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Cereal)是一系列专注旅行与生活的读物。提供的深度阅读体验,也是视觉盛宴。它根植于我们对旅行、对阅读、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也根植于我们的信念:认识更多新的美好的事物,将教会我们更好地生活。
在《谷物08:纽约印象》一书中,Cereal谷物去到了纽约、布里斯托尔、波特梅里恩、马拉喀什和撒哈拉:亲身感受了纽约当地的早午餐文化,参观了林肯艺术中心、史蒂文·阿兰家居店等;探寻了“自行车之都”布里斯托尔的巧克力工厂和音乐风格史;在风景如画的波特梅里恩和马拉喀什找寻过去的历史和影像,并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撒哈拉,在无边寂静和与世隔绝中找到了慰藉。
★插曲部分以设计为主题,介绍了影响世界的名椅和先锋时尚品牌Everlane,并精选了一些我们喜欢并热爱的生活好物,以设计和质量取胜。
Cereal中文版,一个关注旅行和生活的系列读物。在路上,既有好风景,也有好生活。《谷物》一如既往,未完待续……
★是神,是魔,是天堂,是地狱,是撒哈拉——是纽约,是人间。
世界太广漠了。是乐土,也是荒原。愿我们在喧嚣与寂静中都能寻到慰藉。
★冷静克制的文字,空旷无人的风景,有深度的旅行,有态度的生活
★旅行目的地:纽约—布里斯托尔—波特梅里恩—马拉喀什—撒哈拉
★生活好物、设计精选:The Line精品店—Beats&Bass音乐—名椅系列—设计好物精选—Everlane—Steven Alan家居
★人物志:野口勇—史蒂文·阿兰
★建筑美学:林肯艺术中心—马若雷勒花园
★高质量的摄影作品和文字,带你进入私阅读的理想国
已出版有《谷物01:这里有另一种时间》《谷物02:深陷温柔生活》《谷物03:空之禅》《谷物04:城市恢弘而寂静》《谷物05:光的研究》《谷物06:如何拥有一片森林》《谷物07:刻意疏离》
一本“小众”创意杂志书,却在全世界拥有大量拥泵
专注旅行与生活的系列读物
★《谷物》(Cereal)是什么?
《谷物》(Cereal)是一系列关注旅行与生活方式的读物。2012年创刊于英国,美丽且有性格。《谷物》遵循“有趣且简单”的甄选标准,不同于旅行指南或手册,提供的是深度阅读体验,以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内在气质加上外在形象,世界丰富而立体,跃然纸上。中文版每季一本。
★你将从《谷物》得到……
好风景、好生活、好时光、好心情。
每本《谷物》分4个章节。3个地点:深度挖掘这些地方很值得了解的东西。1个插曲章节:介绍丰富我们生活经验的人物、品牌或产品。
冷静克制的文字、空旷无人的风景,为你创造安静的时空,也为你的生活提供更多灵感。
★为什么叫“谷物”?
它译自英文书名“cereal”,在英国,这是人们从小时候起,每天早上醒来都会吃到的脆脆的、带着奶香味的食物。它包装盒上的文字和图片,也在每个早晨的同一时间,带给人们很多知识和乐趣。而在中国,谷物也是很基本的食物。《谷物》希望像这些对所有人而言都很好重要的食物一样,成为大家的好生活里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创办英国独立杂志Cereal,任主编,杂志已出版9期,关注美食与旅行,遵循“有趣且简单”的甄选标准,带读者了解世界各地的不同面貌。
1.纽约,美国
林肯艺术中心 走进中央舞台
野口勇 雕塑和设计博物馆
The Line 精品店 会讲故事的零售之家
早午餐 周末俱乐部
史蒂文·阿兰 记一次访谈
纽约心态 爱恨交织
2.布里斯托尔,英国
单车之城 英国的自行车之都
弗赖巧克力 为大众而生的固体巧克力
Beats & Bass 布里斯托尔音乐风格史
插曲
椅子 座椅的影响力
波特梅里恩 威尔士的意式海滨村庄
Everlane 时尚,道德,经济
精选 生活好物
3.马拉喀什,摩洛哥
摄影之家 过去的影像
马若雷勒花园 奇异的蓝色阴影
薄荷茶 摩洛哥特饮
撒哈拉 影像志
——节选自《纽约心态》
住在纽约是需要有某种疯劲儿的。在我因为工作从纽约搬到首都华盛顿之前,这种感觉还不明显。之后就不这样了。同样的房租,在纽约只能租到一个巴掌大的单间;而在华盛顿,我可以租到一个宽敞的一居室公寓,外带一个步入式衣帽间,还有一个地下免费车位。而且,公寓里还自带洗衣机和烘干机——这对于纽约人来说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我华盛顿的公寓对面就是一家“货真价实”的商店,不用花12美元买一袋麦片。在华盛顿,我也不用每天都在满街的游客中间躲闪腾挪。我很享受这种“可控”的生活,差不多每个工作日都能按时回家吃晚饭,这在纽约几乎无法实现。
不过,每次我回纽约看我的未婚夫(现在的丈夫)时,在下火车的那一刻我的心就开始按照这座城市的节奏来跳动了。那些灯光、广告牌、人群,甚至让人头晕的尿臭味,都会从我的皮肤渗透进身体里,把我体内那个“纽约人”唤醒。我步伐轻快,熟练地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注意到所有新起的脚手架和新开的饭馆。我从容地乱穿马路,后面是老老实实等红灯的游客。我又变回了那个昂首阔步的“城市佬”,嘴里哼着歌,融入这座城市的节奏中。“我们得想办法搬回来。”我忙不迭地给一个也是最近搬离了纽约的朋友发信息。“对,我们必须搬回去。”她回复道。
在那些回纽约的周末,我总是忙忙叨叨的。每顿饭都得提前计划,因为总是有见不完的朋友。就连两顿饭中间的时间也得安排出去,参加各种只有纽约才有的活动。我们去看只有纽约的艺术影院才放映的印度电影;在周六下午联合广场的农夫市场上乱逛,品尝山羊奶酪和自制薯片;夏天的时候,我们坐地铁去唐人街吃小笼包,买纸包着的海绵蛋糕,徘徊在热带水果摊前,看看山竹和荔枝,最后抱着35美元的水果回家,并大声嚷嚷着:“这儿的水果怎么这么便宜!”
……
就这样,我的纽约周末一直有声有色地继续着,直到2013年秋天我又从华盛顿被派回纽约。我在宾州车站最后一次下车时,长出了一口气,想着那些马不停蹄的周末终于成为过去。我对自己说,现在我要享受这座城市的休闲时光了,充分体会所有美好的事,再也不赶时间了。但很快我就意识到,我比搬回来以前还没时间!纽约的快节奏渗入了……
……
精彩文摘
林肯艺术中心对表演艺术的支持和发展归功于约翰·洛克菲勒三世。20世纪50年代,他筹集了约1.85亿美元用于林肯广场的改造工程。他当时的想法就是,在纽约创造一个艺术之岛,将城里所有的艺术机构联合起来,点缀在曼哈顿的各个角落。这个想法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在这之前,美国还从来没有过表演艺术中心,活动家们在阐明林肯艺术中心为什么是对纽约市有益的同时,常常不得不先解释“表演艺术中心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上西区当时还没有变成如今这样一个社区,一些批评家担心,把这座城市最受尊重的文化组织搬到这个以犯罪出名的街区是个错误的决定。然而,城市改造工程最终成功了,林肯艺术中心在1962 年至1966年陆续建成,成了上西区旧貌换新颜的开始。纽约变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文化中心。
尽管野口勇一生设计过很多喷泉,包括为世界博览会和公司大堂设计的巨型喷泉,但他最成功的那些作品却像这个作品一样,简单而发人深思。黑色的石头表面如此光滑亮眼,你可以盯着它看几个小时都不厌倦。
……
19世纪50年代波德莱尔参观摩洛哥时,从中获得许多灵感。对于他和这里的其他许多摄影师来说,摩洛哥奇特而美丽,就像一个藏有无数故事和回忆的宝箱。伟大的旅行家们为旅行而旅行,为发现未知而旅行,其终极目的可能是在旅行中发现生命的意义。100多年以后,追随着他们的脚步,我不仅发现了被观察者们的故事,还发现了观察者们的故事。
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听到Massive Attack1991年的代表作《Blue Lines》时的情形。那一年我19岁,正跟朋友们坐在普利茅斯的学生公寓里。当时虽然已是下午,但窗帘还是跟往常一样拉了起来,大卫·林奇的电影海报挂在墙上,遮住了薄墙上的一部分裂缝。屋子几天没开窗了,蓝色的烟雾弥漫在空气中,令人昏昏沉沉、面色苍白。唱片里令人麻痹的嘻哈节奏,自由翱翔的灵魂,沉重醇厚的低音,如低语般的说唱,以及霍勒斯·安迪颤抖的假音,穿透层层迷雾,仿佛当头一棒,把我们打得哑口无言。那舒缓严肃的音乐啊,包含着人世间的真谛。这张革命性的专辑不仅完美地击中了我们所有的音乐口味,而且是从布里斯托尔“新鲜出炉”的,要知道,我们经常参加拉科塔和特克拉的电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