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第二卷 第二期,2016年冬季卷)》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编的西方哲学研究辑刊,全书以半年刊的形式出版出版。作者试图以此来推动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专业化和国际化,倡导中西哲学思想的互动,汇通中西哲学。这份刊物也是中国第1份西方哲学研究的专业性年刊,主要发表国内学者高质量的论文、学术评论或者专业书评。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第二卷 第二期,2016年冬季卷)》严格效仿国际出版通行体例,遵循学术规范。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第二卷 第二期,2016年冬季卷)》设有六个栏目,分别为“沉痛悼念叶秀山先生专栏”“纪念王玖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专栏”“德国哲学研究”“新柏拉图主义研究”“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维也纳现象学专栏”。
沉痛悼念叶秀山先生专栏
叶秀山先生生平
[遗稿]中国哲学精神之绵延(三):理学(道学)的产生和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
纪念王玖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专栏
王玖兴先生二三事
教诲难忘,风范永存——忆恩师王玖兴先生
可敬的导师王玖兴先生
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位置——谨以此文纪念王玖兴先生
现代性问题域中的艺术哲学——对黑格尔《美学》的若干思考
[英文]道德运气与道德责任:王阳明论恶
谈笑风生音犹在——怀念我的导师王玖兴先生
德国哲学研究
什么叫综合?
作为表象媒介的时间与作为活生生的生存形式的时间
作为具身性在场的空间与作为表象媒介的空间
康德哲学中的耶稣形象
黑格尔法哲学作为一种形而上学
胡塞尔在《观念(I)》中对存在设定的悬搁
新柏拉图主义研究
普罗提诺论恶——对普罗提诺关于人类恶观念中质料与灵魂的研究
普罗提诺与超验想象力
普罗提诺的形而上学:流溢还是创造?
论普罗提诺的理性形成原理
Katharsis:新柏拉图主义者如何解释净化问题
普罗提诺论质料之恶
普罗提诺对亚里士多德实体范畴的批判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黄帝内经》身体观的现象学阐释
从实在的永恒在场到技术的顺畅召回:技术哲学的一种存在论推论
维也纳现象学专栏
维也纳大学哲学系及其现象学传统简介
现象学的新转向——以德国与日本的哲学为例说明欧洲与东亚思想的互相丰富
什么是“未来短缩感”?——对心灵创伤、信任以及时间的现象学研究
先验哲学和现象学中的观念论——思考现象学里的“甘泪卿之问”
[英文]我们-经验——与格尔达·瓦尔特一道
[英文]走向关于暴力的关系型现象学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第二卷 第二期,2016年冬季卷)》:
康德哲学中有限的神圣存在者对不完善意志的规定对应于《圣经》中耶稣的救赎。耶稣是世间唯一没有原罪的人,他是直接从上帝的圣灵(逻各斯、.道)中降生的。只有这种纯粹的和神圣的存在者能够救赎具有原罪的其他人,而世间具有实在的双重立场的人是不能相互救赎的,因为每个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不能通过将自己的罪转嫁给另一个有罪的人的方式得到救赎。那个被转嫁罪孽的同样有罪的人是不会得到上帝的承认的,只有一个本来清白的人(耶稣)才能承担一切有罪之人的罪孽。耶稣在《圣经》中被称为“神的羔羊”,他背负了或者替代了世人的罪孽,因而具有救赎的意义。这种思想首先出现在旧约关于逾越节和赎罪日的记载中,耶和华为帮助以色列入离开埃及,命令他们宰杀羊羔,将血打在门楣和门框上。门上的血是记号,耶和华看见这血,就越过以色列人的房屋,而没有在门上涂血迹的埃及人,其家中长子必遭到击杀。后来《利未记》中记载,以色列人以没有残疾的牛羊等牲畜献给耶和华作供物,让这牛羊代替他们犯下的罪,并被宰杀于耶和华面前。在这两种记述中,羔羊或者帮助人免去耶和华的惩罚,或者直接替代了人的罪孽接受耶和华的惩罚。羔羊在希伯来文化里象征清白无辜、没有罪孽的动物.以无罪代替有罪,从而达到消除罪孽的意图,这是《圣经》中原罪得以救赎的基本方式。这种代罪羔羊的思想在新约中演变为耶稣代替世人受罪的观念。在这种意义上,耶稣就具有了救赎的作用。
但耶稣的救赎不同于犹太人的救赎观念。对于犹太人而言,其罪孽能够以牺牲其他动物来替代,这是一种权宜性和物质性的信仰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人的罪恶。因为罪恶不仅仅是外在行动层面的,更是内在精神层面的。相比之下,耶稣的救赎就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约翰福音》中记载,“律法本是藉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约翰1:17)。犹太人按照上帝授予摩西的律法而生活,只要在外在行动上遵循这种法则,其罪孽都能得到救赎,按照耶和华的指示奉献牛羊等赎罪供物就是这样。而耶稣尽管也能像替罪羔羊那样除去世人的罪孽,但救赎还要依赖于人们在主观心灵上对耶稣的信仰,他代他人受罪并不直接地就消除了他们的罪孽。耶稣看见节日时有人在圣殿买卖牛羊,就将这些东西赶出去,并让犹太人拆毁圣殿,许诺他们将会在三日内重建圣殿。这颠覆了犹太人在物质层面上的赎罪思想,因为他承诺重建的圣殿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自己的死而复生:“耶稣这话,是以他的身体为殿。所以到他从死里复活以后,门徒就想起他说过这话,便信了圣经和耶稣所说的”(约翰2:21-22)。他通过自己的死代他人受罪,通过自己的死而复活向人们证明了灵魂的永生,由此建立起了人们自我救赎的信心。“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约翰3:17-18)。人的原罪虽然可以被耶稣所替代,但只有相信他才能完全消除这种罪恶,这就超越了犹太教仅仅在物质层面转嫁罪恶的救赎观,而使救赎上升到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高度。不相信灵魂永生的人无法得到拯救,而相信耶稣的人也就自愿按照他所宣扬的道理行事。《圣经》新约通过这种新的救赎和信仰方式达到了促进人类道德进步的目的,可以说人类自身提升其德性才是救赎的最根本途径,耶稣作为代罪羔羊只是一种引导,人们跟着这种导引在精神上向着善的道路行进才能最终消除罪恶。由此,新约上升到了“因信得救”的自我救赎和精神救赎的层次,也提升了人在信仰中的自主意识和道德意识。
《圣经》中从旧约的转嫁罪责到新约的因信得救的思想演化,已经强化了人要为自身罪孽负责的思想,但救赎的关键仍存在于外在于他的耶稣和上帝的权威中。康德则基于其理性主义立场将这种自我救赎贯彻到底。不完善的人类意志所信奉的有限神圣存在者就是其自身理性立法的人格化,因而是在其自身理性中产生的绝对善的存在者的理念。对这个人格的信仰就是对自身理性道德实践能力的坚信。基于这种信念的道德进步是人们配享幸福的前提,而保证德性和幸福之间公平配比的上帝理念也出自于纯粹实践理性的预设。康德的理性主义立场使得信仰和救赎的根据都被纳入人类主体之内,在《圣经》中依赖于耶稣的赎罪思想在他这里成为人类纯粹实践理性自身的方法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