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发展: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和政策分析》收集了作者在价值链研究方面的重要论文,全面总结了作者对价值链的研究。内容不但涉及相关理论和框架的较新研究成果,而且还对各国政府、各类国际发展组织对于应用全球价值链框架的效果和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这些经验对中国的选择和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因此他“希望《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发展: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和政策分析》中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文章能够有助于中国应对挑战,实现其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
全球价值链(GlobalValueChains,GVCs)的分析框架自21世纪初问世以来,已经获得了学界、工商界和政策界的广泛欢迎,原因在于其所具备的主要特征。这一分析框架采用系统研究法诠释全球产业的兴起,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产业在一批领先的跨国公司引领下,通过外包与离岸生产的双轨进程,演变成国际生产网络。全球价值链涵盖了全球产业的整个供应链:从原材料到不同投入品(元件和组件)的制造和最终产品的生产,再到将产品从生产地转往全球消费市场的分销和物流渠道,最后到向个体消费者出售商品的主要品牌商和零售商。在整个过程中,全球价值链分析的重点,是构成不同产业中具体活动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组成全球制造体系的企业和企业间网络。
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框架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个角度考察全球经济。自上而下的视角强调全球产业的组织形式,关注的重点是每个产业中统筹协调供应链的“主导企业”,核心概念是全球产业的“治理”以及有关全球价值链文献中提及的产业治理方面的不同概念(比如生产商驱动链、采购商驱动链,模块型、从属型和关系型治理形式)。自下而上的视角则关注各国经济如何联接到全球经济,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各种增值活动从初级出口方实现在全球产业中的“升级”。全球价值链的研究文献将这一进程称为“经济升级”,并将其与社会和环境升级的概念建立起关联,因为各国都致力于更具包容性,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本书收录的很多文章在全球价值链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政策影响。其中,一些文章反映了早期参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全球价值链倡议(2000-2008年)”的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该倡议由加里·杰里菲(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约翰·汉弗莱(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和蒂莫西·斯特金(美国马萨诸塞州麻省理工学院)共同主持;另一些文章则源自于杜克大学“全球化、治理和竞争力中心”(DukeCGGC)的研究成果,杰里菲教授在2005年建立了这一以大学为基地的研究中心,以进一步拓展“全球价值链倡议”所开创的研究并使之制度化。本书收录的文章,为我们理解全球价值链在理论、方法论和经验研究上的贡献,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些贡献使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框架被各国政府和很多国际发展组织所采用,并成为其发展项目的核心内容。
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成功轨迹前所未有。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出口经济体,因为它参与了范围广泛的出口导向型全球价值链,既包括纺织和服装、鞋类、玩具和运动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汽车、重型机械和电信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还包括电子、太阳能面板和网络服务等高技术产业。但另一方面,中国仍然面临国内失衡和全球竞争等诸多挑战,在实现高速的出口导向型增长的同时,必须要超越最初仅仅关注经济升级的阶段,将社会升级和降低环境成本作为基本要素纳入发展的整体路径中。.希望本书中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文章能够有助于中国应对挑战,实现其富有雄心的发展目标。
美国杜克大学
加里·杰里菲
收起全部↑
加里·杰里菲(Gary Gereffi),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杜克全球价值链中心主任,耶鲁大学博士。杰里菲教授是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的创始人之一,就全球化、产业升级、社会和经济发展等问题出版多部著作,发表大量文章。他最近的著作包括:与Valentina DeMarchi、Eleonora Di Maria合著的Local Clusters in Global Value Chains:Linking Actors and Territories Through Manufacturing and Innovation(《全球价值链中的地方集群:以制造和创新连接参与者和地区》)(Routledge,2018)、Global Value Chains in a Postcrisis World: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后危机世界中的全球价值链;发展视角》) (The World Bank,2010)。
曹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任职于商务部,曾在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工作,长期从事贸易谈判、跨境投资和中美关系等领域的研究与实务工作。李可,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学士,波兰华沙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先后就职于商务部、中国进出口银行,长期从事贸易与发展、援外合作等领域工作。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全球价值链分析入门
第二章 全球经济:组织、治理和发展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治理
第四章 中国和墨西哥的发展模型和产业升级
第五章 全球商品链、市场创造者及需求响应经济的兴起
第六章 全球价值链、经济发展和新兴经济体
第七章 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风险与机遇
第八章 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集群中的经济和社会升级:治理的重要性
第九章 后华盛顿共识世界中的全球价值链
第二章 全球经济:组织、治理和发展①
加里·杰里菲
过去几十年里,全球经济在很多重要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都源自于全球经济的组织和治理方式的变迁,不仅影响商品和服务的跨境流动,而且影响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上升(或下降)进程。当前,产业组织形式对各国的发展战略具有空前重要的影响。这一现实在理论层面也得到了反映,理论框架从以民族国家为中心转向更加关注超国家行为体和跨国组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的决策者、职业经理人、劳动者、社会活动家等利益攸关方如果希望改善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或是预防可能发生的衰退,就需要对当今全球经济如何运行有深刻的理解。
全球经济本身就是一个跨领域的问题。没有哪个学术领域能完全涵盖,也没有哪个领域能忽视这一问题。鉴于这一问题的范围之广,研究全球经济的专家们往往被归类为学术入侵者。他们如果试图提出有解释力的理论假设,则有过分简单化的风险;如果试图要抓住这一复杂问题的每一面,就会过于折衷主义。所以,这一领域的学者不得不掌握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Hirschman)所提出的广为人知的“入侵的艺术”(Hirschman,1981;Foxley,McPherson,andO'Donnell,1986).
我们可以从不同分析层面来研究全球经济。在宏观层面,国际组织和规制为全球共同体建立规则和规范,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机构,以及在区域层面的一体化机制,例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这些规制将规则和资源结合在一起,所以能建立起全球经济运行的基本坐标系。
在中观层面,全球经济最核心的结构单元是国家和企业。那些将国家作为主要分析对象的学者(如在“资本主义多样性”的文献中)提供了“制度”视角,来观察国家经济主要和长期的特征。全球经济被视为不同国家在不同商品市场进行竞争的竞技场。另一种观察路径则是将企业和企业间网络作为核心分析单位,研究某一全球产业或部门结构中的上述行为体(如在全球商品链或产业园区理论中)。这些学者的典型特征是更侧重于“组织”的研究视角。无论是从制度视角,还是组织视角来看待全球经济,我们都倾向于自上而下地关注主导国家和企业,将它们作为变革的驱动者。
制度主义者,如资本主义多样性学派,更关注发达国家或工业化国家。或者,我们也可以从发展导向的视角来观察国家,研究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所处的位置是如何塑造其经济前景的。这些问题有助于将经济社会学家和发展学者之间的关注联系起来,过去20多年里,前文提及的一些组织和制度理论已经对产业升级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微观层面,越来越多的文献关注反对全球化的消费者群体、社会活动家和跨国社会运动(如涉及劳工问题和环境保护的团体和运动)。这些研究也与“全球经济”相关,因为社会活动家和环保主义者采用与我们理解全球经济非常相似的视角,来挑战现有秩序。
很多与经济社会学相关的理论将全球经济纳入其理论框架,但是这些理论在一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比如全球经济作为一个体系如何塑造其内部行为体的行为和动机,全球经济如何充当以国家主导的行为体共存互动和相互影响的竞技场(Therborn,2000)。而本章将展示更大范围的社会科学家是如何分析和建构全球经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