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散文集,共收录作者新作40余篇。
胡昌国的第一本散文集《心归何处》,于2010年出版。王剑冰为之作序:《循着心灵的阅读》,王钢著文评论,曰:《有一种善良叫真挚》。
昌国拟出的第二本散文集《心有多远》,放在我的案头已有多日。他嘱我在书前写些文字。我颇费思量。我猜想,昌国已经等待得有点着急了。为此推迟出版日期,我是有歉意的。
《心有多远》的书稿,我当然仔细地阅读过了。《心归何处》,我也浏览一过。以为那文字都是真挚的,剑冰的序言王钢的评论,也都是真挚的。他们为昌国的真挚的文字送去真挚的祝福。
我原也可以学着剑冰王钢为昌国的真挚的文字送去真挚的祝福,作为一种补充,我又想说些另外的话。这就是我犹豫多时思量多日的原因。现在,我试着如此做。
昌国这个大别山村的孩子,在少年读书时,即有文学情结,小小年纪就博览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名著,又曾创作过剧本《爱国粮》,抒情长诗《放歌金刚台》。他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字是载于《河南日报》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散文是载于《百花园》的《簪子河边》。均发表于三十多年前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那第一篇文字宣示了他对文学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那第一篇散文显示了他的文学才情。
此后,大学毕业,分配到省城机关工作,时光荏苒,一去三十年。那早年的文学情结呢?那早年的文学才情呢?依然埋藏在他的心底。在一个早晨,或许是许多个夜晚和早晨,逐渐将那埋在心底的文学情结唤醒,于是,这才有了那本《心归何处》。
昌国在《心归何处》自序中说:“心归何处,心归山水文章。……但愿,从此情有了依托,心有了归属。”这种心愿归属,是颇为感人的。照我的解读,这种心愿归属,就是归真归善归美。因为,文学的本质即是向真向善向美。“心有了依托,事业也许会做的扎实,人生也许会走的坚定。”第一本散文集出版,昌国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胡昌国,河南信阳商城人。198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现在省直机关工作。主要著作有《当前农村疑难问题研究》、《生活的浮光》、《心归何处》。编辑发表的新闻作品《迎着炸药扑上去》获中国新闻奖,创作的广播剧《常香玉》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本书是作者的第二本散文集。
序
心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南丁)
自序
心有多远
家乡的枫香树
家乡的枫香树
家乡的米酒
家乡的腊肉
家乡的八月楂
家乡的葛根粉
飘香的绿豆丸子汤
清明雨
清明雨
秋雨秋意
十五望月
冬夜汤泉浴
放歌金刚台
神奇的香严寺大树
思念,寄向远方
风
夜
思念,寄向远方
飘动的思念
岁末畅想曲
我们的世界杯
心动与心痛
学写毛笔字
师恩难忘
井冈翠竹
信阳老家的做法,资料记载上很少提及,信阳老家的人也不太注重宣传,细细考察信阳腊肉的制作过程,也许能看出信阳腊肉的特点。
信阳腊肉做法其实很简单,大致有三个阶段,即腌制、晾放、卤煮。腌制,就是把屠宰后的生猪肉,砍成长条块,肥瘦相间,洗净后,晾干爽,然后用盐揉搓,有的还放上花椒、香料、姜丝,让盐和作料浸透入肉块之内。在有些农村,农民腌制腊肉,除了食盐之外什么也不放,食用起来味道一点也不差。腌好后,在盆里放三五天,这个放,还是让盐等东西能够人肉。三五天后进入第二个阶段晾放。晾放也分两个阶段,首先,就是把用盐腌过并在盆里放置三五天的猪肉挂在房檐下晾干,注意不是在太阳底下晾晒,晾个十天八天后,第一阶段就结束了,从而开始了晾放的第二阶段挂放。信阳农家会因各家不同情况,有的悬挂在房屋内的长梁上,有的会放在屋外的山墙上,这个挂放的阶段就比较漫长了,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有的甚至到第二年冬天,又开始腌制新的腊肉了。第三个阶段就是卤煮。其实,腊肉的吃法很简单,就是都有一个煮的程序,因为腊肉腌制晾晒的时间很长,腊肉基本没有了水分,很干很硬,要食用它,必须头一天就把腊肉放在清水里浸泡,浸泡一两天后才能切得开,一般用腊肉做菜,都要把腊肉用水煮熟,煮熟后的腊肉,有的直接食用,大部分是与其他蔬菜相拌,煎炒成好吃的菜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