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IT产业旗帜联想和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典范华为,30年来对中国与世界IT、通信产业的发展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也先后上榜全球*价值品牌100强名录。联想针对消费者市场,主营PC机和笔记本,成为全球*大PC厂商。华为针对运营商市场,提供通信设备和解决方案,成为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供应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联想、华为都顺应时代潮流,走出国门,把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推向世界,一举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国际化企业。本书尝试从管理实践、行业竞争力、国际化能力、企业智能化程度、产业链效应、品牌建设、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比较分析联想和华为各自的优势、特点与成就,为关心中国企业发展、产业进步的人们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参考。
独家披露
"联想"企业名称首位冠名者的离奇经历
计算所空降联想的130名科技骨干都有谁
华为*初创业伙伴的经济官司怎么和解的
任正非思想是怎么提出来的
华为和联想这两家企业在中国高技术企业界有很大影响。研究它们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是对从事创新创业的人还是对关心高技术企业的人,都有重要意义。本书作者通过调查研究,搜集了丰富的史料,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两家企业30 年来的发展史,使读者读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 倪光南
?
还原历史,给正在创业的人士提供参考和激励
介绍企业发展的书,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成功者自己吹嘘的,把企业发展中对自己不利的事实掩盖起来,只说好的不说坏的,甚至歪曲事实,把别人的功劳算到自己头上。还有一种是尊重事实,把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坎坷、各种问题充分展示出来,对企业领导者在其中的做法进行如实描述,对企业中各位有贡献的人是如何表现的进行描写,对他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把政府以及社会上其他单位和该企业的关系做一个交代。
前者所写的书,只是他们在为自己的企业打广告,忽悠不知底细的读者,不值一读。后者的写法,才是真正还原历史,让读者了解真相,给正在创业的人士提供一份参考和激励,也是对被书写企业中人士的一种尊重,能引起他们对以往奋斗的美好回忆。
陶勇先生所著的《联想做大 华为做强》,就是用上述第二种方法著述的力作。他经过对史实的大量收集和对当事人的采访,再现了这两大企业发展的经历,相信读者在阅读之后定能得到启发。
四通文字处理机发明人、四通集团前总工程师
四通集团主管技术开发前执行副总裁 王缉志
?
回眸长路 由大到强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准确起点,现在已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中关村和园区打造的成百上千的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一直在澎湃向前。企业发展方向和管理是与技术创新相同的热门问题,联想和华为在不同时期的经验已悄然成为创业人需要借鉴的经验,甚至是刻意模仿的样板。
作者陶勇写的《联想做大 华为做强》这本书,非常有意义、有价值。1954 年,一五开始实施156 个重大项目,造就了第一批国企,其中也包括电子工业的电子管厂(774)、有线电厂(738)和无线电器材联合厂(718)。但要建立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大型科技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要持续发展做大做强,还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摸索,需要实践,需要解决。回顾联想和华为创业的经历,总结、评说当然十分必要。
作者选定了产业链、管理实践、行业竞争力、品牌建设、国际化能力、文化程度、创新能力等七个方面,在自己多年积累的有关两家企业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回顾和对比。当然必不可少的是直接分析比较柳传志和任正非两个人的经历、决策和成就。有意思的是他们两家早年在电话交换机的开发上就有交集,华为做大了,而联想在势头正猛时却人为放弃了。现在两家又在智能手机上并肩发展,领军产品、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都是对比的数据。
30 年来联想和华为与其他高科技企业一起,好似乘上了高速列车。经验也好,教训也罢,大都只是在一段时间里,在自家范围内讨论、总结,然后又急急忙忙地进入下一阶段。生存就是道理,发展才是实力。科技开发的方向,技术加工的组织,市场销售的占有,人员队伍的管理等,都是相互交错相关的问题。华为经历过的活下来是一种金科玉律。而在外界,媒体或是客户似乎总是突出华为的产品开发、联想的市场贸易。
我以为,不管是对这两家企业的人士,还是刚刚开始创业的人士,以及管理部门制定政策,这本书都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1940 年,英国人创造了防空指挥中心的概念,用雷达加电话组织了空战数据流。他们用人工摆放的模型,在桌面上布置了敌我态势,以少胜多,打败了希特勒的轰炸攻势。那时还没有电子计算机,但是有了系统构成和人工队伍的组织思路,就形成了软实力,形成了智能构成,形成了战斗力。
今天,网络的能力和各种形形色色的装备,给企业提供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但是人的组织依然是根本要素,文化底蕴也是任何企业所不可轻视的。从书中列举的上百个事例中,可以看出企业是什么。企业就是一群有智慧的人的集群生存,一步差错就可能遭遇失败。任正非正是从这种生态中穿越而出的,因而他个人面对辉煌的发展目标时,也保持更多的谨慎。华为有许多进击方向,其中芯片战略在艰难中默默无闻起步,直到欣欣向荣。
30 年,讲述两个龙头企业,强大可谓名副其实,是一本认真的作品。
当然30 年的经历,绝非一册书能够全面完成的。三年前,中关村的百位大咖推荐了604 册图书,结果前100 册书中仅有23 册属于本土创作,前30 册中只有1 册是本土著述。虽然我们的新闻多、案例多、材料多、文章多,媒体和论坛热热闹闹,可认真组织论著却较少见。
在打造优秀创新企业的时候,也应当打造优秀专业图书。当前口述历史异军突起,无论是老一辈的科技人员,还是中关村创业者的回顾,与大家创造的成就相比都显得单薄。张爱萍将军曾呼吁航天人都来写,对电子人也理应如此。
写书,在计算机时代依然是艰苦的劳动。9 个月时间,陶勇完成《联想做大 华为做强》十分不易。更希望几年之后,能够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讲述和对比之中来。
《溯源中国计算机》作者、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原秘书长 徐祖哲
?
做大还需做强,中国制造更须升级中国创造
创新
习近平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在今年召开的中国第十九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创新是一个出现了50 多次的热词。而说到创新,中国高科技领域的两家著名企业联想与华为,就是先后践行创新实践且成就卓著的代表。
联想早年由中科院计算所创办,曾是一家典型的科技创新企业,凭借技工贸战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创立联想品牌,并一举跃升为中国民族IT 业的一面旗帜。
然而,联想的技术创新之路却没有能够坚持下去。转型贸工技战略后,一味靠引进组装,再也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现在沦落为一个缺少创新能力的企业,全球PC 老大地位不保,只好再次并购挽回危局。但如今已经连年亏损,不得不通过减少员工福利、裁员,甚至出卖办公楼、物业等弥补亏空。
2017 年,联想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富士通(2016 年亏损100 亿)个人PC业务板块。联想此举显然是想通过扩大规模效益,摊薄成本,进而提升业绩水平。
华为最初创业是开小铺子,什么挣钱干什么,甚至卖过减肥药。华为起家凭借的是贸工技战略,即帮人代买小型电话交换机掘得第一桶金。在做代理的过程中,华为每每因为没有自主技术而受制于人。痛定思痛之后,毅然尝试技术创新,进而走上自主研发之路,实现了由贸工技到技工贸的华丽转身。如今,华为连续8 年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之首,是民营企业500 强中的纳税大户。而华为手机在国际市场也成为一张响亮的中国名片。
事实上,放眼天下,华为已经成为中国创造的代名词。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 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数据,三星的全球手机出货量依然位居榜首,第二到第五位分别为苹果、华为、OPPO 和小米。
张德江副总理在一次大会讲话中指出:全世界著名企业产品品牌有100个,但中国位列其中的只有一个,就是华为。
那么人们一定想知道,华为是怎么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翘楚的?联想又是怎么从创造无数IT 辉煌滑下神坛的?这其中都有些怎样的内幕故事?本书对此一一道来。
《联想做大 华为做强》第一版出版一年,发行量即突破5 万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与好评,笔者为此颇感欣慰。
《联想做大 华为做强》精装版即将推出之际,笔者有感而发,在这里向读者直抒胸臆,汇报撰写这部书的初心。
初心
2016 年4 月26 日,习近平主席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
市场换技术源自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通过开放国内市场,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但是,这项举措最后却基本归于失败:我们让出了大多数市场,却没有换来期望中的技术。
市场换技术使中国付出了沉重代价,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市场丢失,真正需要的技术却没有获得。中国在相关技术与制造上,陷入了越引进越落后、越落后越引进的恶性循环中。过去,一些学者曾津津乐道:
通过引进我们已经制造出自己的电脑、彩电、冰箱、手机、DVD 等。但是这些组装、仿造的产品所带来的利润恰似刮刀片般的微薄,甚至到了毛巾拧水的地步。高额的技术专利费使国内数量可观的生产企业被迫退出生产领域,或沦为外资企业的贴牌生产企业。所谓自主品牌实质上是中国贴牌,为此很多知名企业长期处于破产边缘。
由于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陷阱,中国由此形成了对外资的技术依赖,以及对国际垄断资本的依赖。我们长期停留在劳动密集、低技术密集的国际分工序列中。人们难以想像,8 亿件中国衬衫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这就是中国制造的尴尬。
改革开放近40 年来,大量的市场沦丧,先进技术欲求之而不得,警示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那么,迄今为止我们都有哪些经验成就可以总结,哪些东西可以发扬光大,哪些不足应该吸取教训?为此,笔者尝试从高科技领域入手,通过典型企业与典型案例的研究、解剖和分析,探究中国高科技领域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经验与教训。
比较
在中国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两家著名企业联想和华为,在发展历程中经历的
"责任、理性、热情乃本书作者之禀赋。曾经崇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雄文的作者,有着十数年媒体从业经历,先后从事财经(人物、企业)、时政法制和调查报道,担任过报刊杂志网记者、编辑、主任、主编、总编以及新华网行业频道策划总监、行业网站执行总编等职位,有着较为丰富的从业经验等。目前,从事中关村历史研究的作者,在研读大量有关华为联想创业史的过程中,曾与关注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媒体有人人士交流心得,在媒体友人倡议下,决定撰写这本书稿,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与参考。
目录
PK1 产业链效应
PC 战略VS云管端一体化
第一章基于联想汉卡的产业链?002
1984 年11 月由中科院计算所独资创办的联想,凭借计算所
研发的汉卡起家,开发出联想微机系列等高科技产品。在
技工贸战略黄金十年创造了无数IT 神话,赢得了诸多
辉煌。从那时起,联想成为中国IT 界的创新先驱、中国企
业界的一面大旗,被誉为一种高度,从影响中国开始,
渐渐成长为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企业。
一、联想式汉卡从研发到产品?002
二、始于分销的产业链?006
三、多元化战略促成全国营销渠道?012
四、跨国并购打造全球产业链?015
五、PC 战略完善产业链?018
第二章基于交换机的产业链?023
2009 年,任正非在游览四川都江堰时,从李冰父子治水的
故事中得到启示,写了一篇《深淘滩,低作堰》的文章,
第一次明确提出:将来的竞争就是一条产业链与一条产业
链的竞争。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链的整体强健,就是华为
生存之本。
一、始于直销的产业链?023
二、由直销转向分销?024
三、扁平化和立体化结合?028
四、完成产业链战略布局?029
五、云管端一体化?031
PK2 管理实践
办公司就是办人 VS 以奋斗者为本
第三章 柳传志的管理三要素?036
任何企业都离不开管理,而论及管理,必然包括几大要素:
管理层搭班子;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定战略;组织
运营团队带队伍。所不同的是,联想总裁柳传志把这
三个要素响亮地提出并概念化,于是,传播广远。
一、搭班子善于选用街上的人?036
二、定战略注重势的选择?039
三、带队伍锤炼能征善战的团队?041
四、统一意志打造斯巴达方阵?047
五、企业文化不懈努力才能获得成功?050
第四章 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哲学?052
1993 年的某一天,任正非走在北京中关村的大街上,有同
行者问他:你怎么评价方正公司?任答:有技术,无
管理。那时候,方正公司的电子排版系统正在快速终结着
传统的汉字印刷技术。怎么评价联想?任答:有管理,
无技术。对方进而问道:华为呢?任脱口答道:既无
技术,又无管理。
一、华为之道一种神秘的力量?053
二、长治久安 一切围绕价值创造?057
三、实现价值坚持以奋斗者为本?064
四、干部队伍建设将军是打出来的?071
PK3 行业竞争力
独一无二的并购 VS 自主技术创新
第五章兼并、兼并、再兼并?076
柳传志在出席中欧商学院2009级EMBA 毕业典礼上与学员
对话时表示:在核心竞争力上我跟杨元庆不一样,我也不
觉得核心竞争力是兼并。我觉得联想核心竞争力是管理三
要素,是怎么样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一、中西合璧的本土管理层?076
二、出色的本土渠道控制能力?079
三、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形象?083
四、强大的政府公关能力?088
五、强势的媒体公关能力?090
六、独一无二的并购?093
第六章研发、研发、再研发?097
企业生存靠产品,持久发展靠研发。没有市场就没有研发,
没有研发就没有销售。销售管一时,研发管一世。
《华为研发》作者
张利华
一、蕴涵丰富的核心价值观?097
二、自主创新的过硬技术?106
三、独特的企业文化?108
四、矩阵式组织结构?111
五、卓越的客户响应?115
六、低成本研发能力?116
PK4 品牌建设
蛇吞象的打法VS先易后难模式
第七章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120
这句话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人类失去创新,世界将会
怎样?在我看来,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
展,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独立行走是一次创新,工具的
出现是一次创新,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现
在的信息时代,则是这次创新的延续。可以说,如果没有
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一位不知名的网友
一、联想因为联想汉卡而得名?120
二、联想品牌的创立?123
三、产品推广初期?126
四、品牌全面推广?130
五、全面营销推广?131
六、全面品牌推广?132
七、Lenovo助力国际品牌推广?134
八、国际化战略成就全球品牌?136
第八章 华为开启全球品牌中国时代?139
2014 年美国Interbrand 发布了2014 年全球企业品牌价值
排行榜,华为位列第94,成为首次闯入百强的中国企业。
2015 年,全球领先的品牌咨询公司BrandZ 发布2015 年度
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华为公司首度入围。华为成
为唯一同时进入两大全球品牌榜的中国企业。
一、品牌就是一种承诺?140
二、品牌是打出来的?143
三、品牌具有投资收益比?145
四、先祖国、再公司、最后产品?147
五、滴灌模型提升品牌溢价?148
六、国际化战略成就全球品牌?149
七、技术驱动乃品牌推广发动机?153
PK5 国际化能力
合并 品牌 VS 狼性拼搏
第九章从本土Legend 到全球化Lenovo?156
2003 年,为了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联想把集团原有的英
文商标Legend改为Lenovo。通过本土Legend 到全
球化Lenovo 的转变,联想在国际市场上的宣传活动得以正
常进行,Lenovo 的国际知名度有了新的提高。
一、投资并购敲开国际市场之门?156
二、人才管理搭建国际化团队架构?158
三、差异化战略开启业务层国际化?161
四、赞助公益借力奥运展示企业实力?165
五、整合营销从中国品牌到国际品牌的跨越?168
第十章农村包围城市式扩张?174
2004 年2 月的一天,一阵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华
为总部办公室里的宁静。当工作人员拿起话筒,听到对方
自报家门是奥运会承办方时,颇感意外。尤其在接下来的
通话中得悉他们要华为给即将召开的雅典奥运会提供全套
GSM 设备系统,并表示立即支付900 万美元的订金时,简
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一、近水楼台香港探路?176
二、稳扎稳打发展中国家市场开拓?179
三、步步为营次发达国家地区全面拓展?187
四、勇攀高峰发达国家有所作为?192
PK6 企业智能化程度
商业智能推手 VS 提供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第十一章 联想智能化BI 提升企业竞争力?202
联想建设财务管理系统,经历了1984 年到1990 年的手工帐,1991
年到1999 年的财务核算电算化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又经历了会计
电算化内部管理电算化历程。从2000 年至今,开启了财务管
理信息化。联想以财务电算化为切入点,到ERP 系统成功上线,
又拓展到 CRM(客户关系管理)和SCM(供应链管理),取得了
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功能电子化自行开发财务电算化?203
二、业务自动化打造关键业务能力?206
三、战略集成化全面向Internet 转型?208
四、企业集成化全面推进办公自助和决策支持建设?215
五、企业扩展协同化供应链一体集成?218
第十二章 华为构建亚太地区最大企业网络?222
华为在信息化建设中很少走弯路。华为全球市场的巨大成
功源自对技术的强烈关注和产品研发的大规模投入。华为
研发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研发能力的提升与信息化建设,
也是息息相关的。华为信息化建设中更值得一提的就是
OA、DDN、IPD、ERP、PDM 等建设。
一、零散化建设阶段?223
二、变革规划进军国际市场?225
三、全面提升实施全球化战略?232
四、面向未来的 IT 2.0 时代?235
PK7 创新能力
技工贸 VS 贸工技
第十三章联想技工贸与贸工技之轮回?242
联想有中科院计算所的支撑,可无偿转化所内成果,具有
产学研相结合的独特优势。联想实施技工贸发展战略,
通过推出汉卡、开发联想微机,形成早期的两个拳头产品,
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871995 年之间,联想的科技
创新成果十分显著。
一、计算所独资创办联想?242
二、技工贸战略黄金十年?249
三、后技工贸贸工技路线十年?268
四、回归技工贸道路十年?272
第十四章华为贸工技到技工贸之崛起?277
我想我们都应该向一家企业学习,那就是华为。他们一方
面积极通过互联网改造业务模式,另一方面坚持倡导扫
地僧的精神,专注于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传
统企业不但不会被颠覆,反而会更加强大。2014 年8 月
23 日,在亚布力论坛上,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 杨
元庆演讲时如是说。
一、二道贩子代理交换机起家?277
二、贸工技转型技工贸?281
三、技工贸战略创造无数ICT 辉煌?291
四、国际市场崭露头角?300
总结篇
爬南坡VS 爬北坡
第十五章 高科技时代的新龟兔赛跑?308
柳传志说他最佩服和欣赏的是任正非。联想是根据市场做
事,十步一扎营地做市场。但华为不是跟着市场做事,而
是引领市场,拼命做事。有困难不停地调整做法,建立自
己的品牌。
一、爬北坡与爬南坡之别?308
二、技工贸与贸工技之别?311
三、只有技工贸才能救中国?329
四、云计算时代鹿死谁手?330
五、关于联想控股?332
六、联想华为大事表?351
再版后记?363
联想集团公司和联想控股公司的演变(1984-201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