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不死精神》是高士其经典科普丛书,让你了解你时时接触的微生物,进入神秘的细胞世界。认识你看不见的病毒。作者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普及形式来使公众理解科学、理解公共卫生。以达到改变陋习、健康生活、移风易俗、文明社会的目的与宗旨。
《细胞的不死精神》百读不厌的经典科普。
了解你时时接触的微生物,进入神秘的细胞世界,认识你看不见的病毒!
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我国著名科学家个科普作家高士其作品。
他是被全国亿万青少年亲切地称为高士其爷爷的科普大师。
他认为:“科学实验也是-个战场,会有人受伤,也会有人牺牲。”
他的作品、思想和精神在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少年中一代又一代地流传,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走向科学与社会变革的道路。
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我国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高士其,1925年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面对当时贫困落后的社会现状和人民缺衣少食的凄凉境况,高士其选择了化学救国的理想,他认为:“化学可以制造人们生活所需要的食物和衣服。”
1925年他被保送到美国留学,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化学专业。1926年,祖国传来瘟疫蔓延的消息,他的姐姐度平不幸死于流行性疾病,高士其十分悲痛,他想到当前迫切需要把祖国人民从疾病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为此,他毅然放弃了自己心爱的化学专业,而选择了细菌学、公共卫生学这一冷门。
高士其认为:“科学实验也是一个战场,会有人受伤,也会有人牺牲。”为此,他经常吞噬食物毒细菌作自身感染的试验。一次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实验室作实验时,一个装有脑炎病毒的瓶子不幸突然破裂,病毒顺着他的左耳膜进入了小脑,破坏了小脑的中枢运动神经,那年他才25岁。当时美国医生建议他回国休养,但他考虑到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本领还没掌握,毅然读完了全部的博士课程,并加入了美国公共卫生学会和美国化学会。
此后,在岁月的流逝中,他的疾病不断发展,逐渐导致了全身瘫痪。
1930年高士其在进行了一次环球之旅,考察了欧、亚、非十七国的公共卫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后学成归国。当时,高士其是中国四万万同胞中的五个细菌学家之一,面对中国瘟疫蔓延、疫病流行的严酷现状和国人随地吐痰等种种不文明的陋习,他感到十分震惊。1931年高士其应国民政府卫生署的邀请担任南京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的职务,与全国发生的瘟疫和流行性疾病进行了直接的斗争。但是一个科学家正直善良的秉性却与国民党贪污腐败、欺上瞒下的官僚机构格格不入,为此,他愤而辞职。
1934年,高士其决心把所学的科学知识传播给广大的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他在上海的亭子间里开始撰写大量的有关细菌、病毒、流行性疾病和公共卫生学方面的科学作品,举起了“把科学交给人民”的旗帜。他把科学与文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广大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传播医学科学和公共卫生学知识,并结合社会现实与时局的变化号召人们起来改变民族的命运和生活的状况。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迄今,高士其的作品、思想和精神在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少年中一代又一代地流传,引导了千千万万的人走向科学与社会变革的道路。
高士其坐在轮椅上,在十二亿人口的国家普及与传播科学,历时半个多世纪,会见了数百万的少年儿童,并作为科学与智慧的象征而被全国亿万青少年亲切地称为“高士其爷爷”。
翻开高士其的著作,我们发现他除了撰写细菌、病毒和流行性疾病之外,还包括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由公共卫生所涉及的自然、社会、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领域。
可以说,高士其的作品是我国在关于微生物、细菌、病毒、流行性疾病预防及公共卫生学方面的权威性医学科普著作。大半个世纪过去了,高士其作品中的基本原理与精义对于我们的时代依然具有启示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莅临的新世纪实际上也是医学大科普的时代。因为,人们日益关心生活的品质和质量、养生和保健。尤其是今年春天SARS的突然来临与袭击,使全社会都在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内省,医学专家和教授们纷纷出现在电视台、电台与报刊上向人们宣传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文明生活的知识,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十分可喜的景象。由此,我们也更深切地感到需要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普及形式来使公众理解科学、理解公共卫生,以达到改变陋习、健康生活、移风易俗、文明社会的目的与宗旨。
为此,北京出版社决定出版高士其经典科普丛书《站在科学的阳光下》,无疑是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希望我国社会能够产生更多的高士其这样的科学家、科普作家,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妙趣横生的比喻来向人们传播医学科学与公共卫生的知识、思想和精神。
通过SARS的流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全民族都应该沐浴在科学的阳光下,正如高士其先生所说:“引导整个中华民族走向科学的未来。”
吴阶平
二○○三年六月十五日
高士其,(1905-1988)福建福州人,科学家、教育家、作家、残疾人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美国,因科学实验致残。归国后从事科普创作与抗日救亡。新中国成立后撰著数百万字科学作品,被亿万青少年亲切地称为“高士其爷爷”。创建新中国科协、中国科普研究所等,为中国科普事业的奠基人。为表彰他对科学与人类进步所作的贡献,中国政府授予“中华民族英雄”称号。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授予星座命名,国际编号3704号星为“高士其星”。
第一编 生命的传奇
细胞的不死精神
单细胞生物的性生活
新陈代谢中蛋白质的三种使命
民主的纤毛细胞
生命的起源
第二编 自然的故事
地球的帐幕
大海给我们的礼物
森林的礼物
土壤世界
水的改造
灰尘的旅行
地下王国漫游记
第三编 健康与生活
漫谈粗粮和细粮
谈寿命
防止“病从口入”
痰
衣料会议
烹调蔬菜二三事
笑
滴答滴答……滴答又滴答。
壁上挂钟的声音,不停地摇响,在催着我们过年似的。
不会停的啊!若没有环境的阻力,只有地心的吸力,那挂钟的摇摆,将永远在摇摆,永远滴答滴答。
苹果落在地上了,江河的潮水一涨一退,天空星球在转动,也都为着地心的吸力。
这是十八世纪,英国那位大科学家牛顿先生告诉我们的话。
但,我想,环境虽有阻力,钟的摇摆,虽渐渐不幸而停止了,还可用我的手,再把发条开一开,再把钟摆摆一摆,又滴答滴答地摇响不停了。
再不然,钟的机器坏了,还可以修理的呀。修理不行,还可以拆散改造的呀。
我们这世界,断没有不能改良的坏货。不然,收买旧东西的,便要饿肚皮。
钟摆到底是钟摆,怕的是被古董家买去收藏起来,不怕环境有多么大的阻力,当有再摇再摆的日子。
地心的吸力,环境的阻力,是抵不住,压不倒,人类双手和大脑的一齐努力抗战啊。你不看,一架一架,各式各样的飞机,不是都不怕地心的吸力,都能远离地面而高飞吗?
这一来,钟摆仍是可以滴答滴答地不停了。也许因外力的压迫,暂时吞声,然而不断地努力、修理、改造,整个滴答滴答的声音,万不至于绝响的啊!
无生命的钟摆,经人手的一拨再拨,尚且永远不会停止;有生命的东西,为什么就会死亡?究竟有没有永生的可能呢?
死亡与永生,这个切身的问题,大家都还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解答。
在这年底难关大战临头的当儿,握着实权的老板掌柜们,奄奄没有一些儿生气,害得我们没头没脑,看见一群强盗来抢,就东逃西躲,没有一个敢出来抵抗,还有人勾结强盗以图分赃哩。真是1935年好容易过去,1936年又不知怎样。不知怎样做人是好,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生死的问题愈加紧迫了。
然而这问题不是悄悄地绝望了。
我们不是坐着等死,科学已指示我们的归路,前途。
我们要在生之中探死,死里求生。
生何以故会生?
生是因为,在天然的适当环境之中,我们有一颗不能不长,不能不分的细胞。
细胞是生命的最小最简单的代表,是生命的起码货色。不论是穷得如细菌或阿米巴,一条性命,也有一粒寒酸的细胞,或富得像树或人一般,一身也不过多拥几万万细胞罢了。山芋的细胞,红葡萄的细胞,不比老松老柏的细胞小多少。大象、大鲸的细胞,也不比小鼠、小蚁的细胞大多少。在这生物的一切不平等声浪中,细胞大小肥瘦的相差,总算差强人意吧。
这细胞,不问他是属于哪一位生物,落到适合于他生活的肉汁、血液,或有机的盐水当中,就像磁石碰见着铁粉一般地高兴,尽量去吸收那环境的滋养料。
吸收滋养料,就是吃东西,是细胞的第一个本能。
吃饱了,会涨大,涨得满满大大的,又嫌自己太笨太重了,于是不得不分身,一分而为二。
分身就等于生孩子,是细胞的第二个本能。
分身后,身子轻小了一半,食欲又增进了。于是两个细胞一齐吃,吃了再分,分了又吃。
这一来,细胞是一刻比一刻多了。
生物之所以能生存,生命之所以能延续下去,就靠着这能吃能分的细胞。
然而,若一任细胞,不停地分下去,由小孩子变成大人,由小块头变成大块头,再大起来,可不得了,真要变成大人国的巨人,或竟如希腊神话中的擎天大汉,或如佛经中的须弥山王那么大了。
为什么,人一过了青春时期,只见他一天老过一天,不见他一天高大过一天呢?
是不是细胞分得疲乏了,不肯再分哪?有没有哪一天哪一个时辰,细胞突然宣告停业了倒闭了呀?
细胞的靠得住与靠不住,正如银行商店的靠得住与靠不住,不然,人怎么一饿就瘦,再饿就病,久饿就死呢?不是细胞亏本而涅粲么?那么,给它以无穷雄厚的资源,细胞会不会超过死亡的难关,而达于永生之域呢?
这是一个谜。
这个谜,绞尽了几十个科学家的脑汁,费光了好几位生理学者的心血,终于是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