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在以唯美主义追求为表象的审美追求驱动下,引申了古希腊面具表演的传统形式,使之成为人格面具表演概念,同时吸取浪漫反讽思想,注入自己的人生及创作中,变成了呈现多重矛盾自我的面具塑造风格。这一风格被他运用自如后,成为其技艺,形成其“面具艺术”。
《王尔德“面具艺术”研究:王尔德的审美性自我塑造》以王尔德的多重矛盾面具自我之表象为依据,向前追溯至具有审美思想的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唯美主义及现代审美主义,向后借用当代德国哲学、美学的理论观点(审美),兼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我建构)的视角对之进行审视,解释其“面具的真理”。以追求审美和自我建构为己任的王尔德,通过塑造多重矛盾面具自我,把对审美的追求推向了高峰——使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审美化,为自己的生存建构了积极、主动的意义。王尔德不愧为“面具艺术”大师。
《王尔德“面具艺术”研究:王尔德的审美性自我塑造》审美与自我建构的两个视角,在论述过程中之契合,让我们看到两者的内在统一性一一对人自身的困境与拯救途径之思考,是以哲学和美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的根基和出发点。对此命题的关注始于现代性发端时期的哲学家们,贯穿了王尔德的一生,在当今的理论界仍不断被探索与完善,值得认真思考。
杨霓,女,1978年生于云南昆明,2003年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毕业,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至今任教于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认真组织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获2005年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文科组一等奖,2013年云南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教学比赛外语组一等奖,2016年云南省第十三轮职工业务技能大赛暨“高教社杯”高等师范院校外国语言文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主要研究领域为审美主义及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先后主持并完成校级、厅级、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11篇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
引言
绪论
第一节 王尔德研究简述及本书研究的出发点
一 国外王尔德研究简述
二 国内王尔德研究简述
三 国内王尔德研究的不同阶段所反映的意识形态变化和本书研究的出发点
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王尔德“面具艺术”释义及本书的论述框架
一 “面具艺术”释义
二 本书的论述框架
上篇 多重矛盾面具表象
第一章 王尔德的浪荡子面具和严肃面具
第一节 王尔德的浪荡子面具
一 浪荡子的由来
二 浪荡子王尔德
三 王尔德笔下的浪荡子
第二节 王尔德的严肃面具
一 自幼善良、重情的天性
二 对人生的反思:审美追求
三 《雷丁监狱之歌》对英国监狱体系的批判与否定
四 呼吁英国监狱体系改革的悲天悯人面具
第二章 王尔德的异性婚恋面具与同性恋面具
第一节 王尔德的异性婚恋面具
第二节 王尔德的同性恋面具
一 王尔德的同性恋面具
二 穿梭于两个角色面具间的王尔德
三 王尔德作品中对性取向的思考
第三章 王尔德的爱尔兰爱国者面具与英国忠实臣民面具
第一节 王尔德的爱尔兰爱国者面具
一 爱尔兰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及支持爱尔兰独立运动的王尔德双亲
二 王尔德的爱尔兰爱国者面具
第二节 王尔德的英国忠实臣民面具
第四章 王尔德的基督徒/异教徒面具与新教/天主教教徒面具
第一节王尔德的基督徒/异教徒面具
一 宣扬博爱教义的基督徒面具
二 亵渎基督的异教徒面具
第二节 王尔德的新教/天主教徒矛盾面具
一 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新教/天主教影响
二 牛津时期在宗教信仰上的犹豫不决
三 成家立业后宗教信仰的动摇
四 牢狱之灾后的矛盾心态
第五章 王尔德的“社会主义者”面具与无政府主义者面具
第一节 王尔德的“社会主义者”面具
第二节 王尔德的无政府主义者面具
中篇 审美追求
第六章 德国浪漫反讽思想与王尔德在社会生活舞台上的矛盾面具塑造
第一节 德国浪漫反讽思想
第二节 王尔德对浪漫反讽思想的追随与矛盾面具塑造
一 王尔德童话的德国浪漫主义渊源
二 王尔德对德国浪漫反讽思想的全面追随
第七章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矛盾面具
第一节 王尔德唯美主义面具的形成及其矛盾性
一 广义唯美主义与狭义唯美主义
二 王尔德主张的唯美主义之主要内容
三 王尔德唯美主义面具的矛盾性
第二节 王尔德唯美主义矛盾面具的审美主义救赎特质
一 审美主义及审美救赎思想
二 王尔德唯美主义面具具有审美救赎特质的原因
第三节 王尔德唯美主义面具后的审美现代性决定其矛盾性
一 审美现代性的形成
二 审美现代性的矛盾缺陷
第八章 王尔德生活审美化与人生审美化的审美性面具塑造
第一节 王尔德多重矛盾面具的审美实质
一 浪荡子面具:唯美主义与生活审美化的契合
二 古希腊审美的同性恋文化对王尔德性取向的影响
三 王尔德审美性宗教立场面具的形成
四 王尔德审美性政治立场面具的形成
第二节 《笔杆子、画笔和毒药》:用审美建构自我的层次划分
一 用文学创作塑造自我
二 用美装点生活,使生活审美化
三 用非同寻常的人生体验实现人生审美化
第三节 王尔德生活审美化与人生审美化的审美性面具塑造
一 浅表审美化(装饰、生动、经验)
二 设计主体和生命的审美化(走向美学人)
下篇 自我建构需求
第九章 王尔德面具塑造行为背后对自我认知与建构的探究
第一节 王尔德在审美过程中对自我的关注以及探究自我的相关理论简介
一 王尔德在审美过程中对“自我”的关注
二 关于“自我”的心理学相关理论简介
第二节 王尔德作品中的自我认知与建构主题
第三节 王尔德通过作品进行的自我建构
第十章 王尔德面具塑造行为背后的个体社会身份焦虑
第一节 个体社会身份焦虑感的形成
一 身份焦虑感产生前的时代
二 启蒙运动的影响
三 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个体身份焦虑感
第二节 王尔德的社会身份焦虑与建构
一 对社会身份的追逐
二 对融入上流社会的渴望
三 失去社会身份后的绝望
第三节 王尔德作品中体现的社会身份问题
结论
一 王尔德审美性自我塑造的“面具艺术”
二 从王尔德“面具艺术”研究可以看到什么
参考文献
后记
《王尔德“面具艺术”研究:王尔德的审美性自我塑造》:
四 呼吁英国监狱体系改革的悲天悯人面具
《雷丁监狱之歌》所体现出的深沉,一方面源于王尔德对悲哀情感的表述需求,另一方面则源于英国监狱系统的种种不堪之处。正是王尔德出狱后发表的两封呼吁改革英国监狱系统的信件,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雷丁监狱之歌》产生的背景,更看到了他真诚的、悲天悯人的严肃面具。
1897年5月,就在他刚刚从监狱被释放几天之后,他写信给《每日纪事报》编辑,描述了英国监狱系统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呼吁公众重视此问题。该信以雷丁监狱的一位看守,沃德·马丁先生,由于给一个饥饿的小孩一些甜饼干而被监狱长解职一事作为开篇。王尔德认为,这个年纪最小的小囚犯实在是太弱小了,弱小到任何一个见到他的人都要心生怜悯。然而,他将要面对的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暴行。紧接着,王尔德从儿童心理学的特殊性来分析监狱系统对待童囚的态度是多么错误。在他看来,儿童的心智还不成熟,他们只能理解来自某一个人的惩罚,却不能懂得来自于社会这样一个抽象概念的惩罚意味着什么。可是,就是这样都不还懂的孩子,却要因为一些小过失被“一个他从不认识也毫无所知的人从他的父母身边带走,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孤独的、陌生的单人牢房里,面对着一些奇怪的面孔,被一个他并不能理解的制度的代表呼来唤去并受到他们的惩罚”。正是由于看守马丁出于对小孩的同情,安抚性地给了他些饼干,结果却丢掉了自己的工作。随后,王尔德回顾了这位好心的监狱看守平日的善举:他不但对所有的囚犯都十分友善,还愿意不顾狱方的规定,为那些腹泻的囚犯打扫单人牢房中的污物,以求他们的生活环境能够好些。然而,这样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人却不能被容于英国的监狱系统,这足以说明它是多么不人道。
除了监狱中少年犯的境遇问题,王尔德还介绍了有智障的囚犯和有精神病的囚犯在监狱中受到的虐待。与儿童问题一样,作者思考的出发点也是心理学。在他看来,“监狱医生没有任何一种精神病的知识”,这使得他们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医疗委员会的调查者们“似乎并不懂得呆傻和疯狂之间的区别——某一功能或器官完全失去和某一功能或器官的疾病的区别”。这个少有人注意到的特殊罪犯群体的境遇问题,让王尔德的同情心和爱心更加凸显了出来。原因很简单,他与其他可怜的犯人们患难与共、感同身受——“囚犯们,作为一个阶层,彼此之间是极其友好和同情的。受难以及受难的团体使人们变得友好,一天又一天,每当我在院子里徜徉,总是常常以愉悦和安慰的心情感受到卡莱尔在某处所言的‘人类的伙伴关系的那种宁静和谐的魅力’。”两年的牢狱生活虽然让王尔德痛苦不堪、身心俱损,但也让想要“尝遍世界这个园子里每棵树结的果”的他真正尝到了苦果的滋味,让他真正接触到社会下层人的生活,而不是随随便便地呼唤无政府主义、呼唤耶稣基督来拯救民众。这可以算得上是生活给他上的一课,让他抛却浮华,真心地去观察和体验穷苦人的生活,然后尽一己之力去帮助他们。可以说,这是王尔德这张悲天悯人的严肃面具的积极作用之一。
1898年3月,英国的监狱改革法案要进行第二次审查,王尔德知道后便写信给《每日纪事报》编辑,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提出了一些建议。在这封信中,他切切实实地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指出了英国监狱系统急需改进的地方。除了针对监狱巡视员、囚犯所用的硬板床、监狱专职医生等问题之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尔德对监狱条件的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