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堡尔谱学是一种新的谱学技术。从发现至今的30多年中,应用日益广泛。
《凝聚态物理学丛书·典藏版:穆斯堡尔谱学》较详细地介绍了穆斯堡尔谱学的基本原理、实验和分析方法以及它在物理学、化学、地学、生物学、工学和人文科学中的应用。
《凝聚态物理学丛书·典藏版:穆斯堡尔谱学》着重阐明物理概念及实际应用,并注意近期国内、外在这一领域中的重大进展。各章作者都是从事这方面工作多年的专家和学者。
《凝聚态物理学丛书·典藏版:穆斯堡尔谱学》共13章,主要论述穆斯堡尔效应、超精细相互作用、实验方法、数据处理以及在各个领城中的应用。书末还附有四个附录供读者查用。
《凝聚态物理学丛书·典藏版:穆斯堡尔谱学》可供从事穆斯堡尔谱学研究、教学、应用的科技人员、工矿企业技术员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30多年前的圣诞节前夕,年仅32岁的穆斯堡尔(R.L.Mossbauer),从瑞典国王手里接过了诺贝尔物理奖这一桂冠,这是对他在科学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的崇高奖励。因为他发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无反冲核共振吸收效应(即穆斯堡尔效应),从而使得以前许多难以精确研究的难题(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实验室验证和许多固体物理研究等)得以解决。在此之前,只有布拉格、李政道和狄拉克曾在年轻时获得过这一殊荣。穆斯堡尔的发现是实验性的,他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重要实验手段,其开创性成果仅在二三年内就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由此可看出它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这一荣誉面前,穆斯堡尔既没有自诩是首创,也没有自吹自擂、不可一世,而是首先将这一殊荣和功劳归功于为此学科奠定基础的先行者们,归功于指引他在这一领域努力奋斗和给予他宝贵支持的导师H。Maier Leibnitz。穆斯堡尔的这些行为充分表现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高贵品德,并为后人树立了倍受世界各国科学家崇敬的光辉楷模。
自穆斯堡尔谱学建立以来,我国许多大专院校和研究所(包括研究生院)相继开展了这一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和丰硕成果,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但在应用方面,与所投入的力量相比,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广泛应用。出现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科研或教学工作中学科划分过细,关心的领域过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既缺乏交流的愿望,更缺乏具备接触与交流的条件。
我国的理工科教育,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诸如就教学传统思想来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实验条件困难,教育经费不足,学校中讲课较多,实验较少,正如张文裕教授在1984年所指出(见郭奕玲、沙振舜等编著的《著名物理实验及其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一书中张文裕所作的“序”):“中国的物理学教育与西方的教育相比而言,我们教的只是西方的一半,是不用动手的那一半!在西方,物理系的毕业生出路非常广阔,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到其他学科搞科研或进工业部门搞应用研究,只有5-10%的人留校任教和作基础研究,我们的则可能相反,大部分入留下任教和作基础研究,而教的和研究的又大多是’理论?(偏重数学和哲学),轮回教育,代代如此相传!”张文裕教授这一感慨和批评,不仅是针对物理学教育而言,而且也是针对其他理工科教育来说的。在这样一种“传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实验工作已经捉襟见肘,要想从事另外一个专业,希望应用穆斯堡尔谱学这样的实验、理论、计算和综合性很强的技术来解决自己本专业的课题,即使不望而却步,也只能望洋兴叹!
穆斯堡尔谱学没能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的另一原因是缺乏指导,即缺乏适合于我国教育国情的、系统、全面阐述这门学科并且对其应用以指导的参考书。
我国穆斯堡尔谱学工作者在马如璋教授和徐英庭教授的支持和领导下,结合各自的工作和经验,通过共同努力,编写了《穆斯堡尔谱学》一书,并被列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凝聚态物理学丛书》之中。该书从原理、实验方法、数据处理、计算机拟合、以及在各领域的应用,作了全面、系统的详尽阐述,杼轴分明,内容实用,尽管本书不一定尽善尽美,甚至有些地方仍需进一步完善,但一部由集体完成的巨著,首先是发挥各个作者的长处,难以要求他们具有同一水平、同一文风以及完全一格的体例。但可以相信,该书的问世将会促进穆斯堡尔谱学在我国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促进不同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和穆斯堡尔谱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发扬穆斯堡尔的学风,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真诚的合作,使我国穆斯堡尔谱学在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结出更丰盛的硕果。
《凝聚态物理学丛书》出版说明
序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论
§1.2 穆斯堡尔谱学给出的信息
1.2.1 磁偶极相互作用
1.2.2 电四极相互作用
1.2.3 电单极相互作用
1.2.4 原于运动给出的信息
§1.3 与穆斯堡尔谱学方法互相配合的实验方法
1.3.1 核磁共振(NMR)与核四极共振(NQR)
1.3.2 扰动角关联(PAC)
1.3.3 电子顺磁共振
1.3.4 正电子湮没谱学(PAs)
1.3.5 旖樽幼孕舱?
1.3.6 扩展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1.3.7 中子谱
§1.4 若干微观研究方法的简单比较
§1.5 穆斯堡尔谱学的进展情况
参考文献
第=章 穆斯堡尔效应
§2.1 引言
§2.2 原子核闵湎吖舱裎?
§2.3 谱线的多普勒增宽
§2.4 穆斯堡尔效应的发现
§2.5 穆斯堡尔效应的物理图象
§2.6 穆斯堡尔效应的经典理论
§2.7 穆斯堡尔效应韵量子理论
2.7.1 Lipkin求和定则
2.7.2 无反冲分数的量子力学计算
§2.8 无反冲分数的讨论
§2.9 无反冲分数的各向异性
§2.10 无反冲分数的测定
§2.11 同步光中的穆斯堡尔效应实验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超精细相互作用
§3.1 引言
§3.2 同质异能移位
3.2.1 同质异能移位
3.2.2 二级多普勒移位
3.2.3 动态同质异能移位
§3.3 电四极相互作用
3.3.1 四极分裂
3.3.2 电场梯度
3.3.3 颇式和反式同质异构体的四极分裂
§3.4 磁偶极相互作用(磁超精细相互作用)
3.4.1 磁超精细分裂
3.4.2 超精细场的组成
§3.5 混合的磁偶极和电四极相互作用
§3.6 弛豫效应
§3.7 极化穆斯堡尔效应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实验方法
第五章 数据处理
第六章 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一)
第七章 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二)
第八章 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三)
第九章 在化学中的应甩
第十章 在地学(地质和矿物学)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在生物学(医学)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 在工学(冶金学、矿业等)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 在人文科学(包括考古学)中的应用
附录一 穆斯堡尔核素参数表
附录二 物理学基本常数
附录三 国际单位制(SI)单位表
后记
元素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