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引领中国创造
(代序)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创新设计。好的设计不但可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提升绿色智能水平,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还可以创造新需求、开创新业态、开拓新市场,甚至会引发产业变革。因此,创新设计是引领中国创造的先导和关键环节。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创新设计的价值,不断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加强创新设计,需要从理念、环境、基础、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入手。
更新设计理念。充分认识创新设计对产品、工艺、经营、服务的引领作用,将创新设计作为加快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关键环节,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世界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把握网络时代设计的新特征绿色低碳、网络智能、开放融合、共创分享,引导中国设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向高品质、迈向中高端。尊重设计规律,把握创新设计能力要素,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升。
优化设计环境。在创新设计被纳入《中国制造2025》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制造业创新设计发展行动纲要,进一步明确其发展目标、重大举措和路线图。完善政策法规环境,落实首台套、首批次创新设计产品的税收减免。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为创新设计提供有效法治保障。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权益分享制度、设计评价制度。
发挥中国工程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计协会等专业组织的引导、促进作用,优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金协同、军民深度融合的创新环境。
强化设计基础。在持续增加对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投入、为自主创新夯实知识与技术基础的同时,国家、地方和企业应加强对创新设计的投入,建立创新设计基金,加大对设计方面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着力培养引进设计人才,注重提升人才质量,强化创新设计人才基础。建设一批国家、区域、行业创新设计研究院、创新设计园区、面向中小企业的创新设计技术服务中心等,强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设计基础技术支撑体系与产业集聚平台。积极主动参与制订和采信国际先进工业标准,加快提升中国设计的质量、安全水平和绿色化、国际化水平。
改革设计教育。理念创意是创新设计的灵魂。设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确立先进理念和科学价值观,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在设计教育中,培育学生对设计创造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远比灌输知识更重要;引导学生认识新趋势、求索新知识、创造新技术、追求新梦想,远比传授具体的设计技艺更重要。创新设计源于实践,源于对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理解和前瞻。这就要求设计理论教育与设计案例研讨分析、创新设计实践紧密结合。网络时代的创新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人文艺术、生态环境等新知识进行综合运用,需要设计人员理解大数据的数学方法和计算能力。这就要求培育善于跨界融合的人才,构建共创分享的设计平台网络。从更大的范围说,创新设计需要有全球视野,融汇国际先进设计理念、知识、技术与文化。因此,设计教育需要运用好全球创新设计资源,创造国际化的教育环境。
培育设计文化。设计文化决定创新设计的特质和品格。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设计文化。美国尊重和鼓励自由探索、创新创造,形成了以创新为引领的设计文化。德国是后起的制造强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依靠富有特色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先进的工业标准以及职业教育,形成了优质诚信的设计文化。法国、意大利文学 艺术底蕴深厚,孕育了优雅华丽的设计文化。日本的国情和传统使其形成了精致实用的设计文化。以创新设计引领中国创造,需要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尊重创新创造、追求精益求精,恪守诚信合作、崇尚共创分享的先进设计文化。
前 言
制造业是强国之本,也是立国之基。十三五 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两个
中高 的关键转折时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由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的根本保证,也是推动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动力之源。
创新源自设计,创新贵在设计。设计是将知识、技术、信息和创意转化为产品、工艺、装备及服务的先导,决定着制造与服务的品质和价值,因此是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起点和源头。随着社会由传统工业经济向以网络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经济发展,传统工业设计正在向创新设计演进和拓展。创新设计以绿色低碳、网络智能、开放融合、共创分享为主要特征,为产品和产业的全过程提供系统性服务,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于一体,涵盖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和服务模式设计,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创造市场新需求的关键环节。创新设计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制造业面临的国际国内挑战日益增多,发展创新设计不仅是有效改善制造业供给侧结构、实现
三去一降一补 ,不断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长期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和引领跨越,由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本书的研究成果是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委托课题
《制造业创新设计发展行动纲要研究》(2016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的基础上形成的。课题组组长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院士路甬祥,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潘云鹤;副组长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张彦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教授王晓红;编写组特邀顾问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张大卫。编写组成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李燕,浙江大学设计研究所所长、教授孙守迁,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教授娄永琪,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设计管理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张立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副研究员张瑾,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助理研究员李蕊,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会长胡启志,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原副院长陈卫民,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陈朝杰,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院长赵宇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项目主管刘惠荣。该书为《行动纲要》编制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政策支撑。编制《行动纲要》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供创新动力支撑,同时作为我国第一个创新设计发展规划,为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创新设计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我国制造业中长期创新设计的发展思路和实施路径。本书研究立足全球视野、国家战略高度,坚持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和针对性,注重理论创新与实际调研相结合,分析系统全面、资料翔实,对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创新设计发展,都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书由总报告和7个专题报告、4个国内外考察及调研报告、5个案例分析组成。第一篇为总报告,从战略层面系统研究了我国制造业创新设计的规划思路与发展愿景,分析了我国创新设计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创新设计取得的重大成就与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创新设计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领域和区域布局及实施路径、保障措施等,形成了《行动纲要》(建议稿)的重要基础。
第二篇为7个专题研究报告,作为总报告的重要支撑。专题一着重研究了创新设计的基本内涵及
十三五 乃至未来时期发展创新设计的战略意义,指出了我国创新设计取得快速发展与重大突破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的主要思路。专题二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创新设计发展现状及趋势,阐述了制造业创新设计竞争力显著提高及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专题三从提高重点产业创新设计能力、提高企业创新设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强创新设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创新设计人才体系、完善创新设计生态体系等方面阐述了制造业创新设计发展的主要任务。专题四着重研究了制造业创新设计发展的重点领域: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设计、航空航天装备设计、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设计、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设计、电子信息产品设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设计、新能源装备设计、工程机械设计、高性能医疗器械设计、节能环保设计、纺织服装设计等。专题五着重研究了我国创新设计发展的区域布局,分析了各区域创新设计发展的主要优势,提出了优化创新设计区域布局的总体设想。专题六着重研究了我国制造业创新设计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加强规划组织引导、建立创新设计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构建创新设计人才体系、推动建设创新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创新设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创新设计宣传推广工作等。专题七着重研究了世界创新设计强国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具有创新设计特色的国家和地区,如芬兰、丹麦、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创新设计的发展进程及促进政策。
第三篇为国外考察与国内调研报告。在国外考察报告中,课题组分别考察了英国、德国及中国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的创新设计有关情况。重点分享了剑桥大学培养创新设计人才的经验和做法;德国创新设计机构、中小企业、设计孵化器在创新设计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政府推动设计发展的经验;英国的设计企业、设计组织、设计政策的发展经验等,对我国发展创新设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对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创新设计的考察中着重分析了港澳创新设计的优势与内地的互补性。在国内调研中,课题组重点对我国创新设计发达地区广东省进行调研,并提出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圈的构想。
第四篇为国际国内创新设计典型案例分析。在国外创新设计案例中,分别从设计创新型企业、设计组织转型、设计教育创新等方面,分享了苹果公司、三星公司、IDEO、斯坦福设计学院的成功经验。在国内创新设计案例中,重点从创新设计企业、创新设计示范区、创新设计教育、创新设计大奖等方面分享了小米集团、红领集团、顺德广东工业设计城、东莞创新设计、浙江大学设计学院、中国好设计大奖的成功经验。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院士给予了亲切关怀和指导,他不仅为研究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战略思路,而且还亲自修改审定文稿。同时,课题组长、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编写组特邀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张大卫,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晓强,课题评审组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常务副主任王春正都对课题研究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并给予大量支持和帮助,同时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罗俊杰副司长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编写组的全体同志坚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学风,在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的同时,冒着炎炎酷暑,分别对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杭州、宁波、义乌等城市进行调研,并对德国、英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进行考察,保证了研究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创新贵在探索,探索永无止境。由于我们能力水平所限,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希望业界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王晓红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