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集选辑了作者在学术论文中的重要代表作,分为四部分:“李白研究”“杜甫研究”“唐代诗人与中外作家比较研究”和“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研究及其他”。其中“李白研究”选有十二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杜甫研究”选有七篇,“唐代诗人与中外作家比较研究”有七篇,“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研究及其他”选有唐诗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唐诗与道教、唐诗与墨家、唐诗与酒等文化关系的研究等。
自序
本书共选入33篇论文,皆已在杂志或有关论著上发表过,其具体出处皆在论文之末加以注明。之所以选这些文章,是因为这些论文在学术界还有一定的影响,我自己也认为还是有些学术价值可供借鉴的。这些论文共分为四部分,一是李白研究,二是杜甫研究,三是唐代诗人与中外诗人比较研究,四是唐诗文化精神研究及其他。这四部分基本包括我30多年来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但研究的重点还是李白和杜甫。
我之所以选择李白与杜甫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个人兴趣。在青少年时期,我特别喜爱李白,喜爱他大气磅礴、气势宏大、大开大合的七言歌行和灵活多变、构思巧妙、出神入化的五、七言绝句,更喜爱他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少年精神。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学习传统诗词的感受,对饱经人间冷暖、世事沧桑而有深刻思想文化内涵的杜甫的诗渐加喜爱,尤对杜甫的格律谨严、对仗工整而又下笔有神的五、七言律诗深感兴趣。
二、师承原因。在李白研究方面,深受我的研究生导师、河北大学教授、首届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詹锳先生的影响。詹锳先生是现当代李白研究的泰斗人物和奠基者,曾主持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作为他的弟子,本人是此书的主要撰写人之一,并参加此书的整理工作,这对我的学术研究的锻炼和提高很大,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李白研究的兴趣。在杜甫研究方面,则受到河南大学华钟彦教授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初期,我曾向华教授请教唐诗和传统诗词的创作和吟咏。他作诗师法杜甫,特别擅长五、七言律诗的创作和吟咏,所吟咏的诗歌也多是杜甫的律诗。因此我对杜甫诗歌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
限于篇幅,本书仅收入了个人认为较有学术价值部分的研究论文。所选入的文章,大部分是单篇论文,以前没有编入我的论著和论文集的文章,为的是减少读者对原文发表刊物检索的困难。本人的思想认识和研究水平有限,若这些文章能对大家还有些参考价值,有所启发,则本人就感到十分欣慰了。
葛景春
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2016年8月25日
葛景春,开封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资深研究员,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李白研究会原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攻唐代文学研究。
白研究
自由精神与理想主义
——李白思想新探
以超越的眼光俯察宇宙和人生
——李白与庄子哲学
李白诗歌与庄子美学
李白与赵蕤的《长短经》
李白与自由精神
李白诗歌与《孙子兵法》
李白其人其诗的丝路文化色彩
李白诗歌与盛唐音乐
李白歌诗与盛唐草书
李白由东鲁入京考
李白“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是在东都洛阳
古集原载词二首 遗韵曾传魏夫人
——李白词二首新证
杜甫研究
杜甫的人格魅力
杜甫审美思想的和谐理念
唐诗成熟的标志
——论杜甫律诗的成就
杜甫与唐代中原的“文选学”
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
杜甫与洛阳京城文化
杜甫与长安京城文化
杜甫在秦州的李白情结
唐代诗人与中外诗人比较研究
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
不是幡动,是心动
——试用接受美学的观点重新解释李杜优劣论
李白与屈骚精神
李白与谢灵运的山水诗
——兼论《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旨
盛唐两大布衣山水诗人
——李白与孟浩然
文坛千古两谪仙
——李白与苏轼比较研究
东方诗仙与西方诗魔
——李白与拜伦比较研究
王维、孟浩然异同论
唐诗文化精神研究及其他
论唐诗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影响
唐诗与道教文化
墨家与唐代侠士文学
诗酒风流
——试论酒与酒文化精神对唐诗的影响
李商隐无题诗解构
附录
一、作者出版著作目录
二、作者发表主要论文目录
一、中国士人自由精神的回归与发扬
中国士人的自由精神,有一个成长、高涨、受挫及回归发扬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士人开始走向历史舞台,人格开始独立,自由精神空前高涨的时期。春秋时期,士人从贵族中分化剥离出来,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游说于诸侯之间。由于周王室礼崩乐坏,对天下失去了控制,同时也对思想统治失去了独霸的地位,诸侯各自为政,这就给士人才智的施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式微,诸侯逐鹿中原,争揽人才,士人入楚则楚强,归秦则秦重,士人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这个时期,诸子争相立说,各自为学说寻找实现的机会和能够重视自己才能的君主,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于诸侯们要借助于士人的才智,故士人们在众诸侯国中选择的机会极大,不一定要依附某个固定的君主,这就助长了士人的独立意识和自由精神。他们常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力量,或为王者之师,或与君主抗衡。孔子弟子子夏为魏文侯之师和齐人颜斶抗礼于齐宣王,就是著名的例子①。此外像“说大人则藐之”的孟子,视官爵为“牺牛”的庄子,都有一身不事王侯的傲骨。他们上为王者之师,下为霸者之友,以平等的身份来与王公贵族交往。先秦士人这种独立自主的人格,不依附王者的自由精神,为后世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先秦的诗人中,屈原也是一个颇具自由精神的人。为了恪守自己的理想而不屈从于浊流,他选择了死。到了秦汉之世,由于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形成,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的统治,因此士人的社会地位大为降低,他们与统治者的关系从主客关系变成了主从式或主奴式的君臣关系,依附王权的程度也越来越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