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受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2011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的长远发展大计,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面临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人与自然难以和谐、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的大背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遵循入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核心是“和谐”,水资源节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水生态保护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物质载体,水资源和水环境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至关重要。许昌市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过去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容量有限、水生态退化严重、水生态系统脆弱、水生态功能单一,水制度保障乏力、河湖安全形势严峻、水灾害风险加剧、水景观公益性弱化、水文化传播不广等一系列问题。在水利部和河南省政府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下,许昌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行了精心策划和顶层设计,落实国家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水资源合理调配和优化管理,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大力整治和改善水环境,有力地推动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生态健康发展,水文化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提升了城市品位,保障了城市的安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起到了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效应。
本书作者全程参加了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工作。经过3年多的课题研究,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思路、实施内容及评价体系建设等,编辑整理成《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书。作者和广大市民及前来许昌参观考察的人员,都会亲身感受到今日的许昌面貌焕然一新,用“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来形容半点都不过分,展现在眼前的是“人一水一城”相依相伴、和谐共生的独特城市风貌和聚居环境,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物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有机融合。古老文明的许昌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全书共分10章。绪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评价、水资源调度与优化管理、水动力模拟与水系连通由周念清执笔,水环境和水生态现状、水环境修复和水生态恢复由杨永兴执笔,水文化现状、水文化体系培育由朱勃执笔,区域环境概况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制度保障由3位作者共同执笔,最后由周念清统稿。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许昌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基础资料来源由许昌市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书稿在撰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书稿中未一一列举,在参考文献中已经列出,在此向关心和支持本书撰写工作的所有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请专家、学者和读者不吝指教。
朱勍,1971年4月出生,同济大学副教授,城市规划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上海市百名高等教育院校教师。主要研究领域:未来城市研究与大型城市设汁;城市水生态体系和水景观规划。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并主持上海世博会近现代工业建筑的保留和再利用研究、四川省泸州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浙江省青山湖科技城规划、河南省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国家试点城市水生态体系规划、京杭运河聊城段旅游发展及水生态体系规划、焦作市水生态体系规划和黑臭水体整治等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并获多项奖励。著有《城市生命力——生物学视角下的城市及其演进规律研究》《简明城市规划原理》等专著及论文。
周念清,1964年7月出生,湖南石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水文地质工作,在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污染治理与土壤修复、地下水数值模拟与计算、矿山地下水治理、核电站环境水文地质调查、湿地环境保护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和上海市博士后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上海市重点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和El论文50余篇。译著1部,参与编写专著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