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解读晚清朝政变局的历史读物。全书通过对晚清70年朝政大事的叙述和分析,挖掘了晚清政府的内忧外患,揭示了其一步步走向灭忙的根本原因。全书资料翔实,以史实为蓝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客观、到位,是研究晚清历史的权威著作。
晚清之所以走向灭亡,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既有内部政治制度的落后、也有朝廷重臣的腐败;既有外敌的入侵,也有皇室后继无人而导致慈禧一手遮天。在多重不利因素的形成合力的情况下,晚清这艘破船再也承受不住了,终于倾覆。
从 1840 年到 1912 年的晚清 70 年,是一个充满了历史事件和风云人物的时代,长期吸引人们的注意。
读者若想要较全面了解晚清史,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要涉及的,即必须深入认识在这 70 年间,朝廷皇室在宫廷内外危机的紧逼下,因自己的无能、保守、偏执如何走向覆亡(这里不涉及辛亥革命发生的具体过程,那是革命派的事)。为说明此过程,作者就写了这本书。
总的来说,晚清皇室危机分为两大类:来自皇室外的危机和来自皇室本身的危机。
相对来说,来自皇室外的危机比较容易化解,比如说:由于有曾国藩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就化解了太平天国与捻军所引发的危机;由于签订了不同的条约就化解了英法联军与甲午战争引发的危机。而且这类危机直接延续的时间相对都不长,当然有后果,不过那是后话。
但是来自皇室内部的危机就不同了:
首先,它延续时间长,可以说,在整个晚清的 70 年中,皇室内部由于有形式多样的权力之争,使朝廷一直处于各种盘根错节、脉脉相承且诡谲多变的内争危机中。
其次,有些皇室危机只限于皇室内部争权夺利,倒还容易解决,但有些皇室危机却还引发了巨大的外部危机,使内外危机结合,那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朝廷内皇权危机立大阿哥之争导致利用义和团引发八国联军庚子之乱。
再次,晚清时主要的皇室危机实际上是无解的:慈禧太后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垂帘听政与独裁专政,是产生晚清皇室内部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而这是不可能解决的,并且随着她掌政时间愈久,皇室危机就愈严重,最终导致大清皇朝覆亡。
最后,当时的朝廷整体封闭、保守、顽固抗拒新思潮、抵制并拖延实施真正有效的改革,这就使得朝廷本身错过了可以挽救自己覆亡的机会。
这些内外危机在晚清 70 年内,交错呈现并叠叠相加,其后果当然难以破解。
本书前后十三章的内容,步步相随,揭示出1850年后逐步发展的晚清皇室危机,让读者朋友明白这个朝廷如何不可抗拒地逐步走进亡途路。
最后的最后,再特别说明一下,本书说的是紫禁城如何走向覆亡的大事,而不是紫禁城内的宫廷琐事。
刘晨晖,男,1935年生,湖南醴陵人。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83年获瑞典皇家工学院技术科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瑞典皇家工学院技术科学博士荣誉学位。历任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出版的历史类作品有《见证民国》等。
第一章 晚清皇室危机溯源起自咸丰时期
11. 危机之源:为立嗣君掌社稷,道光皇帝错选咸丰
12. 太平军起:进剿太平军失败,朝廷已经无兵可用
13. 又蒙外患:英法联军攻北京,僧格林沁兵败通州
14. 苦命天子:抛宗庙社稷,咸丰皇帝仓皇北走热河
15. 皇室蒙灾:恭亲王签约成功,咸丰帝却病死承德
第二章 意义深远且速战速决的辛酉政变
21. 铁面无情:肃顺强硬治政
22. 因计结仇:劝皇帝思身后,皇家应重演钩弋故事
23. 贵在神速:辛酉政变,八大臣不堪一击全盘覆没
24. 悲剧开始:同治幼年即位,造成皇太后垂帘
第三章 皇权衰落无可奈何但见湘淮势力做大
31. 无兵可用:江南大营第二次被攻破引来的危机
32. 鸟尽弓藏:恐因功高震主,曾国藩自请遣散湘军
33. 痛失大将:剿捻军却中埋伏,僧格林沁亲王毙命
34. 排外始兆:曾国藩和李鸿章相继办理天津教案
35. 暗潮涌动:朝廷低调处理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
36. 惊天预言:赵烈文断言五十年后大清皇朝覆亡
第四章 同治皇帝早亡使皇太后垂帘听政再成定制
41. 桀骜不驯:少年天子行事荒唐,竟然怒贬恭亲王
42. 死不足惜:寻花问柳致同治皇帝早夭
43. 难题错解:载湉继位,慈禧再垂帘
44. 后宫悲剧:光绪不喜欢皇后,慈禧太后处死珍妃
第五章 股肱之臣恭亲王几度浮沉与朝廷内争
51. 君臣兄弟:咸丰皇帝与恭亲王之间的微妙关系
52. 皇家栋梁:殚精竭虑为社稷,叹恭亲王几度沉浮
53. 走出愚昧:从理藩到外交,恭亲王首建总理衙门
54. 绸缪王事:恭亲王之死加速了大清皇朝的覆亡
55. 历史谜案:共掌朝政二十年,慈安太后突然暴毙
56. 王气森森:贬兄长、讨好太后的老醇亲王
57. 假造奏折:不能让醇亲王成为实际太上皇
第六章 帝师愚昧、皇帝软弱导致严重后果
61. 浅薄愚昧:甲午战争翁同龢糊涂办事一再误国
62. 瓜分危机:翁同龢处理胶湾事件后的严重形势
63. 戊戌变法:光绪皇帝亲政十年以维新失败告终
第七章 欲废皇帝立大阿哥导致义和团庚子之乱
71. 太后再出:慈禧太后三训政,欲废光绪立大阿哥
72. 巴结奉承:何以端郡王之子溥儁会立为大阿哥
73. 义和团起:四任山东巡抚对义和团的不同态度
74. 酿成大祸:立大阿哥遭冷遇,端郡王怒引义和团
75. 端王死党:引义和团入京成乱的军机大臣刚毅
76. 西幸长安:庚子蒙乱京师陷落,太后、皇帝忙西逃
77. 无人勤王:不承认朝廷上谕,东南各省实施互保
78. 严重后果:庚子战败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
79. 消除后患:回銮京师废大阿哥及他的悲惨下场
710. 自我标榜:慈禧太后竟全然推卸自己应负责任
第八章 庚子之乱后朝廷被迫宣布实行新政
81. 影响深远:庚子之乱《辛丑条约》签订后果严重
82. 下诏变法:万般无奈被迫实行新政
83. 时代车轮:君主立宪主张兴起又构成皇权威胁
第九章 执掌政权近半个世纪的慈禧时代结束
91. 扑朔迷离:死因蹊跷,帝、后两天均死亡
92. 历史遗憾:假如历史真能让光绪皇帝掌握政权
93. 落日残阳:帝室凋零,慈禧时代结束与宣统登基
94. 一代新星:年轻的摄政王载沣政坛风云直上
95. 翻云覆雨:慈禧太后手段高超,控制政权半世纪
第十章 实施新政过程中各种势力间的斗争
101. 荣禄死后:庆亲王由于处理义和团冷静而受宠
102. 皇族内阁:皇室权贵揽权激化与立宪派的矛盾
103. 狼狈为奸:庆亲王与袁世凯相互勾结吏治腐败
第十一章 实施新政十年为何不能挽救清皇朝覆亡
111. 财力不支:全面改革必须有巨大财力支持
112. 官制难改:核心改革受到既得利益集团反对
113. 尾大不掉:彰德秋操显实力,威胁皇权抑制项城
114. 敷衍民意:不作实质改革造成权贵争权大失民意
115. 种豆得瓜:新政对皇朝专制体制就具有颠覆性质
第十二章 辛亥革命浪潮下袁世凯逼皇室退位
121. 武昌首义:新军协统黎元洪被举为军政府都督
122. 威胁京畿:滦州兵变迫使清朝廷立即实行宪政
123. 权臣纂国:朝廷对形势已失控,袁世凯重掌军权
124. 皇朝末日:南北议和获承诺,北洋逼宫清帝退位
125. 历史结论:从晚清的朝政人物看清皇朝的覆没
第十三章 清帝退位后尚留的历史尾声
131. 天出二日:袁世凯称帝与尚存清朝廷达成默契
132. 黄粱一梦:张勋领六千辫兵入京,演出复辟闹剧
133. 最后消失: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皇朝消亡
附录一 清朝政权纪元
附录二 晚清时代纪元表
附录三 晚清七十年大事回眸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