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世纪的中国历史,没有哪一个人比毛泽东更有资格被称为“伟人”了。“伟人”的魅力是永恒的,他那深邃精微的思想哲理,那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以及那高山仰止的情操风范,那闳中肆外的文笔诗情……,不仅已凝结在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富强而奋斗的历史功绩当中,同时也成为了一笔历久弥新的不断焕发着现实生命力的精神财富,吸引着人们去发掘,去回味。
《毛泽东与读书学习》是“伟大风范”丛书之一。
《毛泽东与读书学习》选取了几个独特的视角,从毛泽东的读书学习、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等方面着笔,通过纪实的叙述,告诉读者一些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希望能从平凡细微处凸现出毛泽东人格与风范的伟大来。
毛泽东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一生手不释卷地读古今中外的书,他的智慧来自哪里?来自古今中外的先哲。毛泽东把书读活了,读出了千军万马。读出了一个蓬蓬勃的新中国。
《毛泽东与读书学习》从毛泽东的读书学习、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等方面着笔,通过纪实的叙述,告诉读者一些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回顾20世纪的中国历史,没有哪一个人比毛泽东更有资格被称为“伟人”了。“伟人”的魅力是永恒的,他那深邃精微的思想哲理,那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以及那高山仰止的情操风范,那闳中肆外的文笔诗情……,不仅已凝结在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富强而奋斗的历史功绩当中,同时也成为了一笔历久弥新的不断焕发着现实生命力的精神财富,吸引着人们去发掘,去回味。
正因为如此,在毛泽东辞世后将近30年的时间里,“毛泽东”始终是一个以很高频度出现在公众话语当中的词汇。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述说毛泽东、缅怀毛泽东,以至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毛泽东热”。令人欣喜的是,在喧闹的“热浪”背后并不缺乏理性的“冷思”,并且也正是在这种“热浪”与“冷思”的相互砥砺之间一人们对于伟人的体认得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靠近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真谛。
因此我们才可以说,毛泽东固然是一位伟人,但他的伟大智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他对一切人类先进文化孜孜不倦的学习与思考,来自于他对中国革命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调查和研究;同时,他的伟人风范也不是“超验”的,而是体现在他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当中,体现在他艰苦朴素的生活与奋斗不已的工作当中。正是这些切实而平凡的践履过程,铸就了毛泽东的伟大人格与风范。
基于这样一种理解,我们这套“伟人风范”丛书选取了几个独特的视角,从毛泽东的读书学习、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等方面着笔,通过纪实的叙述,告诉读者一些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希望能从平凡细微处凸现出毛泽东人格与风范的伟大来。在谋篇布局上,不求结构的完备与叙事的恢宏,但每册各围绕一个主题,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类别分章,力争做到整体立意与具体叙事的有机结合。
愿望确实如此。当然我们的水平有限,恐怕有力不从心之虞。这里,我们愿引用马克思的一段诗句,来表达我们编著这套丛书的心情:
我知道,言语并不能将人们牵制,我们心中的真情才是行为的根基。言语如水可以一泻千里,它不能化作纽带把心来连在一起。但我们仍要怀着恭敬的赤子之心,为崇高的伟人建筑一座殿堂,我们在那里树立起他的形象,以便把我们的挚爱之情全部献上。我们可以在广漠的天宇向他致敬,也可以建筑殿堂将他奉为神明,应当允许满腔的挚爱之情,凝结成为一颗虔敬之心。
编者
2004年3月
真理的探求——读马列著作
“作工具的研究”——读哲学书籍
“任何著作都要用形式逻辑”——读逻辑著作
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学——读伦理学著作
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读经济学著作
不应当割断历史——读历史典籍
胸中自有百万兵——读古代兵书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读古代散文、笔记
多向自然科学学习——读自然科学书籍
不提倡读鲁迅的书不好——读鲁迅著作
每天都不能少——读报纸杂志
开始有了政治意识——读“新学”著作
最爱看的几本古典故事书
诗人兴会——读中国古典诗词
积极的消遣——读字贴、楹联
尽可能多学一点——学习外语
读书学习轶闻趣事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