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捷克”式在抗战中的应用,包括各种中国自己的改进型,同时还将其与日军的主力轻机枪进行了对比;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英国布伦式轻机枪的全史,包括选型、应用及广泛的改进型,对英联邦军队的使用也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是二战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冷兵器、霰弹枪、火焰喷射器及单兵反坦克武器;第四部分是对二战日本陆军及海军人员的军刀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五部分是详细介绍了美军空降兵批量使用的T-10系列伞降装备,包括系统组件、使用方法等。
“捷克”式轻机枪在抗战中创造的无限荣光,性能完胜日军同类装备;“布伦”式轻机枪从竞争“上岗”到力压群雄,伴随英联邦军队走过了硝烟弥漫的年代;从自讨腰包定制冷兵器,到主动选择符合任务需求的冷兵器,堑壕枪在太平洋战场的应用,火焰喷射器大显身手的舞台,“巴祖卡”开创的新传奇;解说武士刀与军刀的异同,分析制式军刀与改造军刀的奥秘;助力轻步兵飞翔的梦想,详尽解析美军空降兵T-10系列伞降装备。
指文战甲工作室,由众多单兵装具、战术、轻武器、部队史等研究专家、收藏家、作家和研发参与者组成,通过对古今中外单兵装备的发展研究、实物细部展示、战术运用、作战战例、收藏鉴赏,将系统的研究、通俗的文字、精美的图片来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世界军警装备文化盛宴。
“捷克”式ZB-26型轻机枪
一挺来自捷克在轻机枪在中国创造了无限荣光,在艰难的抗战岁月里,“捷克”式轻机枪伴随中国抗日军人渡过了每一个艰难的日子,也在性能上完胜日军的“歪把子”轻机枪。
英国“布伦”式轻机枪沉浮史
“捷克”式轻机枪在英伦演绎的别样风情,从竞争“上岗”到力压群雄,布伦式轻机枪伴随英联邦军队走过了硝烟弥漫的年代。
二战美国海军陆战队单兵武器(下)
从自掏腰包定制冷兵器,到主动选择符合任务需求的冷兵器,堑壕枪在太平洋战场的应用,火焰喷射器大显身手的舞台,“巴祖卡”开创的新传奇。
二战日本陆、海军军刀简介
解说武士刀与军刀的异同,制式军刀与改造军刀的奥秘,亚洲冷兵器收藏者不容错过的鉴赏文章。
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热兵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方式,同时也不由自主地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轨迹,而枪支作为最早改变这一形势的主角,至今已发展了数百年,它的每一次发展都触发了人类历史的新变革。无数名枪也因此而被载入史册,成为不朽。在这浩如烟海的名枪序列里有一个名字,让世人尤其是中国人记忆深刻,因为它诞生之后伴随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爆发的几乎所有与中国有关的战争,被国人亲切地称为“百战荣光”,这便是诞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名枪——ZGB vz.26型轻机枪,俗称ZB-26“捷克”式轻机枪。
机枪的发展与轻机枪的起源
轻机枪的诞生历史其实是一部机枪(又称机关枪)的“减肥”史,顾名思义,所谓“减肥”就是让最初的机枪变得越来越轻,从而更适合步兵的携带与作战。据资料记载,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机枪叫做“蒙蒂格尼”(或译为“蒙蒂尼”)机枪,是一个叫做法尚普斯(T.H.J.Fafchamps)的比利时上尉于1851年设计,并由比利时工程师约瑟夫·蒙蒂格尼(Joseph.Montigny)负责监制生产的,之后将其定名为“MontignyMitrailleuse”,如今法语中“Mitrailleuse”一词就是“机枪”的意思。
起初该枪是以37根膛线枪管固定在一个熟铁筒内,并将子弹装在圆形枪机闭锁块(铁盘)上的37 个小孔内。枪手把装好子弹的闭锁块放在枪身后端的缺口处,再推动一个杠杆,将闭锁块向前推,完成闭锁,此时子弹正好跟每个枪管对正。然后枪手转动位于后方的一个摇杆,击发装置就将这37颗子弹逐一击发,一圈转完后正好所有子弹都被击发出去。这时枪手拉动杠杆,闭锁块后滑,枪手将闭锁块取出,再将另一个装好子弹的闭锁块放入,开始下一轮射击。这个设计听起来好像非常复杂,其实十分简单,一组经过训练的士兵,每分钟可射出12组即444发子弹。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实用化的排放枪。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被视为机枪的始祖。
此武器一经面世便引发了法国陆军的极大兴趣,因为他们已看到当时的普鲁士正在不断崛起,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跟普鲁士人打一仗。所以法国人很担心普鲁士著名的“德莱赛”M1841针发枪的威力,虽然他们当时也发展了类似的“夏赛波”1866型后装步枪来对抗,但由于产能不足,短期内无法全部换装,因此他们把“蒙蒂格尼”机枪当成了战胜普鲁士人的杀手锏。同时,法国人使用的“蒙蒂格尼”机枪也是法国上校瑞菲斯(De.Reffyse)精心改良过的产品,他将原本的37根线膛枪管减少到了25 根,使用的是法国陆军装备的“夏赛波”子弹。法国版“蒙蒂格尼”机枪从1867 年开始生产并装备部队。但在之后的普法战争中因为运用不当,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倒由于外形太像火炮,而且又装着轮子,大部分竟然被当作炮兵武器使用,闹出了射程
不到400米的“蒙蒂格尼”去对阵射程超过4000米的德国“克虏伯”大炮的笑话,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世界上第二种手动击发的机枪是美国著名机枪发明家理查德·乔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设计研发的。加特林原本是一名医生,却从小对机械设计有着无比的热爱和兴趣。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加特林从军当了一名军医,他在军队医院看到后送的死伤官兵实在太多了,除了战场上的死伤外,还有很多士兵死于疾病和营养不良。加特林认为减少士兵的数量就能拯救数以千计的生命。于是,他希望能发明一种枪,依靠凶猛的火力,一支枪能顶多支枪,让一个士兵拥有很多士兵的战斗力,从而减少战场上士兵的人数,达到减少战争伤亡的目的。没想到这位本以治病救人为生的医学博士却最终制造出了令世人惊憾的一代杀人利器—“加特林”机枪,当时被称为“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这也是对他及整个人类的一种天大讽刺!
1861年夏天,加特林开始构思机枪的设计,当年年底就完成了机枪模型,并于翌年进行了验证。1862年11月4日,加特林获得转管机枪的专利,除包括1862年加特林机枪模型的技术说明外,还包括了两点转管机枪所共有的设计特点声明:1、一个提供锁膛内有击针的圆柱旋转体与枪管一同旋转;2、每根枪管都有独立的撞针。这使得以后所有与“加特林”机枪相似的设计都不能再获得专利。
“加特林”机枪发明于1861年,在1865年作了相应的改进,由4管改为6管。1867年-1868年又增加到10管,并开始分发给美国边防部队使用。1870年,英国政府经过对比试验后,在英格兰建厂生产“加特林”机枪。与此同时,沙俄政府也购买了“加特林”机枪,并更名为“戈洛夫”机枪。从此“加特林”机枪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加特林”机枪从设计到使用都可称的上是现代机枪的先驱!
1872年,美国柯尔特公司开始向中国清朝政府出口“加特林”手摇机枪。这便是理查德·乔登·加特林的杰作。他把6-10根枪管焊接在一个旋转的圆筒上。手柄每转动一圈,各枪管依次完成装弹、射击、退壳等动作。一个熟练的射手可在一分钟内打出400发子弹,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奇迹。“加特林”机枪广泛用于美国南北战争和西部拓荒运动,成为仅次于大口径榴弹炮之后的“杀人机器”。“加特林”机枪的降临使中国如获至宝。清政府相继在上海、南京和天津等地建立生产线,进行大规模仿制。由于这种瞬间吐出大量弹药的机枪发出类似火炮的声响,于是清军便把它称之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曾多次遭到清军携带的“加特林”机枪的重创。这些情景被日本随军记者一一记录在册。另外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清军和义和团也曾用这种速射兵器保卫过北京和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