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华罗庚生前的同事、朋友、学生、家人对他的怀念文章,还有英国、日本、美国、法国数学家的纪念文章。书中还刊登了反映华老在各个阶段重要活动的精彩而又珍贵的照片。
今年是华罗庚先生百年华诞,也是他仙逝25周年。《数学与人文》丛书要出版一个专辑纪念华先生,这是一件大好事。主编丘成桐先生要我为专辑写一篇前言,虽然我自知学识浅薄,不足以当此重任,但义不容辞,勉力为之。在此我谨向丘先生及编辑部表示衷心感谢。
华先生于1931年去清华大学任数学系图书管理员,那时中国的现代数学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方向集中于局部射影微分几何与级数求和,再加上一点其他的零星研究。华先生则以数论为研究方向,至1935年,他就进入了当时堆垒数论研究主流,即哈代、利特尔伍德与拉马努金圓法,及维诺格拉多夫指数和估计方法等当时世界最深刻的数学研究领域之一。他勇于攀登,在当时的中国,实属奇迹。
华先生的数论研究以1940年其著作《堆垒素数论》的完成而告一段落。这时他感到维氏关于外尔和估计方法已很少有继续改进的前景。如果仍然研究数论,很可能学术生命就实际上结束了。虽然华先生当时已是著名的数论学家,但仍然结束了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将矩阵几何、自守函数、典型群与多复变函数论放在一起研究,目标为将代数学与函数论的一些经典结果推广到矩阵空间。这一研究是将矩阵看成点的推广,需要不同的工具与方法,这就使他的数学研究出现了新局面。诚如丘成桐先生指出的,华罗庚的多复变函数论研究比国外同类研究早了10年。这不仅说明华先生勇于攀登,而且工作是超前的,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达到这一成就,实为奇谈。
王元:前言
丘成桐:纪念华罗庚先生文集序
丘成桐:永遇乐——华罗庚教授百岁冥辰纪念
胡耀邦1982年写给华罗庚的信
华罗庚1983年写给丘成桐的信
陈省身:我与华罗庚
G.B.Kolata:华罗庚形成中国的数学
徐贤修:不靠历史记载,不需权贵褒饰的伟人
段学复:怀念华罗庚
徐利治:追忆我的老师华罗庚先生
田方增:纪念华罗庚先生
万哲先:忆华罗庚老师1950年回到清华园执教
严士健: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陆启铿: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论方面的工作与思想及其对数学与物理的影响
丁夏畦:深切怀念华罗庚老师
龚升:继承与发扬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数方面的工作
钟同德:尊敬的华老师引领我进人数学的门槛
杨乐:缅怀与回忆
石钟慈:华先生教我学计算数学
颜基义:聆听华罗庚先生教诲的点滴回忆
杨德庄:恩重如山的教导
陆洪文:永远怀念老师华罗庚
冯克勤:从师八月,受益终生
裴定一:怀念恩师华罗庚
陈德泉,计雷:从统筹法、优选法谈起
王柱:统筹法应用开篇纪实与思考
李之杰:难忘在华罗庚教授领导下工作的十三年
郭汉英:华老与狭义相对论
张奠宙:华罗庚先生的数学教育思想
张孝达:纪念关怀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数学大师华罗庚
H.Halberstam:杰出的中国数学家华罗庚
P.T.Bateman:《华罗庚文集》序
弥永昌吉:华罗庚教授在日本
P.Rosenstiehl:1979年11月华罗庚在法国
T.M.Apostol:华罗庚与加州理工学院
白鸟富美子:华罗庚先生即将访日
白鸟富美子:悲歌
森本光生:听华罗庚先生最后一课
龙泽周熊:华罗庚先生的数学成就
小松彦三郎:悼华罗庚先生之溘逝
吴耀祖:纪念华罗庚百岁华诞颂
华顺:爸爸的故事
华俊东:爸爸的精神永远留在我心中
柯小英:都是炎黄子孙
华陵:追忆我的父亲华罗庚
华光:荣誉属于祖国才智献给人民
华苏:我记忆里的父亲
华密:爸爸的情与爱
华罗庚: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
梁羽生:华罗庚传奇
华罗庚生平
华罗庚的主要著作
编者后记
1931年,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九月天,我踏进水木清华的清华园。第二天到数学系报到,第一个遇到的是一位带南方口音的青年学者。他问我是不是要进数学系,我说这是我的兴趣。我问他是不是这里的教授,他说不是的。最后我很吃惊地听他说:“我是这里的哗时助理’。”他解释说:“大学毕业的当助教,高中毕业的当助理。我只是初中毕业,所以当‘半时助理’。”又说:“我现在是熊迪之(庆来)教授的助教,他教本系三、四年级的高等分析一课,我帮他改学生作业卷子。”这真是别开生面为才能卓绝的青年想出来的一条道路,一项教育上极有意义的措施。
华先生是一位旷世奇才的数学家。他出生于贫寒的家庭,没有机会受到正常的高等教育,初中毕业后只在上海读短期的商业学校就辍学了。但他是一个具有自力更生和奋斗创造精神的青年,所以有超人的成就和杰出的贡献。他的勤奋精神和治学严谨的态度与方法,足为万世师表,这是我们悼念他的本意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