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之人,其学术思想更是由中国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对后世影响巨大。
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精华在于以心为本,提倡善念,用善念指导行动,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有情操的人。本书包含了王阳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选取其哲学的精华部分予以深入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相对客观的阐释,以帮助读者理解其知行合一学说的精华。不得不说,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从根本上为人们解决了关于利益、欲望、行为的困惑,让人们可以更加理性地区看待一件事,用善念来做真正的自己。
领略心学精妙,强大自我内心。
王阳明创立的阳明心学及儒、释、道之大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序言
明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 年,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说。所谓知,主要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是指人基于道德意识所进行的实践活动。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行是知的表现和内涵,二者缺一不可。
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王阳明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与行是合二为一的,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因为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阳明认为,知即道德,是人行动的指导思想,一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按照道德的要求去做,就可以达到自身内心对道德的期许,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如果说一个人不按照道德的原则做事,肆意妄为,随意放纵自己的行为,那么从根本上就会落入非道德的误区,让自己无可奈何,也始终走不出来。
王阳明,字伯安,名守仁,是今浙江余姚人。也许生不逢时对于他来说是悲哀的,但更是幸运的。出身官宦世家的他并未因此放弃读书,反而胸怀大志,饱读诗书。祖父的离世,两次科举考试的落榜都没让他放弃要成为圣人的伟大志向。考取功名本以为可以平步青云,却因为敢讲真话遭到他人的诋毁。被贬贵州虽然百般苦难,但他却不放弃,最终成为一代大儒,成就了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明朝的政局动荡不安,王阳明心力交瘁,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面对刘瑾的为非作歹,他选择仗义执言,他以为自己的话语能够点醒皇上,却没想到只是六品官员的他起不到什么作用。结果,他先是被廷杖四十,后又被贬谪至荒芜之地贵州龙场。
在贵州龙场的日子,王阳明遭受了此生最大的磨难。官吏的刁难,人们的欺凌,虽然让王阳明无奈,但是他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志向,更未自暴自弃。他克服困难,在领会儒家失传已久的格物致知要旨后,洞察人内心的真实想法,领悟知行合一的智慧,最终创立了影响后世的心学。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与朱熹的理学思想相对立。他反对程朱理学将知与行分开、先有知才能行的说法,纠正了朱学关于知行的一些偏见。他的知行合一学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他要求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念消灭在萌生阶段,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都会受到利益、欲望的牵绊,都可能会与他人发生各种想不到的争执和麻烦,也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我们该如何面对,又该如何处理,归根结底要用内心的力量,用善念来解决,秉持内心的原则和意念来引导自己的实践行动。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对于生活在物欲膨胀、快节奏生活时代的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逐渐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我们需要停下自己匆忙的脚步,释放自己内心的力量,在沉着冷静中不断地发现新的自我,不忘初心,成就最优秀的自己。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精华在于以心为本,提倡善念,用善念指导行动,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有情操的人。
第一章 修心
修心则成己,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大有作为
人生在世若想成就自己,就一定要修心。心好比一面镜子,世间万物皆融于心,心强大,则改造万物的能力强;心弱小,则被外部困境所扰。唯有内心强大,才能掌控万物,有一番大作为。
1. 内心强大靠修行…2
2. 有心念不浮躁…4
3. 心狭隘则祸患成…6
4.思一二,不思八九…9
5. 清净之心不动气…11
6. 多修成己心…13
7. 内心强则作为生…15
第二章 诚心
坚守纯粹心,做一个至诚之人
人要有一颗诚敬心,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他人心怀敬意。当至诚成了行动的准则时,不但在做人上能够坦坦荡荡,在做事上也会打开更多方便之门。
1.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20
2. 保持本色,显露真情的一面…22
3. 朴实的人生态度很重要…24
4. 不欺不诈,信守承诺…26
5.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8
6. 诚信是做人的大原则…30
第三章 良心
知行当合一,有良知才知何为善恶
心本无善恶之分,然而怎奈世间诱惑太多,于是,人人逐利丧失了原本的良知。要想拥有豁达心境,就要为善除恶,找回原本的良知。然而只有想法是不够的,关键还要身体力行,只有把想和做合二为一,才能成为一名言行一致的人。
1. 心为本,见闻出良知…34
2. 良知为尺量万物…36
3. 欲动则善恶分…38
4. 为善除恶即修心…40
5. 无良知,行而改之…43
6. 身体力行存良知…45
7. 言行一致做高尚之人…47
8. 知与行,合二为一…49
第四章 宽心
宽厚得大道,身心淡定无烦恼
把心放宽,外界的烦扰就无法打乱内心的安宁。那些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人,常会情绪激动、心浮气躁,外界的压力一次次地冲击着他们的底线,搅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使他们少了气定神闲的坦途。
1.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54
2. 看破世间繁华,不动于气…56
3. 能够包容他人的过失…58
4. 身处泥泞,遥看满山花开…60
5. 心胸狭窄的人会无路可走…62
6. 让生活回归简单…64
7. 空心,才能容万物…66
第五章 静心
静坐察己过,他人是非与我何干
眼不明心不亮,所以人常常只见他人过失,不见自己缺漏。独自一人时,何不静静坐下来反省自己,好好想想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与其谈论他人是非,不如潜心修炼自己的心性。
1. 先静坐再自我反省…70
2. 察己过修心境…72
3. 他人是非莫放心上…74
4. 闭口不论他人事…76
5. 好话说多不如不说…78
6. 人仰改过之心…80
7. 谨慎心三思后言…82
8. 人错则需省己…84
第六章 动心
心外皆是空,少动心还要多用心
心即是理,名利、荣誉、苦难,这些心外之物不过是虚空,对于这些虚空之物,又何必动心呢!心动,则外部荆棘丛生,轻则烦恼生,重则身心俱伤,少动心才是人生正道。用心修行,人生自然得清净。
1. 心外无物莫动心…88
2. 名利好,动心则烦恼…90
3. 荣辱毁誉皆浮云…92
4. 少动心就是养心…94
5. 耐住寂寞则苦尽甘来…96
6. 内心强大不为物扰…98
7. 一意只修平常心…100
8. 多尽心,心道既成…102
第七章 用心
格物无动静,有事没事心不可不思
世间万物本无好坏之分,只是因为心有喜恶。修心重在心的磨炼,所以,有事也好没事也罢,勤思考是不会错的,心不能空,一旦空下来,就会被各种迷茫、欲望、嗔念填满。唯有时时思考,才能留住心性本真。
1.格物重在心而非物…106
2. 明理顺道才能正心…108
3. 有事没事常思考…110
4. 心如铁,不思则锈…112
5. 抱朴守拙留心性本真…114
6. 真糊涂不如装糊涂…116
7. 无根之本难长久…118
8. 心正谓其主一之功…120
第八章 治心
内法而外情,方圆之道是处世大智慧
为人处世不能不讲原则,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原则性太强反而会令人敬而远之。但没有原则也不行,最好的处世之道就是外圆内方,表面上给他人留足情面,内心则依旧坚持原则,唯有这样才能情法两全。
1. 处世哪能没原则…124
2. 留情面才能有朋友…126
3. 圆中有方,处世不慌…128
4. 情法相申大智慧…130
5. 心聚万物多一点包容…132
6. 多权宜,灵活处世…134
7. 透彻心看清谁是至诚人…136
第九章 小心
君子当慎独,处处谨慎就是圣算
面具就是烦恼,那么,何必戴着烦恼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独处之时,尤其要谨言慎行,修心就是修根,唯有根稳定,我们才能时时戒惧,远离放纵和欺骗。无论何时何地,克己之人才会更有圣算。
1. 何时何地心有理…140
2. 人前人后莫张狂…142
3. 放纵是修心的大忌…144
4. 克己也是修行…146
5. 面对未知当谨慎…148
6. 心为根才有圣算…150
7. 不欺人,不骗心…152
8. 尽知不如无知…153
第十章 孝心
百善孝为先,安家、持家靠孝道
孝亲是人生最大的使命,也蕴含着无尽的幸福。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其实是生命承载的智慧,而你也在行动中让下一辈见证了安家、持家的基本法则。
1.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158
2. 为父母尽点孝心…160
3. 尽孝才会让心灵安宁…162
4. 给孩子做出孝顺的榜样…164
5. 孝顺就在当下…166
6. 孝道是一种生存品质…168
第十一章 真心
事上唯求是,真用功就别做无用功
不管做什么,都要实事求是。所谓求是就是追求真理,倘若我们一开始追求的就是名利,路走错了,用功越多错的也就越多。用明镜心看清是非路,不要做无用功,只要方向正确,尽心尽责多用功,自然能够马到成功。
1. 尽责方可成事…172
2. 求是不可走弯路…174
3. 事上磨也要用功…176
4. 小心做的都是无用功…178
5. 成败之别在功夫…180
6. 不困惑,明镜心做正确事…182
7. 主次分清事易成…184
8. 不为利扰,不为事悲…186
第十二章 善心
至善而心止,大智大诚做人中龙凤
修心并非没有止境,做到了至善,我们就是大诚大智之人。心至善,则没有任何执念,也就会放下私心,学会利人。人在俗世,这是不可改变的,但我们却可以用一颗出世之心来做入世之事。
1. 无执念即是大智…190
2. 利人方能度己心…192
3. 善,众人如水归之…194
4. 出世心做入世事…196
5. 不逾矩无偏颇…198
6. 不怕不悔从心所为…200
7. 心不动人中龙凤…202
第十三章 革心
权变即事功,别认死理,要会灵活变通
如果暂时改变不了环境,那么就要去顺应它,千万别钻牛角尖。修心并不是封闭自己,而是要把万物融入心中,只有这样才能在紧急时断臂求生,才能适时变通,从而找到成功的捷径。
1. 修心不等于封闭自我…206
2. 心即是环境的投影…208
3. 先顺环境才能立功业…210
4. 认死理必会撞南墙…212
5. 变通多一点,阻力少一点…214
6. 危急时则断臂求生…216
7. 不逞能,尽责即可…218
8. 心淡定,悲喜无益于事…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