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助动词“要”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是一部汉语本体语法和汉缅语语法对比研究专著。首先说明“要”的历时来源,再主要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系统地分析汉语助动词“要”的五种义项--意愿类、必要类、可能类、估计类和将要类的共时特征;然后从主观性、主观量、语气等不同角度对“要”和“想”、“要”和“能”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比汉语助动词“要”及所对应的缅语助动词用法上的差异,并指出两种语言之间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异同。《汉语助动词“要”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语言学界汉缅语助动词语法对比研究及汉缅语教学方面的空白。
《红河学院学术文库》总序
甘雪春
红河学院地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市,南部与越南接壤。2003年升本以来,学校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不断探索、对自身发展定位的深入思考,完成了从专科到本科、从师范到综合的“两个转变”,实现了由千人大学向万人大学、由外延扩大到内涵发展的“两大跨越”,走出了一条自我完善、不断创新的发展道路。在转变和跨越过程中,学校把服务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桥头堡建设、服务于培养合格人才作为自己崇高的核心使命,确立了“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东南亚、南亚的较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化的地方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凸显了“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办学特色,目前正在为高水平的国门大学建设而努力探索、开拓进取。
近年来,学校结合区位优势和独特环境,整合资源和各方力量,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是红河学院人坚持学术真理、崇尚学术创新,孜孜以求的积累。为更好地鼓励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促进学校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激励广大教师多出高水平成果和支持高水平学术著作出版,特设立“红河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对反映时代前沿及热点问题、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充实学校内涵建设等方面的专著进行专项资助,并以《红河学院学术文库》的形式出版。
学术文库凸显了学校特色化办学的初步成果。红河学院深入实施“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特色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不断加大力度推进特色学科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强化了特色成果意识。学术文库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反映了我校学者在研究领域关注地方发展、关注民族文化发展、关注边境和谐发展的胸怀和视域。
学术文库体现了学校力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能力和担当。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使命和责任。学术文库的出版,集中展现了我校教师将科研成果服务于云南“两强一堡”建设、服务于推动边疆民族文化繁荣、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助推地方工农业生产、加强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追求和担当,进一步为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和谐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术文库反映了我校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攀登科研高峰的毅力和信心。我校学者克服了在边疆办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困难,发扬了蛰居书斋,沉潜学问的治学精神。这批成果是他们深人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做访谈、深入田间地头做调查、埋头书斋查资料、埋头实验室做研究等辛勤耕耘的成果。在交通不畅、语言不通、信息缺乏、团队力量薄弱、实验室条件艰苦等不利条件下,学者们摒弃了“学术风气浮躁,科学精神失落,学术品格缺失”的陋习,本着为国家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学术负责的担当和虔诚,展现了追求学术真理、恪守学术道德的学术品格。
本次得到学校全额或部分资助并入选文库的著作涵涉文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的七部专著,是对我校学术研究水平的一次检阅。尽管未能深入到更多的学科领域,但我们会以旺盛的学术生命力在创造和进步中不断进行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舍我其谁的气质勇攀科学高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对学术崇高境界的景仰、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身的天分与努力造就了一位位学术大师。红河学院人或许不敢轻言“大师级”人物的出现,但我们有理由坚信:学校所有热爱科学研究的广大师生一定能继承发扬过去我们在探索路上沉淀的办学精神,积蓄力量、敢于追梦,并为努力实现“国门大学”建设的梦想而奋勇前行。当然,《红河学院学术文库》建设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以期帮助我们共同推动更多学术精品的出版。
陈仙卿,女,缅文名PHYU PHYU WIN,缅甸仰光人。2003年毕业于缅甸仰光外国语大学汉语系,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红河学院国际学院缅甸语外教、客座教授,主要从事缅甸语教学和缅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工作。合作出版著作一部,在《对外汉语研究》《红河学院学报》《第三届中国侨乡会议论文集》等发表过学术论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助动词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助动词“要”的研究
第三节 方法理论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助动词“要”的历时来源及共时研究
第一节 “要”的历时来源
第二节 助动词“要”和动词“要”的划界
第三节 助动词“要”的三个平面分析
第三章 从主观性角度比较意愿类“要”和“想”
第一节 “要”和“想”的相关性
第二节 “要”和“想”的语义、句法和语用特点
第三节 “要”和“想”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分析
第四节 “要”和“想”的主观量分析
第四章 可能类“要”和“能”的共时研究
第一节 “要”和“能”的相关性
第二节 “要”和“能”的句法、语义区别
第三节 “要”和“能”的语用特点
第五章 从语气角度比较可能类“要”和“能”
第一节 语气研究概述
第二节 “要”和“能”的语气功能分析
第三节 “要”和“能”对人称和否定的语气选择
第六章 汉语助动词“要”与缅甸语对应的助动词对比研究
第一节 缅甸语助动词概述
第二节 汉缅语助动词用法对比
第三节 汉缅语助动词句法、语义上的对比
第四节 汉缅语助动词语用上的对比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