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为国内外热爱德国哲学、热衷于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界同人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理论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在业内具有极好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卷首语
德国哲学,有如一片蓝色的海洋,时而风平浪静,底下却潜伏着激烈的洋流;时而巨浪滔天,风暴中展示着思想的伟力。40多年前,当我初次接触这种思想的伟力,并开始在这片陌生的水域小心翼翼地试航时,便陶醉于其中,欲罢不能,甚至后来还为此自学了德语。但当初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从前辈专家手中接手一本叫作《德国哲学》的辑刊,并且一辑一辑地出下去,让那些和我同样着迷于这一话题的中外学者欢聚一堂,交流各自的心得,推进这一学术园地的繁荣,这真是三生有幸!今年将迎来《德国哲学》创刊30周年(1986~2016)的纪念大会,多年来关心、支持这一刊物的专家学者,特别是曾经为这一刊物的创办和成长呕心沥血的前辈学者,将相聚武汉,共同回顾这份中国思想界不多见的纯学术刊物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从我主编《德国哲学》2007年卷开始,到目前这一卷,也已经在10年间出了9卷。我的办刊宗旨,是继承前辈一贯的传统,坚持一种纯正、精细、脚踏实地的学术风格,决不哗众取宠,不赶时髦,但也不自我封闭,凡采用稿件务必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这也正是德国哲学的总体风格。我曾把康德哲学比作中国人“思维训练的夏令营”,其实整个德国哲学,从古典到现当代,都是如此。那种严谨、细腻、系统、逻辑一贯和内涵深邃,是其他民族的哲学无法比拟的,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所欠缺的。的确,通过编辑《德国哲学》的工作,我深深体会到,在当今世界各国林林总总的哲学形态中,几乎任何一派你都可以从中找到出自德国哲学的源头,即使不是原发性地来自德国哲学,也是在德国哲学中才初次获得了它最具有哲学确定性的形式。德国人不愧为西方各民族哲学思想中的“第一小提琴手”(马克思语)。当然,与此相应的,德国哲学也是所有人类曾经有过的哲学中最困难的。这个民族不断地给人类贡献出一部又一部的“天书”,要解读这些“天书”,得具备超越于一般人的眼界和思维层次,需要有系统的训练、敏锐的观察和坚韧的意志。我越来越觉得,在当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德国哲学是无法绕行的一条必经之路,我们可以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但我们不能不读懂他们的意思,否则最终是上不了档次的。《德国哲学》是当代中国思想界的一座象牙之塔,当代中国需要这样一座象牙之塔。
邓晓芒,2016年7月于武汉暴雨中。
邓晓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市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1982年武大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长期在武汉大学任教,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2009年12月,改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专攻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积极展开学术批评和文化批判,介入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在学术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影响力。
戴茂堂,男,1965年生,湖北省江陵县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价值哲学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伦理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伦理学与价值论、美学。主要从事西方哲学特别是西方伦理学和西方美学的教学与研究。
特 稿
《实践理性批判·导言》句读【邓晓芒】/003
康德哲学研究
康德道德哲学对直观的拒斥和运用【惠永照】/033
论康德的第一类比【胡 好】/046
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客体概念【姜维端】/058
黑格尔哲学研究
“知性反思”与“先验直观”
——试论黑格尔思辨理性观念的发生【万明雪 谢永康】/073
维特根斯坦及相关哲学问题研究
论前期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图像论【徐 弢】/103
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语言”概念【李家丽】/123
论石里克证实原则的有效性【王 振】/161
域外稿件
叙事的伦理与政治:海德格尔+福柯【莱斯利·保罗·蒂勒 文/罗 久 译】/177
《将世界改造到可理解的程度》(1974)【E.布洛赫 文/金寿铁 译】/206
青年学者论坛
穆勒的《逻辑体系》与德国哲学【宋 伟】/275
我的哲学密【林戴劲】/288
德文、英文内容提要/300
《德国哲学》稿约/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