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同时注意学习、借鉴国内以及欧美、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书中大部分写作系在国外完成),编写了此教科书。书中将介绍一些与纳米材料有关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故统称为纳米材料学。本教科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知识介绍的系统性——书中内容基本覆盖了纳米材料研究中所关注的主要领域,最后还有纳米材料科技论文英文撰写方面的知识介绍;
(2)知识介绍的梯度性——既有较多基础性的知识介绍,也有部分科研新进展、新概念等提高性的内容;
(3)知识介绍的趣味性——注重形象化比喻,并时常引入人文科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各章均附有一些相关插图。
《纳米材料学简明教程》可作纳米材料和其他相关课程的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适合硕士、博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学习(每章均有习题和思考题,并附有部分答案)。
1953年,英国的“Nature”杂志刊登了年仅25岁的美国学者沃森(J.watson)和英国学者克里克(F.Crick)在英国剑桥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果后来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领域中最伟大的发现,他们于196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在本书的第7章中,大家将能充分体会到DNA双螺旋结构与纳米科技之间的紧密关系。
早在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之前,病毒这种微生物就已经被发现。但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早期为细菌致病说的极盛时代,涉及病毒的研究未被予以高度重视。直到20世纪中后期,病毒的研究逐渐形成热潮,并在60年代后数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最近的一次为2008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来自法国和德国的三名科学家因发现导致艾滋病与宫颈癌的病毒而获此殊荣。如今,病毒学已成为医学和生物纳米科技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热点。
1962年,年仅22岁的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约瑟夫逊(B.Josephson)预言:自然界可能存在电子能通过两块超导体之间薄绝缘层的量子隧道效应。该预言不久便被证实,并被称作约瑟夫逊效应,他本人也获得197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纳米技术的诞生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关量子隧道效应的基础研究。
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彼德森(C.J.Pedersen)、克拉姆(D.J.Cram)和法国化学家莱恩(J.M.Lehn)三人,表彰他们先后发现和研究了一类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环状化合物——冠醚,揭示了超分子化学领域的奥秘。如今,超分子化学已是纳米材料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黑格(A.J.HeegeI)、马克迪尔米德(A.G.MacDiarmid)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H.Shirakawa),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有关导电聚合物。这项奠基性和开创性的科学成果使导电高分子材料和有机半导体材料发展成为材料科学基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时隔不到10年,这项研究成果已成功播种在高分子纳米材料制备、高分子纳米器件等研究领域,并不断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