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闲话精选集》,是美国《侨报周末》2007年开辟的一个精品随笔栏目,以著名随笔作家董鼎山先生为首,聚集了北美一批散文随笔方面的行家里手。起初以纽约当地作家为主,之后发展到全美。代表了北美随笔散文的最高水平,在北美读者中享有口碑。十几位美国中文作家的风格各异,或凝重深挚、或典雅飘逸、或质朴温厚、或张扬肆意、或风趣辛辣,这些专栏文章呈现出多元化美国带给他们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耐人寻味。因为身在美国的缘故,无论是谈论美国还是中国,回忆过往还是剖析现实,读来都给人以新鲜感。书中收录的许多文章堪称经典。
序
2004年暮秋,相当意外,我被安排担任《侨报》副刊编辑。自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我已经与文学渐行渐远,更何况又是在美国。我不确知这是不是一次必然的回归,因为仅持续一年的副刊编辑经历,重新让我与文学沾黏在了一起。说实话,在当时的情境下,编辑这些文字,就仿佛在异国不期而遇一位久违的老友,是既熟悉又温暖的。也是从那时起,愈来愈远离我投身多年的财经报道,某次在电话中我和一位国内同事打趣,如今我离华尔街很近,但离金融很远。
2007年年初,我接受任务,用一个半月的时间筹备设计《侨报周刊》纽约版。当时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本周刊要有一个经典的专栏随笔版,如同我喜爱的《纽约客》杂志“TalkoftheTown”,多一些审美情趣。和姚学吾教授在电话中谈起,他非常赞同,我对他说,我要请纽约最好的华文作家。因为时间紧,他自告奋勇,出马和作家们联络。由于他和多位纽约的知名作家交情深厚,很快第一批撰稿人出炉了,他们是:董鼎山(专栏名:随感录)、宣树铮(笔名鲜于筝,专栏名:细雨闲花)、赵淑侠(专栏名:漫步寻思)、陈九(专栏名:浅酒微醉)、梅振才(专栏名:一剪梅),以及姚学吾先生本人(专栏名:西苑雅集)。征得董鼎山先生同意,版名采用了他一本书的书名“纽约客闲话”。2007年2月17日《侨报周刊》纽约版(2011年9月更名为《侨报周末》)创刊号如期出版,“纽约客闲话”首次与读者见面。因缘流转,后来陆续加入的作家有:赵淑敏(专栏名:人间潮汐)、张宗子(专栏名:兴之所至)、王海龙(笔名海宁,专栏名:曾经沧海)、朱小棣(专栏名:闲读拾偶)、任寰(笔名瓷娃娃,专栏名:都市涂鸦)、卢蜀萍(专栏名:紫蜡笔)、辛梓(笔名众小川,专栏名:浮世萤火)、蔡维忠(专栏名:美国故事)、刘荒田(专栏名:落日楼头)、陈安(专栏名:艺苑草)、顾月华(专栏名:说东道西)、谢凌岚(专栏名:金色笔记)、穆青(专栏名:莱蒙湖)、鲁鸣(专栏名:倒着活)。作者和发行的范围也扩展到纽约以外的地区,这期间,人来人往,而董鼎山与宣树铮两位先生每周一篇,即使在病中和旅行时也从未中断,陪伴这个栏目走过8年多的岁月。
记得一次在纽约华埠的聚会上,一位老者拉着我的手说,每周六早上,他们都会找来“纽约客闲话”的文章读上一阵,版上的几位作家已经和老朋友一样了。何止他们,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回想这些年蛰伏在编辑部的桌案前,时光从指间流过,外部世界疾驰而去,而我却如蜗牛般,踏着极不和谐的慢步。感谢学佛给予我耐心,让我在步入中年后,终于学会不给自己预设目标,只要专心走路就好。可是,如果问我假使没有“纽约客”的陪伴,我会不会走这么久,我没有答案。
每个周一,照例是我编“纽约客闲话”的时间,心情最是放松。为了不叨扰其他编辑,读到高兴处只在心里大笑,感动得落泪,也是常有的事。
就在我编辑这本小书的时候,董鼎山先生走了(2015年12月19日董鼎山先生于纽约辞世)。在他去世的那个周末,《侨报周末》刊出了他的最后一篇文章。当时他因在家中摔倒,手术后被送往康复中心,到他去世总计三个星期。住院前,他在我这里正好预留了三期稿件。我不得不相信,冥冥之中真有天意,让一个一生以写作为最大乐趣的人的心愿得以圆满。他写到93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没有他的这些日子里,我被一种绵绵不绝的忧伤缠绕着。不仅仅是怀念这位我所熟悉敬重的长者,我隐约感到,他的过世代表了那一代人的文学经验的远去,我们曾经受其滋养,并组成了我们自己的文学记忆。当然,我也并不悲观,在纸质媒体和文学刊物日渐衰微的今天,相信文学终究是不死的。
有关“纽约客闲话”的文章,作为编辑,自然禁不住喜爱。这些文章透露出不同层次的美国体验,也许会令国内读者感到新鲜,由于疏离国内的中文语境,作家的文字修炼更为纯粹,论说叙事,文气畅达,显出个人的审美趣味。有关散文和随笔的特色,著名散文家王鼎钧先生曾经有过非常绝妙的归纳,在此恕我借用一下。他形象地将“纽约客闲话”的散文风格分类为“土”“石”“沙”“玉”四类。“土”散文沉实厚重,境界包容大;“石”散文奇峭多型,结构多样;“沙”散文冷酷奇幻,自成一格;“玉”散文精致细密,技术求精,内涵求美。他说仅就散文风格而言,无优劣之分。
编辑这本精选集对我来说是容易的,又是困难的。我对这个版的文章非常熟悉,可是想要从刊出的180余万字的文章中,选出10万字来,颇费了些脑筋,最先选出15万字,然后再忍痛筛选下许多好文,滋味不好过,有些作者仅有少数篇幅,还有些没有一篇文章收入本书,我在这里只好对作者们说声抱歉了。希望以后有机缘出版全本可以补这个缺憾。
依照主题,我将全书分成五个部分,由于作家们在内容和风格上各具特色,这样的编排不尽完美,却也只能暂且如此。所幸这里的每一篇文字都颇值得一读,可以补编辑的不足。
最后,我要把这本集子献给纽约客闲话版的作者们,以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激与敬意。当然,我还要感谢向出版社推荐我的刘荒田先生,没有他,就不会有这本小书;感谢副刊文丛的主编李辉先生,因为他的创意填补了一项空白;感谢我供职的美国《侨报周未》提供给我这样一个平台,使得“纽约客闲话”这个园地得以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感谢我的同事编辑程旦佳多年来一直辅助我编校。希望有机会读到这本小书的读者,和我一样喜欢其中的文章。
感恩所有的好因缘。
刘倩
2016年2月13日于纽约
刘倩,女,国际关系学院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硕士。媒体人,曾于北京任职英文杂志及财经媒体多年,先后担任记者、编辑、首席记者及要闻审稿工作,写有大量新闻专访及财经评论,并涉足专栏写作。2001年移居纽约,参与创办《侨报周刊》(后改名《侨报周末》),及纽约当地文学活动组织工作。现任美东《侨报周末》主编,北美中文作家协会理事。
序
一 美国种种
“ 丑陋的美国人 ”
游历 “ 富人国 ”
虚构的总统魅力
参议员的行为艺术
种族脸谱
如果山姆大叔不高兴
且看 世纪的女权运动
在美国 她是玛丽 ? 居里
淡定
面子与尊严
诗人
二 书文漫话
想象年轻的庄子
棋子与刍狗
羽扇纶巾
诗人与名节(一)
诗人与名节(二)
诗人与名节(三)
诗人与名节(四)
知堂谈鲁迅小说
杨绛和钱锺书
金庸小说的人名
书衣文录
沉默的王小波
行云止水 弛中有张
点点胭脂红
古都闲话
三 时评杂议
牛津先生乱弹琴
思想的风筝
白短裤红趾甲
逼疯莫言
石头能让人不朽吗
一衣带水
轰炸广岛的人
也论月亮与臭虫
旗袍与开衩
装嫩 发嗲 犯贱
握手的起源
昭君无怨
李二先生是汉奸吗
求婚
钻石也是石头
四 纽约灯火
拍卖曼哈顿
孤独纽约
漫步纽约的作家
摩天 “ 石笋 ” 时代来临
纽约 “ 穷人门 ”
“ 圣水 ” 危机
阿凡达时代
硝烟弥漫的爱情
吉尔先生的幸福蓝领生活
乌拉
长蛇阵
市长传奇
五 故国悠悠
磬声
临顿桥
前世今生
一对夫妻的真实故事
驴话
四姐
帖缘
龟友
哭泣的老母亲
三过六榕寺
寂寞桂林公馆
逼疯莫言
陈九
看这文章的题目,或许有人认为我要逼疯莫言。其实这事跟我无关,我倒觉得当下媒体有逼疯莫言的倾向,甚至我怀疑他们暗中挂赌,疯了一赔几,不疯一赔几,否则怎会如此起劲儿。
莫言获诺贝尔奖后,媒体给予报道是应该的,连我这个海外业余写手都被越洋电话采访过。记得我当时说了这么几句:莫言获诺贝尔奖不仅提升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也提升了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华文文学的概念包括一切用华文写作的文学作品,无论作家什么国籍,身居何处,只要用华文写作,都将从莫言获奖中受益。文字是文明的载体,文学是文明的结晶。中国文学引领着华文文学的发展,是华文文学的源头和主体,这次莫言获奖再次说明了这点。
现在看来,这些话跟废话差不多,不过很庄严。我当时以为,莫言是作家,即便获诺贝尔奖还是作家。作家是写作的,不是演戏的,不应像范冰冰、李冰冰等电影明星,动不动就出来亮相。更不应像政客,时不时得曝光,否则就怀疑被“双规”了。作家得奖,得完您赶紧回家,该干嘛干嘛去。
但情况跟我想的不同,媒体看来并不在意庄不庄严。他们跟莫言没完没了,搞得莫言比范冰冰、李冰冰等明星还忙。我敢说,前一段时间范冰冰、李冰冰的出镜率肯定比不上莫言。那个架势,翻箱倒柜跟缉拿逃犯一样,抓到有赏,这些记者抓到一则莫言的新闻肯定有赏。你信吗?反正我信了。
也罢,谁让我们得奖心切,从林语堂那一辈就惦记诺贝尔奖,终被莫言攻破,美就美几日吧。没想到说时迟那时快,媒体这通忙活,围着莫言打转,有报道说,莫言已6个月未出新作。天哪,莫言这回改摊贩了,三五个月就得上批新货,由明星到摊贩,真是逼疯莫言不偿命。写作是个人的创作行为,凭感觉,不是大庭广众下耍猴儿。先物质诱惑,再舆论相逼,作家原本就脆弱,如此相逼岂不要废了莫言吗!咱们这儿好容易出个诺贝尔奖得主,最不珍惜的恰是咱们自己。中国文化好像有此种恶习,凡杰出者,出来一个毁一个,庸俗无底线,高尚无出路,令人不禁扼腕。
我看莫言已经有些语无伦次了,半疯了。最近与诺贝尔奖得主库切的对话几乎不在同一层次。比如对诺贝尔奖政治性的议论,有必要一口否定吗?我们生活在政治空气里,根本无法摆脱政治的浸透,也不符合实情。诺贝尔奖的政治前科累累,不胜枚举,它没颁给鲁迅,没颁给老舍和巴金,却颁给莫言,真说明莫言比鲁迅、老舍、巴金都强?就没一丝其他考量?如此否定是因为无知还是出于某种私心?无论什么,都体现不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家风范。再比如,你说诺贝尔奖奖金非纳税人的钱,因此你不必为此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这叫什么话?诺贝尔奖奖金来自诺贝尔家族,难道你对瑞典就该负什么责任?如果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全靠金钱驱动,当年文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呢?我倒不在乎你是否有这种情怀,我在乎的是,如果你没有这种情怀,而用物质衡量精神和责任,这种习惯性思维,能出何种文学呢?
歇手吧!这不仅是对媒体和社会,也是对莫言本人的呼吁。英语有句话叫“Leavehimalone”,就是不要打搅他的意思。不要打搅,更不要上瘾。作家就是个影子,不能老用强光照,一照就没了。莫言得的是文学奖,他命中注定只能当作家。希望媒体和社会尊重这份不光属于莫言本人的荣誉,留给他一份当作家、当大作家的平静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