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贵,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理事,江西省陆象山研究会理事。曾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出版有《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德性源流——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研究》等,发表论文一百六十余篇,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20世纪以来,后发展国家大有重蹈甚至已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足迹的趋势。就当前的中国而言,尽管经济主义对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起到了重大作用;但唯利是图、权力崇拜、精神亏缺、道德沦丧现象极为严重,社会的伦理基础摇摇欲坠,逐名、逐利、逐声、逐色已使许多人成了“非人”。
如何让人的欲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而又不影响经济的发展,光靠法制似乎仍解决不了问题。西方的法制极为健全,但它们仍然困扰在经济主义所滋生的各种社会病态中。因而从人性方面寻找解决的办法,便成了另一种尝试。
杨简认为,每个人先天具有“道心”,这个“道心”是人之为人根本规定,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有对善根的信念和行善的自觉。
因此,在通常的情境下,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这个“道心”加以扩充、加以彰显,不仅使自己的言行充满善性,而且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使社会中的其他人受其影响,将自己的善性焕发出光彩来。
而在特殊情境下,即在利、欲、声、色诱惑下,能够贞定“道心”在我,想到的不是感性的享受,名利的诱惑,而是德性的愉悦,从而将利、欲、声、色拒之千里之外。
所以,每个人对“心本善”要有自信,不要放弃,不要怀疑,这样就可以自然地具备所有的善,自然地绝弃所有的恶念,不需要思为,就能照彻万物万事,不会有任何遗漏。
杨简不厌其烦地陈述“道心在我”,核心就在于提醒每个人对“道心”的觉悟,从而根据这种先天的“善”去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利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杨简指出,人与宇宙一体,如果汲汲于一己之私、一己之名,这就是将人与宇宙隔开。人应以宇宙之胸怀来观一己之生命,牢牢将一己的价值确立在终极的根源上。
杨简指出,杨朱“拔一毛利天下不为”的小己观念,不是把天地万物万化万理当作自己看待,而是将自己的全体分裂成无数细小的肉块和肌肤,这是拘梏于血气而自私自小的表现,是坐井观天,不知道天地的浩瀚。
也就是说,自私自利之人,正是不知道自己的人性本质在哪里,不知道人与群为“一”,不知道小己与宇宙为“一”,才会在生活中、在职务上只想到自己,只想到自我的肉体,只想到自我的欲望,只想到自我的利益。
相反,如果人一旦觉悟了自己本有的善性,一旦觉悟了一己与宇宙为一体的道理,继而从这个高度把握小我的生命,那么,他就可以超越小我而成就大我,他就不会为名利所俘虏,从而能在名利面前无动于衷,视如无视,听如无听。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道心在我”的信念,杨简才能说出“吾敢以赤子膏血自肥乎”这样振聋发聩的话。让我们感到极度失望的是,当今社会中的某些官员,整天乐此不疲地以“人爵”(公卿大夫)追求“天爵”(仁义忠信),完全沉迷于自恋、自私之中,自甘堕落,我们多么希望他们能从杨简这里获得一点对良知的觉悟啊!
我们阅读杨简,也想读读他的“绯闻”,也想读读他的“八卦”。然而,杨简所展示给我们的,是疾恶如仇的凛然正气,是谋公不私的崇高品质,是阐发圣学的不息精神,是体恤民生的深切情怀,这些,也许是比“绯闻”或“八卦”更需要我们去阅读和感悟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