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夜晚,寂静而美丽。微风浮动梧桐,桂花飘香满室,那缠绵地细雨亦增添了许许如烟似雾的梦幻。而我,在享受这份宁静与惬意的同时,也终于将遣部《龚道耕儒学论集》画上了一个自己期望的休止符。紧张许久的情怀,这一刻真正有了轻松的感觉。疲惫的身躯,也似有了欲偷懒的想法。翻阅着遣厚厚一沓稿笺,再回首望望《龚集》的整个编撰过程,还的确有那么多值得回忆和纪念的地方。
近代“蜀学”曾经给中国儒学带来新气象,并将中国儒学引入新阶段,值得人们好好研究,仔细品味。在近代史上,引领和促成近代“蜀学”的中心机构,是当时的“两院两堂”(锦江书院和尊经书院,中西学堂和存古学堂)以及后来由“两院两堂”发展而成的四川大学。“两院两堂”分别代表了近代学校的三种类型:为科举而设的旧式学校(锦江书院);为通经学古而设的传统书院、专门学堂(尊经书院、存古学堂);为传授近代科学而设的新式学堂(中西学堂)。它们基本因应了当时社会变革和转型的需要,培养和聚集了大批杰出人才。在此基础上组合而成的四川大学,更是兼得传统与新学之精神,兼有义理、考据、辞章和科学四长。近代四川的杰出人士大多由“两院两堂”及四川大学所培养,如骆成骧、廖平、杨锐、刘光第、宋育仁、吴之英、张森楷、吴玉章、郭沫若、蒙文通、向宗鲁等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两院两堂”及四川大学就是近代“蜀学”的中心和策源地。
不过,在“两院两堂”和四川大学之外,还有一批“蜀学”人士也相当出色,不可小觑。他们或出于县级“学校”,或出自乡间“书塾”,虽然门阀不高、出身不显,但在学术上的贡献却不小,也产生过重要影响,他们无疑也是近代“蜀学”的组成部分,有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天才早慧,学贯四部,旁及道佛,著书二百三十五部的著名学者刘咸圻(1896一1932);学识广博,精熟《仓》《雅》,雅意经史,著述达一百四十余种的龚道耕(1876~1941);精熟文献校勘,诗文书法俱佳的庞石帚(1895~1968)。他们都出身书塾或蒙馆,学术造诣并不亚于“两院两堂”所造就的人物。
序
专著
经学通论
中国文学史略论
唐写残本《尚书释文》考证
孝经郑氏注
《字林考逸》补遣
《字林考逸》校误
论文
三家《诗》无《南陔》六篇名义说
书《古文尚书疏证》后
补《礼经》宫室例
妇为舅姑服三年辨
妇为夫之姊之长殇服义质
论《丧服经传》二篇
《丧服经传五家注》叙
《礼记郑氏义疏》发凡
《孝经郑氏注》非郑小同作辨
书《说文新附考》后
《字林补本》存疑
《说郛字林附录》跋
孔子生年月日说
孟子弟子目录
荀子名学说
《<史记正义>佚文辑本》后记
最辑《郑君别传》
郑君年谱
郑君著述目录
与人论学书二首
龚道耕学术年谱
附录一:龚道耕论著目录索引
附录二:龚道耕传记数据目录索引
附录三:龚道耕传记资料
后记