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说》是梁启超在(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用“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在《新民从报》上的二十政论文章。1916年部分收入《饮冰室文集》;1936年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饮冰室合集》,同年并出版单行本《新民说》。梁启超认为,中国欲图振兴,必须从“新民”下手。所谓新民,就是提高中国的全民素质,造就具有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精神风貌,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才是中国得以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梁启超没有把中国的现代化仅仅局限于物质和制皮层面,而是突出了人的重塑,即人的现代化,这对当时中国人更全面地理解、把握中国的整体现代化,无疑是有益的。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新民说》
作为“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梁启超的文章,笔端饱含激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风靡一世,声震天下。王文濡挽梁启超:“《饮冰》一集,万本万遍,传诵国人,雅俗同赏,得其余沥以弋鸿名而张骚坛者,比比者是也。”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开始改变由原先对西方器物和制度的层面锲入进而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的认识,从中西间的形而下的比较进而采取形而上的比较,从而看到了西方的近代文化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整体对立,发表了《新民说》,提出了国民性改造。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汉族,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逃亡海外,并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梁启超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新民说书影
饮冰室·着扉页
钦冰室·着总目
新民说目次
第一节 叙论
第二节 论新民晨今日中圆第一急旃
第三节 释新民之羲
第四节 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取法之所宜
第五节 论公德
第六节 论国家思想
第七节 论进取冒险
第八节 论权利思想
第九节 论自由
第十节 论自治
第十一节 论进步(一名论中国群治不进之原因)
第十二节 论自尊
第十三节 论合群
第十四节 论生利分利
第十五节 论毅力
第十六节 论义务思想
第十七节 论尚武
第十八节 论私德
第十九节 论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