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明身在商海,心怀哲思,对人生社会,均有独到感情,其文中许多警句妙语,可以大书高悬为座右铭。
著名作家莫言
读书,明理,行事,为商,著文,谈心,文友李清明都有可观的建树,谨向他致以*好的祝愿。
著名作家王蒙
读清明先生的散文,发现他不但生活经验丰富,是成功的企业家,他还是一个成熟的散文家。他的文章抒发的大半是切身的经验与省悟,所以言之有物,而非空泛抒情。此外,文笔流利清畅,读来娓娓动人。笔下能有如此格局,堪称儒商。
著名诗人余光中
一条汨罗江把李清明与我联系在一起他是从那一片家园走出来的,我是朝那一块家园走进去的。我从他的文字里读出了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关于河湾,关于柳林,关于鸡鸣狗吠,关于炊烟下苍老的乡亲,关于从那里走向现代都市的新一代人……读得心动之时,我真是很想结识他笔下的那些乡亲和战友,很想同他们乐在一起,忧在一起,甚至无聊胡闹在一起,把往日再过上一遍。我们的生活是沉重的,但又让人牵肠挂肚难舍难分;我们的生命是短促的,但又让人长忆延绵和悲怀无际。所谓文学,所谓文学之魂,就萌生在这难以平静的一刻吧。谢谢清明先生给我的感动。
著名作家韩少功
李清明从军、经商、作文,都做得风生水起,他是心气高的人,做什么,都想着要把事情做到*好。……他像一个理想主义者,在自己认定的价值道路上竭力往前,把丑陋和污浊忘在身后。他的文字,也强调着美好和希望的力量。他说的道理很朴素,可是一结合他的人生经验,用他朴实的语言说出来,感觉就能入心,能被说动。写作有时就是重复人心世界里那些恒常的道理,重复得多了,道理就深入人心了。有理,道才不空虚啊。写作是说话,也未尝不是说道。
李清明是个写作之人,说道之人,他的方式,安妥了自己,启发着别人,也给我留下了颇深的印象。
著名作家贾平凹
一个艺术家能够给人提供什么呢?他不是老师因而不能给人什么教导。他不是领袖所以未必能给人指引一条光明或安全的道路。他其实也不是灵魂工程师做不来别人以至自己脱胎换骨的事。他们是以正规角度看这世界而看腻了的人,并且天真地以为别人可能也不太耐烦,所以为公为私就去找些新鲜的角度看这世界。
我想,李清明的文字也在寻找这样的角度。
著名作家史铁生
清明复清明
肖建国
李清明很喜欢说一句湖南土话:我这人做什么事都霸得蛮。他出生的地方是湖南的北边,洞庭湖边上。湖南人身上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李清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读中学的时候,立下两个宏愿:一是要改变命运,走出农村;二是要当作家,活得与众不同。每个人在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都会产生很多想法和愿望,壮志勃发,挥斥方遒;可是到了暮年,回首往事,检点前尘,很多人都会留下太多太多的遗憾。
李清明的愿望,都做到了。
李清明是个极其聪敏,极其努力的人。他过人之处在于,别人能想到做到的,他能想到做到;别人不能想到做到的,他也能想到做到。他对自己,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对这个社会,都很明白,很清楚。当然李清明也是幸运的。他早年因故辍学,却在参军的年龄应征入伍,辗转到了广州。十几年的部队生涯,把李清明这块顽铁淬炼成了一块好钢。提干不久,又恰逢其时地去主管了一个部队的企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工程已经不好做,但部队企业自有部队的优势,当然还靠着李清明过人的坚毅和智慧,他把手下的那份工程做得十分出色。几年下来,他为企业创下了利润,也为自己积累了经验,积累了人脉。于是,他下海了,自己创业。李清明办了学校、医院、宾馆,还建起了一个休闲庄园。一出马就是大手笔,让人刮目相看。
他一下子成了很多人眼里的成功人士。
那时候他还只有三十多岁呐。按照他那时候的势头,再努一把力,再上几个项目,前途真是不可限量的。可是他见好就收,止步了。他在一篇《心安是福》的文章里写道:生命苦短,有舍有得。为此,我曾坦言,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就不要总是把它抱在怀里,而应适时放下。游离于生意之外,像灵魂一样站在高处看自己,看自己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看自己如何清心寡欲,知进知退,知足知止。说得好啊!这个人真是太清楚太明白了。我们成为朋友以后,好多次扯起这个话题。我想,李清明骨子里流淌着的是中国农民传统文化的血液,他很明白,每个人在世界上能赚多少钱都是有定数的。因此,他把自己赚到的钱,很多都用到了回报社会上去。
李清明是个很讲良心,很重亲情的人。他这一生,走过很多地方,可是无论在天涯,在海角,在任何地方,他都记得洞庭湖畔的买马村。他就是在那个偏远贫穷的村子里出生,长大的。那是他的根。因此,他听到家乡小学被洪水冲成危房的消息,立即捐款二十万元,让家乡重新修建校舍。这真是一桩莫大公德的壮举。他使我想起另一个湖南老乡曾国藩(还有他的弟弟曾国荃们),他们在攻陷南京城后,将大批的银两用船运到湖南的湘中老家,用于办校兴学。他们的壮举,为中国的近现代史做出了间接的贡献。李清明富起来后,也曾想给家在农村的哥哥姐姐们一笔钱,让他们做点生意什么的。可他考察后发现,哥哥姐姐文化水平有限,难以背着财富上路。李清明对财富也有很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和文化素质,即使突然间得到一笔财富,不但难以守住,还有可能深受其害。于是李清明改变主意,决定倾心培养哥哥姐姐妹妹们的子女。二○○三年八月,李清明把兄弟姐妹的六个孩子都接到广州上学。给他们买了两套房,专门安顿他们。他让一个妹妹当孩子们的总管,按月给妹妹开工资。他把子侄们的生活安排得很周到,很优裕,可是学习上要求很严。李清明除了经常督促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之外,每周每个小孩还要定期给他写一份详尽的学习思想汇报。平常他自己在报刊上看好的学习文章,也是复印给每个小孩学习,限时上交学习体会。到了寒暑假,他拿钱让他们出去旅游,或是到自己属下的公司实习锻炼。他对孩子们唯一要求是:读好书,考上大学。如今六个孩子,已有两个考上了大学,一个考上了军校。李清明的努力没有白费。早年间,我曾在李清明家乡一带行走,门庭间随处可见被风雨剥蚀旧了的春联:晴耕雨读,钟鼓乐之诗书传家久,勤俭继世长修其孝悌忠信,文以礼乐诗书……李清明从小受着传统文化的浸染,深知人贵在读书、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李清明很热爱他的家乡。他的《洞庭景赋》《故乡的悲悯》和一系列散文,都是写家乡的故人往事,文章中充满着情深意重的牵挂。他多次和我说起下湖采莲的情景:驾一叶小舟,穿行在一望无际的莲叶莲花中间,荷叶上托着水珠,天边的火烧云红得像火。让人无限神往。(他私下说,如果船头坐个小妹子,小妹子在用嘴咬开莲蓬,那情景就更美妙了。)他在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说道:我对故乡一直心怀敬畏。请注意,李清明在对故乡的这句话里,用的是敬畏而非其他,这里面包含了十分复杂的情绪。故乡养育了他,给了他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还给了他酱缸一样的文化背景。他的根是在买马村。他热爱买马村,牵挂买马村。他常常拿出钱物,接济家乡的父老。家乡的人有了事情求到他的名下,他总会尽力相助。每年过年,他都要回家乡,给父老乡亲拜年。他会给村里的每位老人奉上一个大利是。可是,家乡人做出的一些事情,常常令他十分伤感甚至,很伤心。他跟我说过几件事,我也觉得有点离谱,很不近人情。但是事过之后,他又表示了理解和谅解。毕竟他是从家乡走出来的人,深深知道几千年的传统,贫穷的生活,在一些人身上种下的痼疾。他只能用宽厚的胸怀去容纳这一切。他相信宽厚和善良总是会改变一些东西的。
李清明经商十几年,身上却没有多少商人的气息。他长得粗粗壮壮,孔武有力,宽脸细目,鼻准厚重,一站起来,腰板永远是挺直的。单从外表看,绝不像个商人,也不像个文人,还是个标准的军人。他不唱歌,不跳舞,也极少抽烟喝酒,只是偶尔打打牌。他打三弓,打诈金花,打三打哈。他打牌都是被动的,茶余饭后,有朋友叫他,他就去了。他打牌很投入,但是很放松,赢输皆不会形于色,总是哈哈喧天,遣兴而已。我想,他打牌也无非是为了印证湖南的那句老话:是男人都有三分赌性。他在各方面都要证明自己是个真男人。他每天必做两件事:读书,打球。他的车厢后座上,常年放着球衣、球裤和球鞋,以及充气很足的篮球。他的公司隔壁,是一个部队的疗养院,他投资三万元,帮他们把篮球场好好整修过。给他的条件是可以随时过去打球。我同他打过球,他的球技却实在不敢恭维。他投篮的时候,膀子是直的,手腕是硬的,是用双手持球在胸前直推出去(但他在罚球线上的定点投篮居然很准,十投能中六七个);他运球的时候,手板心把球拍得啪啪响;他进攻是一条直线,勇往直前,防守则把两手像大鸟的翅膀一样张开,还忽上忽下不停地晃动。如果你晃过了他,他就会从后面一把扯住你的裤子,让你动弹不得,哭笑不得。可是他打球非常投入,比任何人都投入,满场跑,满场追,直到累得迈不动腿了,汗水湿透衣服了,才罢休。他在球场上总能得到莫大的乐趣。
李清明倾注了最多心血的事情还是读书。读书,是他与生俱来的一个嗜好。他家里,办公室里,触目最抢眼的是大书柜。他的标明董事长身份的巨大办公室里,办公桌上见不到几份报表文件,却乱七八糟地摊满了书。早年,他还刚刚识得几十个字,就迷上了读课外书。小小年纪,就把《水浒传》《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说唐全传》……这类书通读过了。十六岁中断学业,在家务农,他只跟父亲提了一个要求:让他晚上点灯看一阵书。农村的劳作是十分艰苦的,每天吃过晚饭,父母亲就洗脚上床休息了。李清明坐在小板凳上,就着一盏飘忽暗淡的废柴油灯(那时他们连煤油灯都用不起)读书。他读得很痴迷,很入心,常常把油熬尽了,才意犹未尽地倒头睡觉。后来年事渐长,他参了军,提了干,搞起了企业,由一个地道的乡里伢子变成了阔绰的城里老板,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却一直没有改变。李清明读书有一个习惯,喜欢在卡片上随手记下一些东西,天长日久,三十多年时间,竟累积了几十万张读书卡片。我没有看到过他的这些宝贝,但我能想象得到,一个书痴是如何呕心沥血的。
清明是个对生活很有热情,又很细心的人。半生经历,见过的人和事多矣,他却都能记得住,能够一下子很准确地抓住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本质,这对他在社会上的安身立命和写文章,都是极为有利的。他又是个极勤奋的人,每有所得,皆能成文。
李清明已经出版了好几本书,算起来有近百万字,都是散文、随笔,大多是三五千字一篇。他的作品给人一个突出的感觉是,朴实、厚实、扎实,都是有感而发,没有无病呻吟或空发议论。正是这个原因,他的书受到了市场的青睐,一版再版,发行超过了几万套,受到了一些业内名家的好评。李清明却并不止于此。他知道世上的钱是赚不尽的,所以见好就收;他更知道文学这份事业是没有止境的,需要穷尽毕生精力努力之。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