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义五十六讲》全书分为14个专题56讲,依据“中央民族工作12条”设置14个专题,每专题下设4讲,详细介绍与此专题相关的民族理论知识。各讲内容深入浅出,每讲后以“十六字令”总结本讲内容,并以二维码关联相应课程视频,形式新颖活泼。
国务院决定:“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①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的形势下,弥补高校民族观教育薄弱环节已成为转型期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建设的当务之急。
然而,至今为止,绝大多数院校未能开出这门课。究其原因,在于缺少适合推行的民族理论政策教程。
本教程的前身是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打造的民族理论政策课程教材,经过近十年的持续建设,如今已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讲习。内容方面,是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全面贯彻习近平同志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等一系列讲话精神,使其更为精准地体现国家意志。形式方面,既借助“中国大学MOOC”平台,把课程内容改造成系列微课基础上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又通过翻转课堂实现落地,让学生将学习跟校园生活乃至学校所在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习、研、演、练,切入修、齐、治、平的民族观育人之道。基于小规模在线实验,这种微课加位育的讲习模式已具备了通过普通高校通识公选途径推广的功能。
普通高校开设民族理论政策课的一个前提,是我们的祖国大家庭拥有56个血肉相连的兄弟民族。过去一些教科书套用西方民族定义于我国56个民族,片面强调国内民族的多元性,盲目渲染地方民族的优越感,实际上或多或少忽略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近来,在注重引导交往交流交融、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性的同时,一些人又有意无意忽略了客观存在的多元性。针对这两种偏向,我们以“民族大义五十六讲”为题打造了本教程的系列微课,并升级成为MOOC。在内容上紧扣中央精神,围绕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概要阐述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大义;形式上紧扣我国56个民族共生共荣的标准符号,用56个微课来表达“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共同心声。
各讲微课的次序排列,体现了编者对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认识逻辑。在此基础上,兼顾课程参与者习、研、演、练的要求,还将系列微课整合为相应的翻转课堂位育专题,构成一个微课+位育的讲习体系。
讲习结合才刚刚开始,本教程的“微课”与“位育”都“嫩且生长着”:在持续推进的讲习实践当中,无论内容、形式和功能都必须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首先,任何一节翻转课堂,任何一次社会活动,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学习机会,也是课程讲习的持续风景。其次,56个微课的任何一讲都相对独立,都可以随时抽取撤换。本教程的小规模在线实验阶段,还邀请了部分院校同行参与部分微课的翻拍刷新。往后,只要在教与学的实践中精心钻研、有所发现,课程的任何参与者都有可能成为新微课的新主讲。只要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人积极参与,“民族大义五十六讲”就会常刷常新,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常开不败的绚丽花朵,
讲习入门
第1讲 民族大义——守望共有家园的根本信念
习研演练位育指南
一、生成于中国本土的民族概念
第2讲 民族概念——出自中国本土的特优资源
第3讲 族性特征——就像五声音阶随指成心曲
第4讲 宗教影响——由于认同和信仰的相互缠绕
第5讲 民族识别——实事求是确认五十六族成分
习研演练位育指南
二、民族历史范畴及其族性规律
第6讲 原生民族——在氏族部落瓦解后实现重组自然有复合性
第7讲 次生民族——在民族过程中交融聚合也都必然有一体性
第8讲 民族上限——从部族之争看近代舶来狭义民族概念的片面性
第9讲 民族下限——历史上的交融聚合不等于民族的最终消亡
习研演练位育指南
三、我们所处历史阶段的族性国情
第10讲 繁荣发展——民族范畴的社会主义阶段特征
第11讲 共同因素——交融发展中的族性再生基础
第12讲 一特双差——随民族发展的规律持续再生
第13讲 族性国情——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特色优势
习研演练位育指南
四、国家治理视角的民族问题概念
第14讲 民族问题——观念变迁一如月相有阴晴圆缺
第15讲 自身发展——深入探察民族问题的内在元素
第16讲 三大关系——民族问题转换生成的敏感领域
第17讲 五个共性——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系统特征
习研演练位育指南
五、依法保障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第18讲 各族一律——我国民族平等的若干特征
第19讲 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第20讲 家有家规——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
第21讲 神圣义务——各族人民共同维护国法尊严
习研演练位育指南
六、守望相助,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
第22讲 族依族性——顺规律推进交融共乐
第23讲 全民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时代同行
第24讲 有序嵌入——协力外来乡亲搞好城市位育
第25讲 以心换心——全社会协力融洽民族感情
习研演练位育指南
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6讲 两个结合——长期坚持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第27讲 把握关键——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第28讲 只增不减——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支持绵绵用力
第29讲 全面协调——以差别化支持政策确保同步小康
第30讲 优先布局——着力提升民族地区的产业层次
习研演练位育指南
八、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
第31讲 盘活资源——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比较优势
第32讲 保护生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第33讲 扶贫攻坚——以精准战略决战决胜主战场
第34讲 建设边疆——放眼世界“棋局”搞好开放开发
第35讲 咬定青山——切入根源解决共同发展问题
习研演练位育指南
九、加快发展民族文化和建立公共服务体系
第36讲 民族教育——夯实团结进步事业的共同基础
第37讲 民族文化——崇创造尚创新推进转化和发展
第38讲 公共文化——建立覆盖民族地区的服务体系
第39讲 社会保障——编织民族地区民生兜底安全网
第40讲 医疗卫生——加快改善条件兼顾传承和发展
习研演练位育指南
十、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
第41讲 关键大事——做好民族工作离不开民族干部
第42讲 三个特别——高标准打造民族地区干部队伍
第43讲 选贤任能——让政治过硬的民族干部挑大梁
第44讲 战略任务——开发和利用民族地区人才资源
第45讲 重在落实——大力培养民族地区建设人才
习研演练位育指南
十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第46讲 五个并存——现阶段民族工作环境新特征
第47讲 道路自信——通过八个坚持走向伟大复兴
第48讲 工作主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繁荣发展
第49讲 守望相助——加强民族团结的政策目标
第50讲 一体复兴——促进共同发展的政策目标
习研演练位育指南
十二、担当民族大义,守护中华民族共有家园
第51讲 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自觉维护国家统一
第52讲 维护主权——反对外部势力插手我国民族事务
第53讲 四个全面——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保障
第54讲 五个认同——解决民族问题的精神保障
第55讲 凝聚国魂——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研演练位育指南
结课陈情
第56讲 精诚研习——民族大义修养重在自我位育
习研演练位育指南
后记
中国共产党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这个判断,揭示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民族范畴的基本特征。
这种历史阶段的族性特征,既是由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又是由民族历史范畴的族性规律决定的。这里,分别从社会历史和族性规律两方面陈述。
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决定繁荣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阶段的民族范畴特征
民族范畴自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阶段,目前处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历史阶段。我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基础上,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将处于不同历史形态的各族人民直接带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消灭了民族压迫制度,实现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从而创造了各民族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消灭了阶级剥削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铲除了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经济根源,建立了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国内民族关系,从而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开拓了康庄大道。“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成为可能。以我国为例,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内各民族的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口素质得到提高,民族特点将得到充分展现,也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繁荣注入了强大活力。
民族范畴的族性规律决定社会主义阶段的
族性因素仍将持续再生
所谓“族性”,是指源自民族社会、转换生成各种族类群体特征的基本元素。转换生成的民族特征具有整体系统的稳定性,却不是一成不变、固若金汤的,而是随着民族社会生态环境变化而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
从族性视角观察,民族的发展就是在族内同化、族际分化与相互交融中走向更为复杂结构的涵化过程,这也正是族性在社会转换中不断再生的过程。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分化与民族同化的综合作用往往是将不同的民族融合成多元一体的复合民族。在这种复合民族系统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生互化、生生不息,必然造成各种层次的族性的持续演变。从原始社会末期民族产生以来,这种族性演变一直随着社会历史在延续。社会主义社会时期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力促进了民族社会的族性张扬。
“族性张扬,即族性影响的扩展、延伸和蔓延。”①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民族对民族的压迫和剥削,以按劳分配制度代替剥削制度,解放和发展了各民族的生产力。各民族获得了共同的自由、平等的发展权利,继承和发展各民族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水平,从而展示各自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和民族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民族社会的族性张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