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治理与民生经济丛书:转变发展方式中改善民生的理论与路径研究
定 价:48 元
丛书名:经济治理与民生经济丛书
- 作者:周小亮 著
- 出版时间:2016/11/1
- ISBN:9787514174113
- 出 版 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616
- 页码:321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经济治理与民生经济丛书:转变发展方式中改善民生的理论与路径研究》主要研究“增长主导型”发展方式的主要民生问题及成因分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不同经济理论分析、转变发展方式中改善民生的理论问题与理论基础研究、生产力发展与财富增长质量的民生价值标准及财富增长转换路径研究、生产制度与生产关系完善的民生价值取向与路径研究、阶层、群体利益协调与改善民生的路径研究、区域利益协调与改善民生的路径研究、发展模式的完善方向与协调利益和改善民生的政策选择。
一、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依据、实践背景及其价值
1.学术依据
对民生福利改善问题的理论探讨与现实路径求解,既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代西方不同前沿经济理论共同聚焦的一个中心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与理论品质。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唯物历史分析,并通过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理论分析,特别是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等理论分析,指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比例关系,尤其是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制度变革,以消除劳动异化,改善无产阶级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基于唯物史观,对社会生产方式进行广义政治经济学与逻辑运动分析,指出未来社会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并从社会生产的目的角度,指出:共产主义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为此,共产主义社会要以生产资料全社会所有为基础的“自由人联合体”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保证全体成员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和体力与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列宁也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就是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
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与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先生在《民生主义》中指出:“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民生问题是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经济问题,经济发展“要以养民为目的”,并从发展教育、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路径选择与大政方针。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了保障改善的物质与制度基础,并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生经济思想。毛泽东思想立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实践,从党的宗旨与根本路线战略高度探索了保障改善民生的基本理念、制度保障和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具体实践,主要是从社会主义本质与共同富裕、“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方面,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中保障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根本方法、体制要求及实践路径。
对民生福利问题的理论探讨,从西方经济学来看,也是其关注的一个中心议题。自斯密提出“通过个人私利最终实现社会福利”命题后,从古典萨伊、巴斯夏、凯里到新古典克拉克、马歇尔等西方和谐主线经济理论,从市场效率角度探讨社会福利改善路径,力证竞争性市场的有效性与公正性。庇古、卡尔多、希克斯等为代表的旧、新福利经济学,通过福利经济学两大定理论证竞争性市场与福利最大化之间的相通性,并以帕累托、卡尔多等标准研究了市场体制下如何通过优化收入分配以改善民生。上述研究为完善市场以改善民生提供了理论参照,但难以解决因利益关系失衡而引发的制度及政策性民生问题。
近年来,丹尼尔·卡内曼等行为经济学家,侧重从主观福利的内容、影响因素、测度及生成机理等方面研究民生改善问题及实现条件;理查德·伊斯特林、黄有光等幸福经济学家,从经济、社会、心理、制度等方面研究了主观幸福的影响因素及民生改善问题。塞缪尔·鲍尔斯和赫伯特·金迪斯(2004,2009)等提出的强互惠制度理论,从利他社会偏好的演化与强互惠行为的制度形塑角度,研究社会福利提升的制度设计问题。
周小亮:1963年出生,江西永新人,经济学博士。现任福州大学民建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资本运营研究会会长、福建省证券协会顾问、福建省证券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博士创业促进会理事。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90多篇。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奖,2等奖2次,三等奖1次。
第一章 “增长主导型”发展方式的主要民生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增长主导型”发展方式下利益失衡的民生问题
第二节 非均衡改革发展模式的局限与利益失衡民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二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不同经济理论分析
第一节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分析
第三节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西方经济学分析
第三章 转变发展方式中改善民生的理论基础研究
第一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节 民生为本经济理论的逻辑基础探索
第三节 中国特色居民福利向量的内容构成与测量评价
第四节 中国居民福利改善的条件分析
第四章 生产力发展与财富增长质量的民生价值标准及财富增长转换路径研究
第一节 新技术驱动下生产力发展与财富增长质量的民生价值标准分析
第二节 财富的性质研判与三维财富的内容结构与基本要义分析
第三节 单一商品财富高速增长向三维财富协同增长的转换路径研究
第五章 生产制度与生产关系完善的民生价值取向及路径研究
第一节 劳资利益矛盾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劳资利益矛盾的制度成因
第三节 生产制度和生产关系完善的民生价值标准与劳资兼顾型生产制度的构建
第四节 初次利益分配关系改善的制度基础与劳资矛盾舒缓和民生改善的路径研究
第六章 阶层、群体利益协调与改善民生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阶层与群体利益矛盾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阶层、群体利益协调和民生改善
第三节 完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与阶层、群体利益协调和民生改善
第七章 区域利益协调与改善民生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利益失衡成因的空间计量分析
第二节 效率与民生相统一的产业布局分析
第三节 地区利益平衡体制机制的构建与区域公平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路径研究
第八章 发展模式的完善方向与协调利益和改善民生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改革发展模式的完善方向与目标
第二节 协调利益关系与改善民生的基本思路
第三节 协调利益关系与改善民生的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