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襟馆建于民国初年,位于西泠印社的最高处,古朴典雅,为吴昌硕在杭州的“创作别墅”。
《品味西泠丛书:题襟遗韵》通过整理编辑题襟馆资料,逐步展开西泠印社走过的百年历程的多棱画面,让读者从不同侧面品味西泠印社昨日的沧桑岁月,品味西泠印社今天的辉煌成就。
《品味西泠丛书:题襟遗韵》为作者关于西泠印社历史、人物的研究论文集,是对西泠印社一百多年来发展的梳理。作者长期在西泠印社工作,熟悉这里的方方面面、一草一木。《品味西泠丛书:题襟遗韵》资料丰富详实,图文并茂,是一本可读性、资料性融于一炉的好书。
保存历史 传承文明
闻名天下的西泠印社,沐浴着得天独厚的湖光山色,积聚了灿烂辉煌的人文景观。她的创立和发展,始终是杭州文化史上绚丽夺目的亮点,是印文化史上值得大笔泼墨的画卷。《品味西泠丛书》的创意,正是基于这一思路,通过整理编辑系列作品,逐步展开西泠印社走过的百年历程的多棱画面,让读者从不同侧面品味西泠印社昨日的沧桑岁月,品味西泠印社今天的辉煌成就。
西泠印社的历代先贤们为我们创造了无数丰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以来,我们能够了解的层面、深度有限。2004年,为了落实国家文物局建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保护机构)档案的要求,开始了比较系统的搜集、整理丁作,完成总计35册的资料成果。如何使用、延伸这批成果,是我们思索的一个问题。是把它藏于“深闺”,束之高阁,作为一项任务的最终完结,被动地等待有人识鉴?还是把它分不同侧面进一步整理归纳,并在不断的新发现中,丰富和完善史料内容,分类结集出版,主动地宣传印社扩大影响?虽然困难很多,我们仍然有信心地选择了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品味西泠丛书》的问世,既得益于“四有”成果,又是对“四有”成果的延伸。丛书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从容地用较宽的篇幅,从新的视角,尽可能广泛地聚集零散资料,细微地反映西泠印社百年历史长河中与重大事件有关联的人、事、物,最大限度地搜寻第一手资料,为社史及其它门类的研究和编纂提供可资参考、评析的依据。
西泠印社正以崭新的面貌、和谐创业的精神引领各项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有责任传承百年光荣传统和办社宗旨,我们更有能力在新百年的起点上与时俱进,高瞻远瞩,攀登更高的奋斗目标。今天的西泠印社在落实“天下之社”、“名家之社”、“博雅之社”的宏伟蓝图中阔步前进,我们有责任以多种形式、分门别类地介绍西泠印社金石书画艺术研究创作的新成就,展现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的新业绩,多层次地挖掘西泠印社文化内涵,记录与时俱进中的西泠印社的各个侧面。这种表现形式的目的和要求,以丛书的版式和格调、视角来承担这一使命的设想和定位,创意科学,富有意义。这本身也是在纪录历史,为未来创造文明成果。同时,这种表现形式可以拉近与不同读者的距离,更广泛地扩大受众面。使读者在浏览和品赏中,全面认识发展中的西泠印社。
丛书力求做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既不同于精深的研究专著,也不同于简易的图解。立意是祈望专家学者能从这里有所发现,广大读者能在这里产生兴趣。如果能实现这些初衷,我们将倍感欣慰。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劳动,西泠印社这块杭州乃至浙江地域特色的国际“金名片”将会更亮,更响,更有魅力。
2005年6月
王佩智,别署淮人、路野,安徽涡阳人。现任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文物管理处处长、西泠印社理事、杭州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杭州市图书馆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考古学会会员等。著有《西泠印社旧事拾遗》、《飘动的绿色》、《落雪的夜晚》、《西泠印社1963》、《西泠印社摩崖石刻》、《建国初期篆刻创作研究》、《西泠印社藏旧画修复记》(合作)等,策划编撰《走进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系列丛书之《楹联碑刻集萃》、《古代砖瓦精选》、《印章陈列大观》等,并发表多种专题研究论文近30篇。
前言
第一章 题襟馆里的人文气脉
第二章 漫步品赏缶翁墨迹
第三章 遁庵门前的对联
第四章 正“音”观乐楼
第五章 石棋盘上的春秋
第六章 鲁迅的学生与同事
第七章 宋人气格的应真图卷
第八章 社长马衡先生
第九章 轰动沪杭的一块石碑
第十章 山中的“东壁图书府”
第十一章 一卷旧剪报
第十二章 问讯仰贤亭
第十三章 西泠山中看“大吉”
第十四章 小盘谷往事
第十五章 徐渭草书“换”鲁迅书法
第十六章 戊戌第七君子徐子静
第十七章 寻找守山功臣叶秋生
第十八章 制作印谱的“根据地”
第十九章 百年楹联遗存
第二十章 缘何建华严经塔
第二十一章 名门鸿儒张景星
第二十二章 琴声伴着桂花香
第二十三章 南社诗人丁三在
第二十四章 设砚鬻画的印人
第二十五章 “浪子铁笔”钟以敬
第二十六章 吴昌硕之后的社长存疑
第二十七章 不经意间的边角散珍
第二十八章 一个民间社团的精神家园
步入西泠印社之地,上得山来,望见南麓最高处,华严经塔之东不足三寻之地,有一白墙灰瓦飞檐挑角的连体建筑,前称题襟馆(又称隐闲楼),后称鹤庐,各有故事。鹤庐下方有石库,门连内外,直通里西湖。
题襟馆来自上海,是海上题襟馆的分支,最初为海上书画家在杭州的活动场所。
海上题襟馆亦有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题襟馆、题襟馆书画会等多个称谓,是清末上海一个规模较大、活动频繁的书画金石团体。它的前身是清宣统二年(1910)成立的中国书画研究会(又称上海书画研究会、小花园书画研究会),清宣统三年(1911)改名:“海上书画善会题襟馆”,简称“海上题襟馆”。
何谓题襟?这要从人们日常的穿衣着装说起。通常衣服是用布来裁剪制作的,古时人们的上衣拼缝一般叫作“襟”,把拼接处开在胸腹前的衣服叫作“对襟衫”,把拼接处开在掖下的称为“大襟衫”。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把姐妹各自的丈夫之间的关系称之“连襟”。于是古人又把不是通过血缘或婚姻建立的关系,如常在一起题诗唱和抒怀的朋友关系也延伸称之为“连襟”或“题襟”。“海上题襟馆”,这里的“题襟”即同好结友。杭州的湖上题襟馆自然也同此一理,泛指金石书画好友聚会交流的地方。
海上题襟馆,最初的会址在中国书画研究会的商余雅集楼上,不仅交流书画金石艺术创作,也经办艺术作品的买卖。首任会长为汪洵,哈少甫任副会长,会址改设在四马路三山会馆。1915年汪洵去世之后,由吴昌硕出任会长,哈少甫、王一亭担任副会长。1920年后数度易址,每况愈下,不得已于1926年解散了。
海上题襟馆成立之时,“先后云集了上百名书画金石家,经常在一起进行艺术交流活动。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后清王朝垮台。当时从清廷下来的官员,不少来上海作寓公,其中有些人喜爱和擅长书画金石,便陆续参与题襟馆的活动。到馆里活动的人白天少些,一到晚上济济一堂。一张大型的长方书画桌周围,总是挤满了人,有作画题诗的,有评品议论的,有相互交谈艺术创作心得体会的,一直要活动到接近深夜时,人们才告离去。题襟馆的会员,常将收藏的珍贵书画印章拿到馆里陈列,彼此观摩研究。有时为鉴别一方古印、一幅古画或古字迹的真伪,彼此争论不休,各抒己见,学术争鸣气氛颇浓。书画掮客几乎每晚拿许多书画金石古玩到馆里兜售,题襟馆也替会员经办书画金石作品的销售事宜。外地来上海以卖字、画、印为生的职业艺术家,一般也通过题襟馆得以代订润格和介绍书画金石的销路”。
湖上题襟馆建于1914年,匾额由晚清名家金尔珍题书。关于题襟馆分支于杭的缘由,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在《隐闲楼记》中说的明白:“余近岁卜居于海上,四方避地之士,亦于其时来集于此,于是有题襟馆书画会。会以书画名,仅尊其癖嗜,相与讨论而已。然僦数缘之屋,俯四达之衢市,声如佛嚣且尘上,余虽老而聋颇厌苦之。夫古人书画肆为奇逸,大要得于山川云日之助资,于游观登眺之美,非然则一室扫除,抽毫弄墨。其发滤心意,终不足以睥睨古今牢笼宙合。况曹之集此会,若萍浮于沚而风聚之,不有以永其传,则绵历年载,等于无闻。而所谓扬挖风雅,砥求术艺,其随飘风而俱息矣。既而西泠印社落成于杭之西湖,四照阁之隅有隙地,爰商于社中筑斯楼,鸠工庀材之费,则题襟馆书画会任之为力,尤勤者哈君少孚、胡君二梅、王君一亭、毛君子坚、吴君石潜,吴与余皆署名印社,而印社复推余为祭酒。斯楼既成,则书画会与印社可并峙于湖上,楼踞山而瞰湖,窗槛洞启,岚翠纷塞,孤山之梅,六桥之柳,灵隐之石,韬光之竹,杖策蹑屐而游,为地皆近果。吾曹能岁居于此,则湖山之胜,必当奔集于腕下,骈罗于胸次,一一以书画发挥之,岂非吾曹之所大愿耶。盖书画与治印,直文人之余事,今合并而得佳地分,任其筑构,不谓今之世无之,即礼前哲而告之,诚将引以为快也。楼榜曰‘隐闲’,盖剌取东坡诗语耶!郑君太夷书榜,已揭之。汉碑出钱者则书碑阴,今并题于左方,余之意实愿斯楼永不废堕于大壤,则吾曹会合之盛,经营之劳,亦可永永于无穷,此志不渝,敢告山灵。乙卯(1915)夏四月,安吉吴昌硕撰并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