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探讨文学实践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动因,厘清文学发展脉络与趋势,在篇幅和结构设置上都紧密贴合教学实际。本次修订拟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最近成果,并在体例设置上进行适当调整,突出老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特点,更符合现代文学史教学发展趋势。
绪论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10年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建构的几点思考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第一章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第一节 晚清启蒙运动与文学的变革
第二节 报刊与新小说的繁荣
第三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第四节 《新青年》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五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引进
第二章 五四初期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
第一节 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
第二节 白话新诗的最初尝试
第三节 现代小说的全面创新
第四节 新式散文的应运而生
第五节 话剧品种的逐步引入
第六节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第三章 鲁迅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发展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
一、权势者的形象
二、卫道士的形象
三、社会群体的形象
四、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
五、觉醒者的形象
第三节 《阿Q正传》
第四节 《野草》与《朝花夕拾》
一、自我主观感情情绪的象征性表现
一、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象征性肯定
三、对各种庸俗倾向的愤懑揭露和无情鞭挞
四、对反动统治者的揭露和控诉
五、对青年中某些思想倾向的批评和讽刺
第五节 《故事新编》
第六节 杂文创作
一、形成期
二、发展期
三、成熟期
第四章 郭沫若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道路
第二节 《女神》:新诗是可以这样写的
第三节 《屈原》:对历史的再创造
第五章 茅盾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道路
第二节 《子夜》:现代长篇小说成熟的标志
第三节 《腐蚀》:茅盾小说风格的深化
第四节 茅盾短篇小说及散文等创作
第六章 文学研究会及创造社
第七章 “新月”与“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
第八章 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
第九章 巴金
第十章 老舍
第十一章 沈从文与“京派”
第十二章 新感觉派及其他小说作家的创作
第十三章 曹禺与现代话剧地位的确立
第十四章 诗歌与散文的新发展
第十五章 全面抗战以后的文艺运动
第十六章 艾青及现代新诗的又一次高潮
第十七章 解放区的创作
第十八章 沦陷区与国统区的创作
结语 从现代到当代:30年文学的承载与余响
附录
第3版修订后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3版)》:
第二节 白话新诗的最初尝试
新文学的创作实践最初是在诗歌领域里进行的。在晚清的文学改良运动中,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等人就提出了诗歌变革的主张。从这个层面来看,可以把五四时期胡适等倡导的白话诗运动看作是梁启超等人未竞事业的继续。
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和《饮冰室诗话》中,提出了“诗界革命”的主张。他对“诗界革命”的基本要求就是“镕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或者说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从他的具体例证中,不难看出他的“新理想”指的就是新的思想境界。在形式上,他仍然强调“旧风格”,没有超越旧体诗。黄遵宪在其《杂感》-诗中提出“我手写吾口”,其诗作歌咏新学、新事物、新理想,努力反映新的时代,扩大了诗歌的审美范围,但也只是在旧体诗格局内进行的变革。
五四文学革命初期白话诗的创作有着明确的理论自觉。胡适在他发表于1919年10月的著名文章《谈新诗》中指出:“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形式的变革是晚清“诗界革命”的盲点,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突破点。胡适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是“诗体的大解放”。他在《<尝试集>自序》中说:“诗体的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样方才可以表现白话文学的可能性。”他又在《谈新诗》中更具体地解释“诗体的大解放”:“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样做。”他又把“诗体的大解放”表述为“做诗如做文”,1915年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做诗如做文。”他所谓的“诗体的大解放”大致包括了下面几层意思:打破格律的束缚,提倡自然的音节;用白话写诗,并且用白话的语法代替文言的语法;实现格式和体裁的自由。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是这样叙述新诗的开始的:“最初自誓要作白话诗的是胡适,在1916年,当时还不成什么体裁。第一首散文诗而具备新诗的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在1917年。继而周作人随刘复散文诗之后而作《小河》,新诗乃正式成立。最初登载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继之。及到五四运动以后,新诗便风行于内外的报章杂志了。”胡适早在1916年就开始试作白话诗。1917年,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发表于《新青年》第2卷第6号。这些诗是中国新诗最初的尝试,虽然没有完全脱去文言的痕迹,还受到格律的束缚,但它们都不用典、不对仗、不拘平仄,语句大都通俗明白。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上发表了第一批九首新诗,其中有胡适的《鸽子》与《人力车夫》、沈尹默的《月夜》、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等。这些诗在形式上摆脱了旧体诗词格律的束缚,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
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这是新诗的第一本诗集。1922年作者于《<尝试集>四版自序》中说:“我现在回头看我这5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女回头看她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确实,从《尝试集》中,人们可以看到新诗从旧诗中蜕变出来的印迹。第一编、第二编译诗《关不住了》以前的诗作大都是从旧诗词曲中脱胎而来,以白话入诗,带有半文半白的色彩。胡适自称《关不住了》是他的“‘新诗’成立的纪元”。他从美国的意象诗得到启发,认识到新诗创作必须充分地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第二编《关不住了》以后的诗作和第三编的诗作获得了较大的解放。《尝试集》的语言虽然个别诗篇有文言的色彩,但大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白话语言,明白易晓,接近口语。《尝试集》中有《尝试篇》,他在《自序》中也曾引用,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其中有云:“‘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尝试集》的历史功绩正在于它的首开风气的大胆“尝试”。
沈尹默(1883-1971)、刘半农(1891-1934)、俞平伯(1900-1990)、康白情(1896-1958)和傅斯年(1896-1950)等早期白话诗人同胡适一样,他们的“新诗”也是从旧诗词里脱胎出来的。沈尹默的《三弦》《月夜》是早期白话诗的名作。俞平伯的《冬夜》和康白情的《草儿》两本诗集也在白话诗的初期创作中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作有《梦》《爱之神》《他们的花园》《人与时》等)、周作人在早期白话诗的实验中则敢于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为新诗探索了一种更自由的表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