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是印度史上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诗歌、戏剧、小说、哲学、政治和音乐绘画方面均有高度成就,他的作品,构成印度文艺复兴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一个重要侧面,对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艺运动产生重大的影响。1913年以《献歌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这样评价泰戈尔的作品:富于高贵、深远的灵感,以英语的形式发挥其诗才,并糅合了西欧文学的美丽与清新;他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在宽广、平静且被奉为神圣的印度森林中臻于完满的文化,一种首先寻求与自然生命本身不断增进谐美,而达致灵魂安谧的文化。
本书收入泰戈尔标志性作品《献歌集》(《吉檀迦利》)以及《游思集》和《采果集》,是一个富于东方哲思而又不乏西方情调的自由而静谧的诗歌世界。汤永宽的译笔优美典雅,契合原作风格,堪称诗苑中的佳品。
译者前记
汤永宽
罗宾德罗那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是印度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也是一位世界闻名的文学家。他出身于加尔各答的一个地主家庭,十五岁就开始写作。在六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写了几十个诗集、十几部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以及不少戏剧、散文、政论等。他同时又是作曲家、画家和教育家,写过不少爱国歌曲,在印度广泛流传。但泰戈尔主要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集如《新月集》《飞鸟集》《吉檀迦利》《园丁集》《游思集》等已先后在我国翻译出版。
《献歌集》即《吉檀迦利》,是泰戈尔首先由孟加拉语写成,1912年又由诗人自己将此诗译为英语,在加尔各答印度学会集Gitanjali,Naivédya和Kheyá三书以上及少数发表于刊物的诗作以有限的印数出版单行本。1913年3月由英国麦克米伦印刷公司出版英语版《吉檀迦利》。
译者此次据麦克米伦1953年第三版译出,英译本在书名《吉檀迦利》之下有小标题Song Offerings,表明此诗系奉献之歌。前人在翻译此诗时从孟加拉语的音读译为《吉檀迦利》,而未据孟文意译,致使数十年来一般中国读者只知此诗为泰翁所作,而不知此诗之题旨何在。
译者以为此诗宜据原文意译,使读者顾名思义,故现特名之为《献歌集》,读者将从中感受到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神,对大自然,对所眷爱的人呈献的赞颂;对生与死,欢乐与悲痛以及世事沧桑等的咏叹和深思,具有宗教的纯真与虔诚和哲学的深湛的思辨,《献歌集》受到广大读者的推崇和喜爱,在英语本出版的翌年即1913年诗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译者于20世纪50年代始译泰氏散文诗,1957年出版《游思集》。此后因风云变幻,介绍外国文学成为禁区,翻译不得不中止。及至改革开放,于80年代续译并出版了《采果集》。此时国内百废俱兴,因职务所需,精力转向创办并主编刊物(《外国文艺》双月刊),翻译介绍工作亦侧重于欧美现当代文学,特别是现代派文学作品。
这次应花城出版社林贤治先生之约又新译泰戈尔散文诗一种,不胜欢快。我与泰翁神交五十年矣,现忽忽已八十有余,两鬓如雪,耳不聪目不明,已不堪译事之劳作,此次欣然应命,殆为我最后之译作矣。回忆五十年来从事译述,自泰翁的散文诗集始,复以泰翁的《献歌集》终,实为巧合。而从事译作达五十年,多承读者支持和关爱,在此更表示深深的感谢!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于上海闵行颛桥敬老院
作者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出生于加尔各答的一个地主家庭。1878年到英国攻读法律,却钟情于英国文学。1890年接管家族产业,在船上定居,广泛接触乡村社会。1901年离开家园,投身教育改革。1905年参加民族独立运动,并创作了大量反映这一运动的文学作品。1913年以《献歌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组织反战和平团体,去世前发表著名论文《文明的危机》,表达了民族独立的坚定信念。
代表作有《献歌集》(《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游思集》《采果集》《文明的危机》等。
译者汤永宽,江苏常州人。生于1925年8月,194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国文学语言系。曾任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外国文艺》主编,上海市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副会长。译著有诗剧《钦契》(雪莱),散文诗《游思集》《采果集》(泰戈尔),长诗集《情歌·荒原·四重奏》(T·S·艾略特),长篇小说《城堡》(卡夫卡),中篇小说《在蒂法尼进早餐》(卡波蒂),《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萨特,合译),《卡夫卡传》(布罗德),海明威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与《一个不固定的圣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