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20世纪80-9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形成的“诠释学的现象学科学哲学”学派为对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其代表人物的科学哲学思想,又从整体上阐述了其基本观点、整体特征和理论价值,揭示出了其与有关哲学理论的关联,确认其既是对诠释学和现象学的重要发展,也是科学哲学基础理论的重大进步。
曹志平,1965年生,陕两澄城人,理学学士(物理学),哲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基础理论、社会科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等,出版有《理解与科学解释》、《马克思科学哲学论纲》等著作十多部。
第一章当代西方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概述
第一节当代西方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代表人物与著作
第二节当代西方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问题与观点
一、自然科学探讨意义
二、自然科学诠释学是“两大哲学传统”的互动、交融
三、此在之基础存在论、“生活世界”在科学哲学中的基础地位
四、自然科学诠释学本质的多角度阐述
五、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与科学实在论
第二章胡塞尔的科学论与先验现象学
第一节胡塞尔的科学概念与科学论
一、胡塞尔的科学概念
二、自然科学的“不完善状态”与科学论的必要性
三、科学论与纯粹逻辑学和现象学的关系
四、科学论的任务
第二节胡塞尔与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哲学的关系
一、胡塞尔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二、胡塞尔与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哲学的理论联系
第三节四种现象学概念与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
一、四种现象学概念
二、胡塞尔现象学对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的影响
第三章诠释学的发展与科学诠释学
第一节诠释学与实证主义科学哲学的对抗
第二节诠释学成为普遍的哲学
一、诠释学奠基于现象学
二、哲学诠释学
三、诠释学与现象学、自然科学哲学的关系问题
第三节“诠释学的回归”与诠释学领域的拓展
一、“诠释学的回归”与利科
二、“诠释学的回归”与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
第四章劳斯的科学实践诠释学
第一节劳斯科学实践诠释学的缘起
一、对理论优位科学观的否定
二、对库恩范式理论的实践诠释学解读
三、融合英美科学哲学与欧洲大陆科学论的努力
四、劳斯理解科学的哲学本体论
第二节以实践的观点理解科学
一、劳斯的“实践”概念
二、实践与理论的本体论关系
三、实践作为理解科学的哲学原则
四、对海德格尔科学观的批判
第三节自然科学的诠释学本质:知识是地方性的
一、地方性的实验室情境
二、去情境化与标准化
三、实验室情境的优先性
第四节劳斯科学实践诠释学对科学哲学基础理论的意义
一、提出了理解科学的实践原则
二、深化了对科学实践属性的理解
三、拓展了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
第五章希兰的诠释学—现象学科学哲学
第一节生活世界的本体论
一、希兰理解的“生活世界”概念
二、生活世界:希兰科学诠释学—现象学的本体论
第二节知觉的诠释学—现象学
一、知觉的诠释学属性
二、知觉的现象学结构
三、知觉知识的必然性与多元性
四、知觉行为的视角和内容
第三节科学诠释学—现象学实在论
一、视域实在论:科学的现象学实在论
二、理论对象的实在化:对科学实在论核心问题的回答
第四节多元互补的科学观与世界观
一、两种对立互补的视觉空间
二、Q格:多元互补的一般模式
三、辩证发展之树
第五节希兰科学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理论价值
一、希兰科学哲学思想的第一条线索
二、希兰科学哲学思想的第二条线索
第六章科克尔曼斯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
第一节科克尔曼斯与“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
一、科克尔曼斯其人及对他思想的研究
二、“诠释学的现象学”概念释义
三、科克尔曼斯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科克尔曼斯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述
一、哲学对科学的批判性反思的必要性
二、哲学的历史性特征
三、诠释学的现象学与科学的关系
第三节科学的存在论基础
一、存在的意义问题的优先性
二、基础存在论对于理解科学的优先性
三、科学是此在存在的派生样式
第四节自然科学的诠释学本质
一、自然科学的筹划性质
二、意义框架的先在性
三、真理离不开情境
第五节科克尔曼斯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的哲学精神与理论价值
一、科克尔曼斯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的逻辑进路与哲学精神
二、科克尔曼斯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的理论价值
第七章伊德技术诠释的科学现象学
第一节伊德科学现象学的缘起与渊源
一、伊德的科学现象学与现象学
二、伊德科学现象学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伊德的科学现象学本体论
一、生活世界的本体论
二、“相对论的”本体论
第三节仪器诠释学
一、物质性诠释学
二、视觉诠释学
三、建构论的实在论
第四节伊德对自然科学诠释学本质的揭示
一、存在论上技术先在于科学
二、科学在制造知识时是从技术上来体现、建构或诠释的
三、技术—科学的“放大——缩减效应”
四、仪器是界面,仪器诠释是翻译
第五节伊德科学现象学对科学哲学基础理论的意义
一、推动着科学哲学的“实践转向”
二、开启了“技术诠释科学”的理解路向,使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内在地关联在一起
三、阐述了技术科学的内在价值性
四、一种可能的普遍的科学诠释学
参考文献
后记
版权页:
插图:
其次是施莱尔马赫建立了作者历史情境的“心理重建方法论”。为了克服历史的和文化的间距异化以重新恢复和创造作品原初的客观意义世界,施莱尔马赫提出r两种消除误解、重建原意的解释方法,即语法解释和心理的解释。语法解释立足于作为思想交流工具的语言的公用性,从语法的一般规则确定作品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语义变化。这是一种传统的、客观的、本质上类似于结构解释的解释方法。心理的解释也就是心理的转换和心灵的领会,它强调作者主观意图的重建是通过心灵和精神的直观的体验与再体验实现的。这是后来被狄尔泰发挥为“生命移情”的理解方法。虽然语法解释和心理的解释都是达到理解的方法,但施莱尔马赫在它们之间还是做了区分:相对于后者前者是表面的、次要的;“诠释学的真正任务是在这第二类解释中完成的”。不仅如此,在施莱尔马赫那里,这两种方法还是互斥的,它们小能同时应用:考虑共同语言就是忘记作者,而理解一个作者就是忘记他的语言,即要么理解共同性,要么理解特殊性。在施莱尔马赫这里,诠释学已经成为与实证主义哲学不同的方法论。
狄尔泰实现了诠释学作为精神科学方法论与实证主义的尖锐对抗。在狄尔泰生命哲学中,诠释学服从于狄尔泰提出的这样一个基本任务,即“诠释学必须寻求它与一般认识论任务的关系,以阐明一种关于历史世界的关联的知识的可能性,以及实现它的方法”。具体地说,诠释学所要“完成”的这一任务,就是要回答历史知识何以可能这个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康德问题”的问题。这也是诠释学成为精神科学方法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