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政策实施研究——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
定 价:76 元
丛书名: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文丛
当前图书已被 2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张善鑫
- 出版时间:2017/4/27
- ISBN:9787516194720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520
- 页码:27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公平成了教育研究的热点,也演进成为我国“基本的教育政策”。民族学校的课程是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的具体反映,也是教育公平问题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直接的体现。
《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文丛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政策实施研究: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选取了民族地区课程政策作为研究主题,把“理想的课程政策”与“现实的课程政策”在人们内心形成的心理矛盾、文化冲突等进行比较,采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对课程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心理矛盾和文化冲突进行了解读,对政策改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民族教育是国家教育工作、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和谐发展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国家对民族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改善民族教育办学条件的同时,还对提升民族教育的内涵和质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基础教育是任何一个民族步入现代化的奠基性工程,在民族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缺乏历史基础,民族地区具有现代性质的中小学是在较低的起点上发展起步的。但经过近百年来的发展,特别是近30多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就是显著的。尽管某些统计数据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诸如教育投入不够、办学条件差、教师学历合格率偏低、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其中有些问题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对容易解决。但还存在某些更为内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1)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某些重要的发展指标不稳定,保持工作异常繁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方能实现,但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还十分有限,群众的生活水平还不高。如果在生活中出现困难,子女教育就必然会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2)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课程内容远离民族地区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当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要求。(3)教学方法机械、死记硬背,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心理素质、学习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存有差异,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应能适合各民族学生的特点。正如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专家班克斯所指出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合理的民族教育模式。他们一直接受的是主流文化的教育模式。”(4)教师工作负担重、压力大,工学矛盾突出。(5)学校缺乏办学的自主权、主动性,缺乏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上述问题的存在,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还不能充分展现出来。现代化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代化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支持,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自身内部的需要和发展能力。循此,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内在品质,使其有自我再生和自我发展能力。然而,近年来,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在发展中更多的是对外在条件的关注,对提升其内在品质却关注得不够,这是值得重视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认真反思和总结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道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受制于多重因素,其中有些影响因素十分微妙。如果能够探幽寻密、深入研究,就越能够全面深入地揭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特殊性。然而,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存在着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环境和客观物质条件进行描述和研究,忽视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观条件、文化环境.精神建构的研究;重视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应然”状态的研究和描述,忽视对“实然”状态全面细致的分析;重视与发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硬”指标相关问题的研究,忽略对“软”条件的研究,部分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在今后的研究中,随着发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外部条件的逐步改善,在民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须对影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内在因素做更加全面细致的研究。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有两个:一是要重视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为学生发展所设计的“跑道”,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在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无一国家或地区不是对其有突出的认识和体悟的。
张善鑫,甘肃平凉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北少数民族教育、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著作1部,参编教材1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各1项。现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项。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近年来主要承担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视角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的框架与思路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
一 理论基础
二 文献综述
三 已有研究反思与本书问题界定
四 本书基本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选择与实施
一 研究方法选择
二 具体实施
三 资料收集
第二章 教育公平理念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课程及其政策理论
第一节 民族地区学校课程的职能
一 基于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的视角
二 基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的思考
第二节 合理“放权”的课程及政策改革
一 “放权”的目的是促进课程决策民主化
二 “放权”的实质是课程权力的分配更合理
三 “放权”的阈限是寻求课程权力的制衡点
第三节 公平理念下课程政策的人文价值诉求
一 教育公平与教育幸福复合的政策理想
“有幸福感的教育公平”的政策追求
三 探寻教育幸福之路的政策目标
第四节 确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政策理念
一 关照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经验的政策立足点
二 促进民族地区人口素质提高的政策价值
三 完善少数民族特色教育资源整合机制
第五节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理论的建构
一 落实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理念
二 构建充满张力和弹性的课程体制
三 关照学校课程特殊性的实施设想
四 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的规定
第三章 教育公平理念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政策
实施问题考察
第一节 进入现场与问题界定
一 “田野”工作说明
二 走进现场与观察
第二节 师生的课程与教学观现状分析
一 课程与教学观调查
二 课程与教学问题梳理
第四章 教育公平理念下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政策
实施实证分析
第一节 课程政策利益相关者对政策的认知
一 师生对相关规定和要求的认知
二 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政策态度
……
第五章 教育公平理念下提升西北民族地区课程政策实效性的建议
结语 促进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公平发展的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