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为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林少阳教授讨论1900年至1911年之间章太炎思想的一部专著,作为章学研究论丛之一。全书分总论和四编。总论概述全书主旨,揭示晚清以章太炎为代表的以文为手段的革命和以复古为表现形式的新文化运动。*编主要讨论章太炎的南方话语及对晚清新青年革命精神与实践的影响。第二编主要讨论章太炎对民族国家的看法,尤其讨论了以往较少受到关注的章太炎的联亚主张与对印度的认识,揭示了章太炎民族观、国家观的批判色彩。第三编涉及章太炎思想中的儒家色彩,抉发章太炎对狂狷之儒家道德的继承。第四编主要讨论了章太炎与鲁迅之间的关系,通过文本细读揭示东京时期鲁迅所受章太炎的影响,以及从晚清复古的新文化运动到五四反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关系。全书视野宏阔,立论精深,不仅对章太炎的思想有独到深入的解读,也对晚清思想史有一番新的认识,是一部非常有特色和学术含量的著作,相信出版后将推动学界对相关领域的研究。
本书为旅日学者、东京大学教授林少阳撰写的围绕章太炎思想的晚清论。本书聚焦于1900年至1911年以章太炎为主的思想言论,尤其是章太炎旅居东京、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笔期间作为清季革命导师、清季思想文化运动旗手的影响。本书在纵轴上将清末知识分子思想接合中国士的思想传统,尤其是晚明思想传统,同时将晚清革命置于太平天国之乱以来的政治、社会的连续性之中,以及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连续性之中;横轴上则将晚清革命置于全球史脉络之中,尤其将之置于东亚的历史场域中,强调学生在晚清革命中的主体作用及海外革命中心东京的重要作用,兼及探讨当时中国士人与日俄战争、日英同盟、印度独立运动等国际事件的关联。全书质疑革命与改良二元对立的晚清思想史叙述框架,并对中、英、日文半个世纪多以来的研究成果多有综合、回应,在此基础上独树一帜。本书新颖之处体现于如下关键词:革命与改良二者兼具的晚清思想文化运动、以文为手段的清季革命、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亡天下等。本书试图透过上述崭新的叙述框架,彰显章太炎及其周边的历史位置,以及整个晚清在中国现代性中的历史定位。借此本书试图向读者展示晚清作为思想课题的可能,进而试图展示重释中国现代性的可能。在此意义上,本书不仅是以章太炎为主的晚清思想论,更是挑战常识的独特的近代中国论。
后记
本书为笔者以章太炎为中心的晚清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收录了八年多来相关成果的主要部分,其中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首次发表。长期以来,我主要关注的时段基本上锁定在1900年前后至民国成立前后的十数年,因为这一时段承前而启后,横向上亦与我对明治日本的学术关心相联。于我来说,这十数年是中国历史上甚为丰富而又充满可能性的时代,也是重大的转折时段。说本书是阶段性成果,乃是因为对章太炎这一时期的其他许多重要文献仍未及论述。以余之拙,这又是今后必须假以时日努力攻克的课题。本书标题中的文,不仅缘于研究的视角与结论,也因为文是多年来本人希望在东亚研究(中国和日本研究)中去梳理和重构的思想、文化、政治概念。我一直认为,这一重构的文,正是以近代以前的中国思想为代表的汉字圈文明可以贡献于人类的重要思想资源。题目如此,也感谢一位好友的修改建议。
章太炎的著述以艰涩著称。笔者浅学,因而本书亦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用汉语以外的语言撰写章学研究论文时必须逐字逐句翻译所引章著,而用汉语著述一般来说则可免去此种繁难。但是,许多章著片段,即使以汉语为母语者亦未必易解。因此,在不明显影响行文的前提下,本书有限度地加上了拼音与简注,部分文字为了避免歧义,保留了繁体字。虽然这样也许不合一般体例,却有利于阅读,亦可昭示笔者的理解,以接受读者的检验。笔者的母语虽然为汉语,但却一直以为,应将用文言文撰写的文章视为外语著述。也许只有秉持这一态度,才会真正将其视为他者。
说来惭愧,人至中年,本书却是笔者第一部以汉语撰写的关于中国研究的学术著作。在中国研究的本土出版,意味着要接受人数众多的汉语读者的检验。尤其书中有如此之多与常识有异的解释。读者会如何反应,笔者在惶恐之余,也怀有极大的期许。是耶非耶,终为一家之言,本修辞立诚之理念耳。
多年的研究汇成一书,其间不知要感谢多少朋友的启发和帮助,也包含一些年轻的朋友,恕我在此略而不表,谨将他(她)们一一铭记在心(个别朋友已在注中提及)。在此只是最低限度地致谢。首先,感谢长年居于异地的家人。我长期疏于照顾,每每中宵自省,心怀愧疚。其次,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张钰翰博士以及他的同事薛羽博士,感谢与二位的缘分,令本书付梓,专攻宋史的张博士更多纠余误。再次,也要感谢稀疏寥落的章学研究界。除了熟悉的、戏称为章学友的同行外,更要感谢中国、日本等章学研究和晚清研究的前辈们。饮水思源,本书是立足于前人成果之上成稿的。
最后,我由衷地感谢拿起这本书的读者们,尤其是年轻读者。希望我已如愿展现了一个士风凛冽、思想丰富的晚清时代,一个就士风而言与晚明颇为相类的时代,却也是一个被李鸿章称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时代。它是如此丰富和充满可能,以至于我们可以不断地回归它,并且由此再度出发,去想象未来。
2018年2月2日深夜于东京大学驹场校区18号馆523研究室
林少阳,1963年10月出生,籍贯广东紫金,东京大学博士,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研究领域为19世纪初以来的中国及日本的思想史,兼及文学史、文化史及批评理论。著作有『「修辞」という思想:章炳麟と漢字圏の言語論的批評理論』(东京白泽社2009年版)、《文与日本学术思想:汉字圈17001990》(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及其他中日英文论文。
总论
第一章 晚清思想文化运动与以文为手段之清季革命
一、 质疑革命对改良的二元对立问题
二、 士不可以不弘毅何谓清季思想革命或以文为手段的革命?
第二章 章太炎与以文为手段的清季革命复数的革命
一、 清季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新解
二、 文与复数的清季革命
第三章 章太炎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72
一、 制度典章现代化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
二、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重构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
三、 文学复古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
四、 建立宗教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
结语 亡天下与文
一、 亡国与亡天下之别观察以文为手段的清季革命的视角
二、 关于本书
第一编 章太炎与中国国内的清季革命青年
第一章 章太炎与南方话语章太炎影响下的清季革命青年
一、 革命的南方对改良的北方南北二元对立话语的建构、历史叙述与革命
二、 章太炎小学研究中的南方
三、 《国粹学报》与南方话语与章太炎的关系
第二章 南方话语典型之南社章太炎、文的革命与清季革命青年
一、 章太炎与清季革命青年或五四新文化中年以南社为例
二、 章太炎与柳亚子清季革命青年导师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老人之间断
三、 作为中国史结构的南方及其再生产
结语 以文上演南方
第二编 东京的章太炎与中国革命中的民族国家问题
第三章 东京的章太炎力图超越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者
一、 章太炎早期的中日主体的亚洲联合构想与黄祸论的关联
二、 东京时期章太炎联亚构想的变化亚洲和亲会
三、 日英同盟与亚洲和亲会的成立
四、 章太炎与印度
五、 清季革命与印度表象
六、 人的自主与亚洲自主作为方法的印度
第四章 批判无政府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者章太炎与早期中日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
一、 章太炎与早期中国无政府主义革命简介中国革命之复数性及延续性
二、 章太炎对早期无政府主义的语言观以及文明话语的批判晚清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联
三、 章太炎、刘师培与同时代日本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运动
四、 玉卮无当清季革命与章太炎对无政府主义革命者的批判
第五章 否定国家的立国者章太炎的国家理论及其黑格尔批判
一、 章太炎的国家论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视角
二、 章太炎的政治思想与其黑格尔批判
三、 否定国家权力的国家论与民族主义及无政府主义、帝国主义批判的关系
结语 否定国家的章太炎国学亡天下的危机与思想者
一、 否定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及反民族主义的民族主义者
二、 个体为真,团体为幻
第三编 清季章太炎与革命儒学
第六章 章太炎与革命儒学 (上)
一、 狂狷与被去势的现代哲学
二、 狂狷与章太炎哀与独概念《訄书》初刻本的儒学革命思想
三、 狂狷与革命道德东京《民报》时期章太炎的儒学革命思想
第七章 章太炎与革命儒学 (下)
一、近代论狂与批判乡愿的谱系清季革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共同课题
二、章太炎的乡愿论另类狂狷论或宋明儒学论
三、 狂、狷与民章太炎的文史评价标准
四、 立德自情不自慧狂狷与文的伦理性
结语 皇权的治统与知识分子的道统革命治统论的狂狷
第四编 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与反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之间章太炎与鲁迅之关联及断裂
第八章 鲁迅如何影响了章太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与反复古的新文化运动
一、 鲁迅如何影响了章太炎
二、 追悼的政治濒死的共和、濒死的鲁迅与已逝的太炎
第九章 清季革命导师章太炎与清季革命青年鲁迅
一、 清季革命时期鲁迅的文章与章太炎
二、 鲁迅的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与章太炎以宗教行革命的思想
三、 右反国民主义,左拒世界主义
四、 兽性爱国主义之否定者鲁迅与章太炎
五、 中文之词亦输入文明之利器也清季革命青年鲁迅的语言观与章太炎
结语 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与反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之间
一、 在理性的私的使用与理性的公的使用之间观察章太炎与鲁迅亡天下危机意识或文之重构的一个视角
二、 清季革命新青年、五四新青年与五四中年旗手之间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