具有远见卓识;
第三,提出的方法要切实可行;
第四,语言文辞要有表现力。
应当说,刘勰的这些概括相当深刻而全面。他不仅着眼于“策论”的文体特点,而且准确把握住了这种文体所具有的选拔功能。运用“对策”方式,正是要选拔这种既熟悉政治,有匡时补弊才能,又具有很强表达能力的人才。刘勰在《议对》中列举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杜钦和鲁丕等,无不是这方面的杰出人才。
通过对策试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选拔考试对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有借鉴意义。首先,“对策”是根据国家实际需要所创造的选拔、录用人才的方法。其次,这种考试虽然要求应试者写作,但并没有体式上的限定。这一点,对我们今天选拔人才大有借鉴。
只要联系一下公务员的实际工作就不难发现,他们在进行科学决策、贯彻执行决策的过程中,时时要针对实际问题查证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处理意见,并对所提出的方案进行论证,有的还要写出书面材料。从这一角度来看,申论的构思与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公务员日常工作流程的一个缩影。
公务员考试之所以设置申论测试科目,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应试人员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提炼能力、加工能力、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检测,考核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法律、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选拔出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申论测试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优秀的公务员人才。
二、申论考试的性质和特点
按《公务员法》要求,公务员录用考试均会先有相关职位及要求,而后再举行公开招考。为了对申论测试目的有一个感性的了解,我们在此列举几个中央和省市地方公务员职位录用条件:
中共中央宣传部某个职位的资格条件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熟悉党的基本理论,有独立研究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法制司的某个职位要求“起草、审核、修改法律草案、行政法规草案及其他政府的法规”;
省教育厅的某个职位要求“日常机关公文写作,机构、编制管理,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职能设置研究”;
省市办公室文秘职位的资格条件为“本科以上学历,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能力强”。
因此说申论测试具有双重性:既具有选拔性考试的“择优汰劣”功能,又具有测评考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功能。考生如果仅仅会写“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但缺乏快速、准确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是很难顺利通过申论考试的。由于考试时间有限,命题者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考查全部所需要的信息,因此考生对试卷各问题的作答过程实际上就是公务员完成日常工作流程的缩影,因此申论考试中出现的背景材料也不可能是大量的原始信息,而是经过初步加工的“半成品”,所以材料一般会呈现出脉络不清、段落不明、顺序颠倒、内容散乱的状态,需要在考试的过程中进一步归纳、整理、加工。需要考生留意的是:申论考试的答案往往可以从材料中得出。
经过我们的归纳和总结,我们认为申论考试具有以下特点:
(一)所选背景资料广泛、“杂乱”
申论测试十分注重对考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测试。为反映这一要求,申论所给定的背景资料涵盖了当前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广泛,而且内容分布显得杂乱无章,这就需要考生从几千字的背景资料中去理解、分析、判断和提炼,并作出结论。
(二)测试角度灵活多样
申论除了测试所给出的材料部分外,其答案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概括;二是方案;三是议论(但2005年中央机关公务员申论测试就打破了以往的规律,第一部分为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分析,判断所给A、B、C、D、E五个选项的正误,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考生分析能力的要求)。2008年公务员考试卷面设置虽然出了六个题(要求分类作答),但整个套路仍由三个部分组成。就文体而言,概括部分可能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中的某一种形式,也可能综合了多种文体形式;方案部分,则是应用文写作、议论文写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申论测试既考查了考生普遍文体写作能力,也考查了公文写作能力,测试角度非常灵活、实用。
(三)测试目的有较强的针对性
申论命题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即要求考生就一些社会现实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及途径。因此,考生应在充分把握所给定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材料中预设的环境和条件,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去分析和论证问题。申论考试中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基本都是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不一定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但肯定是能够解决的。
(四)测试答案的不确定性
申论测试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确切、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从背景资料来看,都是有关当前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问题,有的已有定论,有的尚未有定论,完全需要考生自己来解决。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提出对策还是进行论证,都不会有一个确切、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