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第5辑是关于话语研究的学术刊物,收录话语研究论文11篇,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公共人物话语、媒体话语、艺术话语、女性主义话语等不同领域的深度研究,旨在通过话语研究的方式关注社会热点并帮助理解我国的众多实际问题。
公共人物话语解读的语用身份视角——从“我反正信了”说起
全球视域下中国城管身份的话语建构
河洛文化话语向度研究——以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相关新闻为语料
媒体话语中的宁镇扬“同城化”——宁镇扬“同城化”形象的媒体传播现状与启示
当代话语研究语境下的艺术话语问题
话语与中国社会变迁——以不同历史时期女性服装广告语对比为例
门诊医患会话患者应答语信息过量的语用研究
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徽为基点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汉语运用能力现状调查
女性主义研究的文化话语转向:试论女性主义话语研究的动因、原则与策略
华裔美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与民族意识的角逐
从动态的话语实践角度而言,艺术话语具体有8个层面构成:“6W2H”。在分析艺术现象的时候,“6W2H”较之“四要素”更为妥切和全面。举例而言,同样是面对《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四要素”说划分为四大块,第一块是作品与清代社会的关系,比如有的学者认为《红楼梦》是清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第二块是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即《红楼梦》与曹雪芹的关系,探讨曹雪芹的身世及其遭遇,探讨曹雪芹如何构思、创作等等。第三块是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探讨《红楼梦》在清代及其后世如何被接受,怎么被接受。第四块是作品本身问题,探讨《红楼梦》内部的篇章布局、人物关系、语言等等。客观上说,四要素充分展现了《红楼梦》多彩的世界,但四要素仍然是不充分的。以“6W2H”结构,探讨《红楼梦》的时候将会呈现更多的问题和方面。
那么,何谓“6W2H”呢?
第一个W是“谁在说(或者写、画、创作,下同)”(who),强调的是话语的创造者、发出者,任何话语都是特定创造者和发出者的话语,或个体或群体,或男或女等等。“谁在说”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着话语的身份,比如女性在说,其话语在某种程度上就带有女性的身份,当然未必绝对,复合主体、多重身份现象也很多。和“谁在说”相对的就是“谁不在说”,是缺席的、不在场的主体,包含着沉默、失语、授权、边缘化等等复杂现象。在《红楼梦》里,“谁在说”并不意味着完全是作家论。因为除了曹雪芹在说,贾宝玉也在说,妙玉也在说,家长在说,青年人在说,中国文化本身(医学、饮食、茶、服饰等等)也在说,中国哲学(儒道佛)也在说。“谁”是一个复数,故此是作家论所不能囊括的。
第二个W是“为何说”(why),指的是话语主体的动机、意图、目的,没有抽象的话语动机,都是具体的,因而也是多样的,比如艺术(审美)的、政治的、文化的、宗教的、社会的、经济的等等。有的时候,话语意图是自觉的、主动的、直接的,有的时候话语意图是不自觉的、被动的、间接的。这一点还涉及话语的表现方式问题。以《红楼梦》为例来说,既然“谁在说”都充满无尽的阐释空间,那么其后的“为何说”将更为复杂。具体而言,作品中的贾宝玉为何如此说,是人物追求个性解放使然,还是他的天性使然,或者是作者曹雪芹个人的投射?是什么因素决定决定他要如此说?显然,“为何说”也不能等同于创作动机和目的。
第三个W是“何时说”(when),在什么时间说,指的是特定的历史阶段,任何话语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话语,是历史性、时代性、时间性的言说,没有超时间的话语。在正确的时间说出的话语,就是有效话语,相反则是无效的。时间性的变迁深刻影响着话语的意义问题。比如个性解放,五四时代是合法性话语,但到了抗战时期,就相对弱化,当然这也涉及特殊的中国(文化空间)问题。以《红楼梦》为例,它的主人公(贾宝玉)时间是青少年,大约8到15岁,它的作者时间是中年,即曹雪芹30到40岁之间,它的历史时间是乾隆时期,或者说康乾盛世后期,它的文化时间是中国文化没落之时,它的世界时间是18世纪。这些时间的参差错落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