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瞬间焦躁,会因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而生气发怒?或时常感到挫败?因为无论我们是否能意识到,我们感情和态度都不断地受到习惯性心理模式的影响。这些模式能对我们的幸福感,以及我们对生活、周围世界的认知起决定性作用,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感受方式和行事方法精心安排。既可能带我们走向快乐和智慧,也可能使我们充满恐惧和绝望。它们制造并扭曲我们的经历,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操纵者,操纵着我们的心灵。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塔拉·班奈特-戈尔曼通过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砍断自我挫败型习惯的束缚,找到情感自由的新方法。她将认知心理学中的全新成果、神经科学中的习惯改变学说、东方哲学以及她在马术中的经验融合在一起,帮助我们从具挑战性的心理障碍中解放出来,使我们可以辨认出自身以及周围人际关系中存在的情感触发事物和内在心理模式,从而开始有意识地创建新的积极模式。
《心灵低语》是一幅前所未有的情感心灵地图,它帮助我们转变自己的情感、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使我们与智慧和慈悲之心建立联系,并最终使我们带着更持久的幸福感生活。
一条大河贯穿曼谷,将这个城市一分为二。从宾馆的窗户望去,手工打造的柚木船造型优美,在波浪起伏的河上飘然前行。我注意到河岸边有一片莲田,莲叶随着河水的涌动起伏有致。
更近距离地观察之后,我发现莲田周围有一堆垃圾,是河中浮渣被水流冲积造成的,然而莲花自顾自地盛开,就在这浮渣之上。
我被深深地迷住了。我开始深思,人类其实也有莲花这样出淤泥而不染的能力。莲花在东方文化中是大智慧的象征:它使我们明白,我们能够从自身所处的各种“垃圾”和“淤泥”中超脱出来。这些令人痛苦的存在有时会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工作和个人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
心灵低语指的是我们与自己心灵中的微妙习性同步,发现我们内心深处的特性,这些特性能使智慧如莲花般在困惑的“淤泥”中绽放。
学会看清楚我们的心灵如何一次次地沾上淤泥,这是促使智慧如莲花般绽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我的朋友史蒂夫最近跟我讲到困扰他将近一年的痛苦,痛苦的缘由是他心爱的儿子即将离开家,迈进大学校门,而作为一个单身父亲,他一直一心扑在儿子身上。
史蒂夫预料,儿子离开家后,他一定会非常痛苦,但他下定决心要为儿子开心,这个孩子正为即将离开家独立生活而兴奋不已。于是,从儿子离家前几个月,史蒂夫就开始练习打坐,体悟儿子心中的快乐。他采用从一位佛教老师那里学来的方法,叫作“悦人之乐”,即与他人同甘共乐。
史蒂夫告诉我,最初感觉有点儿不真实,因为大多数时候他心中并不快乐。但随着每天思考、每天练习,他渐渐不再关注自我,而是更能与儿子心灵相通、同甘共乐了。等到他的儿子离开家去上大学时,我的这位朋友已经能发自内心地为他开心,而不是眷恋不舍、害怕离别。
画家玛格利特在评价自己画的神秘的超现实主义意象时,将自己创造性的作品看作“绝佳的证据,证明我打破了那些荒唐的心理习性,而正是这些心理习性替代了真正的存在感”。心灵低语试图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荒唐的心理习性”,从而帮助我们与自己同步、与别人同步,这会给我们带来温馨的、神奇的变化——一如我的朋友对儿子离家这件事的态度转变。
这种做法帮我们正视真正的自己,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情感习惯或心理模式看待自己。心灵低语既是一种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治疗模式,它是一条通往我们心灵的路径,旨在转化我们的情感,使我们触及自己的内在智慧。
藏语里有一个词,翻译过来是“觉醒、绽放”之意,与莲花出淤泥的情态相似。心灵中的这些特性觉醒之后,智慧和慈悲之花才能完全绽放。我的朋友已经觉醒、绽放,将自己从令人颇感困扰的存在模式中解放出来。
莲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那些使智慧如莲花一样,在充满困惑的心灵中绽放的内在特性又是什么?使我们真正地与自己、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内在特性又是什么?我们如何能从束缚自己、局限自己的存在模式中解脱出来?
“莲花效应”从生物学意义上讲,指的是这种植物非凡的防水能力,从淤泥中长出而依然保持纯洁的能力。什么东西都沾不到莲叶上。莲叶的自净属性的秘诀在于莲叶表面布满了微小的隆起,这些隆起以一定角度与水滴接触,故水滴中只有一小部分能接触到莲叶。这些水滴与莲叶上隆起的黏合度大于与莲叶自身的黏合度,所以这些水滴在滚动的时候清除掉了莲叶上的杂质。
跟莲叶不沾杂质的属性类似,心灵低语的基本修习为我们在心灵中创造出一片不沾不滞的净土。我们将会看到,通过仁爱、镇静又清醒的意识,我们能更轻盈地存在。
塔拉·班奈特-戈尔曼 (Tara Bennett-Goleman),《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一位从业很久的心理治疗师和国际培训师。她多年来一直和她的丈夫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一书的作者)一起就正念和认知治疗综合法进行研究与讲学。
一个朋友对我说,他以前有一段时间非常愤世嫉俗、负面消极。他当时严重抑郁,到了一门心思想死的程度,幸好从来没有真的付诸行动。他的生活瓦解,妻子离开了他,还带走了他们尚且年幼的女儿。他感觉找不到活着的理由。
由于天性热衷环保,在这段时间他和几个朋友一起进行了一次长途野营,以就华盛顿州的荒野问题进行交流。在那次旅行中,他的痛苦模式完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积极的模式。
有一天,他站在一个瀑布顶端,俯瞰大峡谷中蔚为壮观的自然之美。因为觉得精力充沛,他决定往山下再爬一点儿,于是抓着一根突出在外面的大块植根往下爬,但是那块植根啪的一声断了,他便一路向下翻滚, 直至滚到瀑布上方的悬崖边上才停住。他的朋友惊恐地看着他一路往下滚,只要再向前几厘米他就没命了。但是不知怎的,悬崖边上的某个东西挡住了他,总算使他没有继续往下掉落悬崖。
当时,他的头脑非常清醒,只是身上有几处擦痕。他跳起来对朋友喊道:“我没事!”
“从那时起,”他告诉我说,“我再也没有过自杀的想法。一切都像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他说在那个可怕的时刻,他脑子中想得最多的是对出现在他生命中的那些人的爱以及他们对他的爱,他觉得这些才是切切实实的恩赐。在死亡面前,他的心灵切换进入了一种积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他感受到了满满的爱。
惊叹于这种奇迹般的大反转,我问他有没有从这一改变人生的经历中悟到其他东西。他深思了一会儿,然后说道:“我清楚地看到了我们做出的选择——在某个特定时刻、某种处境之下做出的选择能使我们由积极转化为消极,或者由消极转化为积极。”
他说,自那以后的很多年里,他很少再像以前那样愤世嫉俗、愤怒消极——至少持续的时间不会很久。曾经他满怀愤怒,现在他对积极的解决方案更感兴趣。以前他只看到疏离和绝望,现在他发现了亲密和可能性。
消极思维源于以自我为中心、将关注焦点放在出错的事情上。我们越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上面,我们就会越痛苦。但是,如果就像我的朋友与死神擦肩而过那样,我们将注意力焦点从“我的痛苦、我的欲望、我的执念”上移走,我们的自我指向习惯就会渐渐开始消失。
我们都有一些个人偏好的模式,我们会时不时地进入其中。它们都是暂时的,正是这种暂时性为我们的成长和改变提供了空间,如果我们多花些时间在具有适应性的模式上,就能逐渐减少停留在无益模式上的时间。
无论某种消极模式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或者使我们多么不开心, 我们都还有转换进入较好模式的可能。物理学家将这种状态转变称为“相变”。相变现象在物质世界中比比皆是,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也随处可见。将一块泥土加到足够热,它就会变硬成为一块砖。将沙子与其他化学物质放在一起在高温下加热,就变成了玻璃。
就像水会变成冰或蒸汽一样,我们的心灵也会切换模式。对一种困惑而不安的模式加以适当干预,它就会变成颇具洞察力、冷静而澄澈的模式:抱起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婴儿,慈爱地将她搂在怀里,轻轻地为她哼唱,她也许就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任何旅途中,尤其是心灵之旅中,地图都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帮助。我们的心灵之旅始于佛家心理学中所说的欲念、厌恶和困惑模式,这每一种模式都可以被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品性,比如澄澈和平静。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我们的人际关系中产生的缺乏适应性的模式,比如“不要靠得太近”的逃避模式,或者忧心忡忡的焦虑模式。
进化心理学关注的是那些能帮助我们在野外生存的模式: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在现代生活中,这些模式以微妙的方式上演着控制与反抗的戏码。认知疗法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以一些毁灭性情感习惯为特征的模式,比如极端回避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麻木自己以逃避一些令人困扰的情绪。
安全或集成模式中蕴含的则是一系列积极的、适应性强的存在方式。在这种存在方式中,我们似乎能生活顺利,在人际关系、健康、生产力以及创造性等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安全模式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 它是一个情感安全港,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它会促使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在人际关系中建立更牢固的纽带。
东方心理学还详细描述了一种超越日常幸福范畴的模式:拥有一颗智慧的心,经历改革性的内在进化,向慈悲、智慧和平静进化。在慈悲、智慧和平静中,我们会超脱于生活的烦恼之外。大多数精神修行都致力于实现这种模式。
模式的光谱就好像是一个内在相变阶梯,从深色到浅色递进。在较低档的是那些令我们痛苦、使我们有自我挫败感的存在模式,就像蒸汽中的水分子一样,我们的思绪混乱无序,情感汹涌动荡。随着我们转换切入更健康的模式,我们会镇静下来,逐渐清晰明澈。模式中的积极一面进入心境中,此时我们的生命之光超越了普通的存在状态之重。
无论我们常常处在这一阶梯的哪个台阶上,如果我们能记住禅宗大师铃木俊隆的嘲讽之语:我们目前的样子就正好完美——但还有一点儿改善的空间,会对我们有很大好处。
模式按照自然的顺序,从最令人烦扰到最给人自由依序排列。心灵低语为你的心理“相变”提供了将我们从缺乏适应性的模式中解放出去的方法。在这趟心灵之旅中,我们能培养出很多能力,这些能力能使我们从困惑和迷惘中培养出一种洞察力,一种如莲花出淤泥一样从心灵的消极淤泥中挣脱的洞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