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描写了从农村流落到北京城里的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遭遇,讲述了在黑暗的社会环境腐蚀下,祥子怎样由一个善良、本分、富有正义感的人力车夫,在生活上、人格上一步步走向堕落,最后变得浑浑噩噩的历程。祥子的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缩影。
编者的话
老舍的小说向来以鲜活的语言艺术和深刻的社会图景的剖析见长。他的作品从大众最朴实的日常生活出发,却能给人一种戏剧化的、直击心灵的震撼,揭露出埋藏在世俗外表下的严酷现实。而《骆驼祥子》,就是老舍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
《骆驼祥子》讲述在旧社会的北京,人力车夫祥子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为了有朝一日能买一辆自己的人力车,一步步过上好日子。不料社会险恶,祥子先是被抓了壮丁去打仗,又被人骗了钱,最后因为与老板女人虎妞的一段纠缠不清的恋情而彻底失去全副家当。从此他不但经济上破产,一向进取的精气神也荡然无存,最后变成了一个浑浑噩噩混吃等死的无赖,淹没在北京城大街上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老舍塑造的祥子是一个悲剧的形象。其悲剧之“悲”,在于他有着美好的梦想,但整个人的思想和精神却被牢牢地限制在旧社会贫苦人民的格局之内。他将美好生活寄托在自己的体力劳动之上,认为在当时那个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社会中,只要靠不懈的努力和拼搏就能获得成功。这种想法无疑是天真的。而像祥子这样埋头苦干却无法摆脱沉沦命运的人,在当时的社会上何止千万。《骆驼祥子》给了懵懵懂懂的劳苦人民提出了惊醒,指出了他们生存艰难的最根本原因。这是这部小说的震撼之所在。
《骆驼祥子》除了立意上的深刻,在语言上也采用了非常地道的老北京话,阅读时能够鲜明地感受到当时的民俗风貌。这些语言看似日常,其实包含了作者十分老辣的小说技巧。这需要慢慢阅读体验。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尽量保持老舍行文的习惯,大部分字词用法都予以保留,仅对其中一些不符合现代汉语用字和语法规范的地方做了修改。期待中小学生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领略老舍的语言魅力,了解中国旧社会那一段历史现实,并有所启发。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从小家境贫寒,身受旧北京下层平民社会生活及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影响。1930年后创作的《骆驼祥子》《离婚》《月牙儿》等作品使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市井平民文学作家中的佼佼者。新中国成立之后,先后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并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代表作包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那点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
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爱什么时候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拉出车来,在固定的“车口”①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主儿;弄好了,也许一下子弄个一块两块的;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这一派哥儿们的希望大概有两个:或是拉包车;或是自己买上辆车,有了自己的车,再去拉包月或散座就没大关系了,反正车是自己的。
比这一派岁数稍大的,或因身体的关系而跑得稍差点劲的,或因家庭的关系而不敢白耗一天的,大概就多数的拉八成新的车;人与车都有相当的漂亮,所以在要价儿的时候也还能保持住相当的尊严。这派的车夫,也许拉“整天”,也许拉“半天”。在后者的情形下,因为还有相当的精气神,所以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儿”①。夜间,当然比白天需要更多的留神与本事;钱自然也多挣一些。
年纪在四十以上,二十以下的,恐怕就不易在前两派里有个地位了。他们的车破,又不敢“拉晚儿”,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车,希望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②。他们的车破,跑得慢,所以得多走路,少要钱。到瓜市,果市,菜市,去拉货物,都是他们;钱少,可是无须快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